新四季網

觸控軌跡估算方法

2023-05-03 09:49:06

觸控軌跡估算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觸控軌跡估算方法,適於估算因移動觸控物而產生的觸控軌跡。此觸控軌跡估算方法在第一區域中取得連續出現的多個原始觸控點,再根據原始觸控點中相鄰二者的位置差異以及感測時間間隔,計算原始觸控點的平均延伸速度,最後更根據平均延伸速度來判斷是否延伸觸控軌跡。
【專利說明】觸控軌跡估算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 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觸控判斷機制,尤其是有關於一種觸控軌跡估算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對一個觸控裝置來說,能讓使用者的觸碰動作精確的反應在作業系統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目前最常用的一種增加觸碰精確度的方式是利用權重來計算觸碰的位置。如圖1A所示,當觸控物(例如觸控筆或手指)按壓在熒幕上而導致在掃描線Xn-^Xn與Xn+1上分別產生按壓數據Dy、Dn與Dn+1的時候,會採用以下的權重計算方式而得到觸控物的精確位置P1:
[0003]P1 = (DyXlri+Dn*Xn+Dn+1*Xn+1) / (Dn_!+Dn+Dn+1)
[0004]藉由這樣的權重計算,可以增加對於觸控物實際位置掌控的精確度。然而,這個方法在使用於觸控區域邊緣的時候卻會產生另一種問題。
[0005]如圖1B所示,假設觸控物位於觸控區域的邊緣,且其與掃描線Xn_1、XjXn+1的相對位置不變。另再假設由於觸控物位於觸控區域的邊緣,因此掃描線Xlri並不存在。如此一來,採用原本權重計算方式而得到的觸控物的精確位置P2就會變成:
[0006]P2 = (Dn*Xn+Dn+1*Xn+1) / (Dn+Dn+1)
[0007]很明顯的,若採用上述的方式來計算觸控物的精確位置,那麼最極端的狀況就是使精確位置P2落在掃描線Xn上。而在使用者觸碰到掃描線Xn到觸控區域邊緣的那一個區域,如圖1C所示的區域A1,的時候,作業系統就無法做出相對的反應。

【發明內容】

[0008]本發明提出一種觸控軌跡估算方法以彌補上述作業系統無法做出反應的缺陷。
[0009]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提供的觸控軌跡估算方法適於估算因移動觸控物而產生的觸控軌跡。此觸控軌跡估算方法在第一區域中取得連續出現的多個原始觸控點,接下來再根據原始觸控點中相鄰二者的位置差異以及感測時間間隔,計算原始觸控點的平均延伸速度。最後則根據平均延伸速度來判斷是否延伸觸控軌跡。
[0010]本發明根據觸控點的延伸速度而判斷是否需要主動延伸觸碰軌跡。藉此,觸控軌跡的變化可以被適當地延長以彌補原本系統無法於觸控面板邊緣對觸控事件做出反應的缺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A為現有技術於觸控區域中心以權重方式計算觸碰物位置的能量-位置方塊圖。
[0012]圖1B為現有技術於觸控區域邊緣以權重方式計算觸碰物位置的能量-位置方塊圖。
[0013]圖1C為現有觸控區域及系統無法反應的邊緣區域的示意圖。[0014]圖2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軌跡估算方法的流程圖。
[0015]圖3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及觸控點位置的關係示意圖。
[0016]圖4為圖3所示的內容的部分放大示意圖。
[0017]圖5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橫向(X)座標軸轉換的關係曲線圖。
[0018]圖6為圖3所示的內容的部分放大示意圖。
[0019]圖7A為圖2的步驟S204的一實施例的流程圖。
[0020]圖7B為圖7A的步驟S704的一實施例的流程圖。
[0021]圖7C為圖7A的步驟S714的一實施例的流程圖。
[0022]其中,附圖標記:
[0023]A1:區域D、E、Xmax:數值
[0024]Dn、Dn+1、Dlr1:按壓數據P2:精確位置
[0025]S1:第一區域S2:第二區域
[0026]S200~S204:本發 明一實施例的施行步驟
[0027]S702~S716: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施行步驟
[0028]S7040~S7044: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施行步驟
[0029]S7140~S7144: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施行步驟
[0030]T1, T2, T3:原始觸控點TA1、TA2、TA3> TA4:觸控點
[0031]TB1, TB2, TB3> Tb4:虛擬觸控點
[0032]V1, V2, V3> V4, \、Vb:觸控點延伸速度
[0033]Xn、Xn+1、Xlr1:掃描線30:觸控面板
[0034]300:虛線300a:邊界
【具體實施方式】
[0035]請參照圖2,其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觸控軌跡估算方法的流程圖。在本實施例中,首先於步驟S200取得連續出現於某一個特定區域範圍內的多個原始觸控點,接下來則在步驟S202根據所取得的原始觸控點的相關數據來計算這些原始觸控點的平均延伸速度。簡單的說,可以根據兩個連續出現的原始觸控點在時間上的差異(後稱感測時間間隔)以及位置上的差異來計算平均延伸速度。而在根據步驟S202計算得到平均延伸速度之後,就要接著根據這個平均延伸速度來判斷是否要把觸控軌跡做出虛擬的延伸(步驟S204)。
[0036]接下來將參照附圖為上述步驟作更進一步的說明。請參照圖3,其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及觸控點位置的關係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30被虛線300劃分成第一區域S1與第二區域S2,且在第一區域S1之中存在因觸控物接觸或靠近觸控面板30而被觸控面板周期性感測所產生的原始觸控點?\、Τ2與Τ3。在設計上,可以使觸控面板300無法感測到觸控物的區域劃分為前述的第二區域S2,而觸控面板300的其他區域則劃分為前述的第一區域S1,但並不以此為限。
[0037]如圖3所示,在第一種情況下,因觸控物移動而產生的原始觸控點是以T1到T2再到T3的順序出現。根據原始觸控點T1與T2之間的位置差異以及原始觸控點T1與T2之間的感測時間間隔,可以計算出包含方向以及速率在內的、從原始觸控點T1延伸到原始觸控點T2的原始觸控點延伸速度\。類似的,根據原始觸控點T2與T3之間的位置差異以及原始觸控點T2與T3之間的感測時間間隔,可以計算出包含方向以及速率在內的、從原始觸控點T2延伸到原始觸控點T3的原始觸控點延伸速度v2。
[0038]換句話說,在前述的第一種情況下,由原始觸控點?\、Τ2以及T3所組成的觸控軌跡是從第一區域S1的邊緣(在此處是邊界300a)往中心延伸的。這種情況表示的是觸控物有可能是從第二區域S2進入第一區域S1,但因為第二區域S2無法對觸控物做出反應而導致沒有產生一個原始觸控點。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考慮是否將觸控軌跡的開頭做適當的延伸。
[0039]請參照圖4,其為圖3所示的內容的部分放大示意圖,其中原始觸控點I\、T2與Τ3、觸控點延伸速度V1與V2以及第一區域S1的邊界300a之間的關係與圖3所示者相同,因此不再贅述。如圖4所示,除了從原始觸控點T1到原始觸控點T2所計算而得的觸控點延伸速度V1以及從原始觸控點T2到原始觸控點T3所計算而得的觸控點延伸速度V2以外,還有一個觸控點延伸速度\標示在原始觸控點T1與原始觸控點T3之間。
[0040]必須提醒的是,此處標示為Vp V2與Va的各指向性線段只是提供各觸控點延伸速度的方向,其線段長度的比例並不代表各觸控點延伸速度的數值比例。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點延伸速度\實際上是觸控點延伸速度V1與觸控點延伸速度V2的平均,也就是圖2中提到的平均延伸速度。在其他的實施例中,也可以考慮使用其他與觸控點位置變化速度相關的參數為平均延伸速度,例如觸控點延伸速度V1就可以被直接用來做為平均延伸速度,以藉此減少所需的計算數量。
[0041]由於在圖4所示的實施例中判斷出原始觸控點是從第一區域S1的邊緣往中心移動,所以就應該進一步判斷是否要延伸觸控軌跡的開頭。為了判斷是否要延伸觸控軌跡的開頭,首先就必須以前述原始觸控點中最早出現的一個,也就是原始觸控點T1為基準,逆著平均延伸速度方向,根據平均延伸速度的數值而估算在原始觸控點T1的前一個感測時間間隔的時間點所對應的預測觸控點的位置。
[0042]若將觸控點延伸速度Va做為平均延伸速度,則符合上述條件的預測觸控點的位置就會在如圖4所示的觸控點Tai的位置上。隨著平均延伸速度的改變,觸控點Tai的位置有以下幾種可能:在第二區域S2之外、在第一區域S1之外且在第二區域S2之內,以及在第一區域S1之內。當觸控點Tai的位置出現在第二區域S2之外的時候,表示觸控物本來就不在能使觸控面板30做出反應的位置上,所以就不需要考慮是否延伸觸控軌跡。反過來,當觸控點Tai的位置出現在第一區域S1之內的時候,表示觸控物在原始觸控點T1的前一個感測時間間隔的那個時間點上並沒有接近觸控面板30,所以也不需要延伸觸控軌跡。
[0043]相對的,若觸控點Tai的位置如圖4所示般位於第一區域S1之外且在第二區域S2之內,則表示觸控物極有可能在原始觸控點T1之前一個感測時間間隔的那個時間點上已經接近觸控面板30,但卻因為所在的位置而使觸控面板30無法成功感測。針對此種狀況,本實施例就在觸控面板30的邊界線上新增一個虛擬觸控點Tbi,並使觸控面板30在輸出原始觸控點T1的座標之前,先輸出虛擬觸控點Tbi的座標;或者,換句話說,就是使得整個觸控軌跡的開頭從原本的原始觸控點T1所在之處轉換成虛擬觸控點Tbi所在之處。
[0044] 前述所謂觸控面板30的邊界線,所指的是由觸控面板30所輸出的觸控點座標中具有座標極限值的點所組成的虛擬線。更清楚的說,假若觸控面板30所輸出的觸控點座標中的橫向座標值落在-254到255之間,則所有輸出的觸控點座標中具有橫向座標值為-254或255的點,就會組成兩條虛擬線;同樣的,假若觸控面板30所輸出的觸控點座標中的縱向座標值落在O~127之間,則所有輸出的觸控點座標中具有縱向座標值為O或127的點,也會組成兩條虛擬線。
[0045] 一般來說,若觸控面板30直接將原始觸控點的座標位置照實輸出,則觸控面板30的邊界線就是感測區域能進行正常感測操作的邊界,也就是圖3所示的虛線300。但若觸控面板30更進一步地先把原始觸控點的座標位置轉換成另一組座標之後再輸出,則觸控面板30的邊界線就會是轉換後的座標軸的邊界。
[0046]請參照圖5,其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橫向(X)座標軸轉換的關係曲線圖。在本實施例中,原始觸控點的X座標會被依照以下方式轉換為EX座標之後再行輸出,因此可得X座標與EX座標之間的轉換曲線如圖5所示:
[0047]當X ≤ E 時:EX = [E/ (E-D) ] X (X-D)
[0048]當E〈X〈 (Xmax-E)時:EX = X
[0049]當X ≤(Xmax-E)時:EX = [E/ (E-D) ] X [X- (Xmax-D) ] +Xmax
[0050]其中數值D所表示的X座標位置與圖3所示的邊界300a的位置相當。左側X座標小於等於數值D的區域與右側X座標大於等於數值Xmax-D的區域因為無法檢測到觸控物,因此被稱為檢測死角(Dead Zone)。透過座標轉換,實際能檢測到觸控物的區域(例如圖3所示的第一區域SI)的座標可以被轉換為更大的區域(例如圖3所示的第二區域S2)的座標。圖5中的數值E可以根據需要而改變,而數值D則在觸控面板30被製造出來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因此,若數值E變大,則觸控點精確度出現變化的區域範圍就會變大;相對的,若數值E變小,則觸控點精確度出現變化的區域範圍就會變小,但精確度變化的幅度相對前者而言就會變大。具體的選擇可以由廠商或使用者自行設定。
[0051]如此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知,此類座標轉換也可同時適用於縱座標上,其轉換方式相同,在此不予贅述。
[0052]回過頭來,請同時參照圖4與圖5。如果觸控面板30是直接將觸控點的座標輸出,那麼虛擬觸控點Tbi的位置就會被直接輸出,而輸出時的橫向座標的位置就相當於X座標的數值D的位置;相對的,如果觸控面板30是經過座標轉換之後才將轉換後的座標輸出,則虛擬觸控點Tbi被輸出時的橫向座標的位置就相當於EX座標的數值O的位置。
[0053]請再參照圖4,先前說明了使用觸控點延伸速度Va做為平均延伸速度時的狀況,接下來將說明使用觸控點延伸速度V1做為平均延伸速度時的狀況。
[0054]如前所述,為了判斷是否要延伸觸控軌跡的開頭,首先就必須以原始觸控點T1為基準,逆著平均延伸速度的方向,根據平均延伸速度的數值而估算在原始觸控點T1的前一個感測時間間隔的時間點所對應的預測觸控點的位置。所以在以觸控點延伸速度V1做為平均延伸速度時,符合上述條件的預測觸控點就會出現在如圖4所示的觸控點Ta2的位置上。
[0055]同樣的,隨著平均延伸速度的改變,觸控點Ta2的位置有以下幾種可能:在第二區域S2之外、在第一區域S1之外且在第二區域S2之內,以及在第一區域S1之內。當觸控點Ta2的位置出現在第二區域S2之外的時候,表示觸控物本來就不在能使觸控面板30做出反應的位置上,所以就不需要考慮是否延伸觸控軌跡。反過來,當觸控點Ta2的位置出現在第一區域S1之內的時候,表示觸控物在原始觸控點T2的前一個感測時間間隔的那個時間點上並沒有接近觸控面板30,所以也不需要延伸觸控軌跡。而若觸控點Ta2的位置如圖4所示般位於第一區域S1之外且在第二區域S2之內,則表示觸控物極有可能在原始觸控點T1之前一個感測時間間隔的那個時間點上已經接近觸控面板30,但卻因為所在的位置而使觸控面板30無法成功感測。針對此種狀況,本實施例就在觸控面板30的邊界線上新增一個虛擬觸控點Tb2,並使觸控面板30在輸出原始觸控點T1的座標之前,先輸出虛擬觸控點Tb2的座標;或者,換句話說,就是使得整個觸控軌跡的開頭從原本的原始觸控點T1所在之處轉換成虛擬觸控點Tb2所在之處。
[0056]請再度參照圖3。在先前的說明中已經具體地解釋了因觸控物移動而使產生的原始觸控點是以T1到T2再到T3的順序出現的狀況。接下來將說明因觸控物移動而使產生的原始觸控點是以T3到T2再到T1的順序出現的狀況。如圖所示,因為原始觸控點是以T3到T2再到T1的順序出現,因此根據原始觸控點T3與T2之間的位置差異以及原始觸控點T3與T2之間的感測時間間隔,可以計算出包含方向以及速率在內的、從原始觸控點T3延伸到原始觸控點T2的原始觸控點延伸速度V3。類似的,根據原始觸控點T2與T1之間的位置差異以及原始觸控點T2與T1之間的感測時間間隔,可以計算出包含方向以及速率在內的、從原始觸控點T2延伸到原始觸控點T1的原始觸控點延伸速度v4。
[0057]換句話說,在目前的情況下,由原始觸控點T3、T2以及T1所組成的觸控軌跡是從第一區域S1的中心往邊緣(在此處是邊界300a)延伸的。這種情況表示的是觸控物有可能是從第一區域S1進入第二區域S2,但因為第二區域S2無法對觸控物做出反應而導致沒有產生一個原始觸控點。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考慮是否將觸控軌跡的末端做適當的延伸。
[0058]請參照圖6,其為圖3所示的內容的部分放大示意圖,其中原始觸控點I\、T2與Τ3、觸控點延伸速度V3與V4以及第一區域S1的邊界300a之間的關係與圖3所示者相同,因此不再贅述。如圖6所示,除了從原始觸控點T3到原始觸控點T2所計算而得的觸控點延伸速度V3以及從原始觸控點T2到原始觸控點T1所計算而得的觸控點延伸速度V4以外,還有一個觸控點延伸速度Vb標示在原始觸控點T3與原始觸控點T1之間。同樣的,此處標示為V3、V4與Vb的各指向性線段只是提供各觸控點延伸速度的方向,其線段長度的比例並不代表各觸控點延伸速度的數值比例。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點延伸速度Vb實際上是觸控點延伸速度V3與觸控點延伸速度V4的平均,也就是前述的平均延伸速度。在其他的實施例中,也可以考慮使用其他與觸控點位置變化速度相關的參數為平均延伸速度,例如觸控點延伸速度V4就可以被直接用來做為平均延伸速度,以藉此減少所需的計算數量。
[0059]由於在圖6所示的實施例中判斷出原始觸控點是從第一區域S1的中心往邊緣移動,所以就應該進一步判斷是否要延伸觸控軌跡的末端。為了判斷是否要延伸觸控軌跡的末端,首先就必須以前述原始觸控點中最後出現的一個,也就是原始觸控點T1為基準,順著平均延伸速度方向,根據平均延伸速度的數值而估算在原始觸控點T1之後一個感測時間間隔的時間點所對應的預測觸控點的位置。
[0060]若將觸控點延伸速度Vb做為平均延伸速度,則符合上述條件的預測觸控點的位置就會在如圖6所示的觸控點Ta3的位置上。隨著平均延伸速度的改變,觸控點Ta3的位置有以下幾種可能:在第二區域S2之外、在第一區域S1之外且在第二區域S2之內,以及在第一區域S1之內。當觸控點Ta3的位置出現在第二區域S2之外的時候,表示觸控物本來就不在能使觸控面板30做出反應的位置上,所以就不需要考慮是否延伸觸控軌跡。反過來,當觸控點Ta3的位置出現在第一區域S1之內的時候,表示觸控物在原始觸控點T1之後一個感測時間間隔的那個時間點上並沒有接近觸控面板30,所以也不需要延伸觸控軌跡。而若觸控點Ta3的位置如圖6所示般位於第一區域S1之外且在第二區域S2之內,則表示觸控物極有可能在原始觸控點T1之後一個感測時間間隔的那個時間點上已經接近觸控面板30,但卻因為所在的位置而使觸控面板30無法成功感測。針對此種狀況,本實施例就在觸控面板30的邊界線上新增一個虛擬觸控點TB3,並使觸控面板30在輸出原始觸控點T1的座標之後,再增加輸出虛擬觸控點Tb3的座標;或者,換句話說,就是使得整個觸控軌跡的末端從原本的原始觸控點T1所在之處轉換成虛擬觸控點Tb3所在之處。
[0061]在另一個實施例中,若使用觸控點延伸速度V4做為平均延伸速度,為了判斷是否要延伸觸控軌跡的末端,同樣必須以原始觸控點T1為基準,順著平均延伸速度方向,根據平均延伸速度的數值而估算在原始觸控點T1之後一個感測時間間隔的時間點所對應的預測觸控點的位置。所以在以觸控點延伸速度V1做為平均延伸速度時,符合上述條件的預測觸控點就可能出現在如圖6所示的觸控點Ta4的位置上。
[0062]同樣的,隨著平均延伸速度的改變,觸控點Ta4的位置也會有以下幾種可能的狀況:在第二區域S2之外、在第一區域S1之外且在第二區域S2之內,以及在第一區域S1之內。其中,若是前兩種可能的狀況,那麼就不需要考慮是否延伸觸控軌跡。而若觸控點Ta4的位置如圖6所示般位於第一區域S1之外且在第二區域S2之內,則本實施例就在觸控面板30的邊界線上新增一個虛擬觸控點TB4,並使觸控面板30在輸出原始觸控點T1的座標之後,額外輸出虛擬觸控點Tb4的座標;或者,換句話說,就是使得整個觸控軌跡的末端從原本的原始觸控點T1所在之處轉換成虛擬觸控點Tb4所在之處。
[0063]同樣的,這些觸控點的座標計算或各個延伸速度的計算,都可以在座標轉換的基礎上進行運作。
[0064]綜合上述各實施例,本發明所提供的觸控軌跡估算方法可以進一步歸納為如圖7A、圖7B與圖7C所示的步驟。如圖7A所示,原圖2中的步驟S204可以進一步包含步驟S702?S716。其中,步驟S702先判斷原始觸控點是否從第一區域的邊緣往第一區域的中心延伸,若是,則進行步驟S704以延伸觸控軌跡的開頭;若否,則進行步驟S712以進一步判斷原始觸控點是否從第一區域的中心往第一區域的邊緣延伸,若是,則進行步驟S714以延伸觸控軌跡的末端;若否,則進行步驟S716以確定不延伸觸控軌跡。步驟S702與S712的先後順序可以對換而不致影響到最終的結果。
[0065]如圖7B所示,原圖7A中的步驟S704可以進一步包括步驟S7040?S7044。其中,步驟S7040是以原始觸控點中最早出現者為基準,逆著平均延伸速度的方向,根據平均延伸速度的數值而估算在原始觸控點中最早出現者之前一個感測時間間隔的時間點所對應的預測觸控點的位置;步驟S7042則判斷先前估算出的預測觸控點的位置是否位於特定的區域內(例如前述的第一區域之外,第二區域之內),若是,則執行步驟S7044以新增一個對應的虛擬觸控點於輸出數據之前,以藉此使觸控軌跡的開頭變為此虛擬觸控點的所在之處。
[0066]如圖7C所示,原圖7A中的步驟S714可以進一步包括步驟S7140?S7144。其中,步驟S7140是以原始觸控點中最晚出現者為基準,順著平均延伸速度的方向,根據平均延伸速度的數值而估算在原始觸控點中最晚出現者之後一個感測時間間隔的時間點所對應的預測觸控點的位置;步驟S7142則判斷先前估算出的預測觸控點的位置是否位於特定的區域內(例如前述的第一區域之外,第二區域之內),若是,則執行步驟S7144以新增一個對應的虛擬觸控點於輸出數據之後,以藉此使觸控軌跡的末端變為此虛擬觸控點的所在之處。
[0067]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各實施例根據原始觸控點的延伸速度而判斷是否需要主動延伸觸碰軌跡。藉此,觸控軌跡的變化可以被適當地延長以彌補原本系統無法於觸控面板邊緣對觸控事件做出反應的缺陷。
【權利要求】
1.一種觸控軌跡估算方法,適於估算因移動觸控物而產生的一觸控軌跡,其特徵在於,該觸控軌跡估算方法包括: 在一第一區域中取得連續出現的多個原始觸控點; 根據該些原始觸控點中相鄰二者的位置差異以及一感測時間間隔,計算該些原始觸控點的一平均延伸速度;以及 根據該平均延伸速度,判斷是否延伸該觸控軌跡。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軌跡估算方法,其特徵在於,根據該平均延伸速度,判斷是否主動延伸該觸控軌跡,包括: 判斷該些原始觸控點是否從該第一區域的邊緣往該第一區域的中心延伸;以及 若該些原始觸控點是從該第一區域的邊緣往該第一區域的中心延伸,則延伸該觸控軌跡的開頭。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觸控軌跡估算方法,其特徵在於,判斷該些原始觸控點是否從該第一區域的邊緣往該第一區域的中心延伸,包括: 當該些原始觸控點延伸遠離該第一區域的一特定邊緣時,決定該些原始觸控點是從該第一區域的邊緣往 該第一區域的中心延伸。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觸控軌跡估算方法,其特徵在於,若該些原始觸控點是從該第一區域的邊緣往該第一區域的中心延伸,則延伸該觸控軌跡的開頭,包括: 以該些原始觸控點中最早出現者為基準,逆著該平均延伸速度的方向,根據該平均延伸速度的數值而估算在該些原始觸控點中最早出現者的前一個該感測時間間隔的時間點所對應的一預測觸控點的位置;以及 若該預測觸控點的位置在該第一區域外且在涵蓋該第一區域的一第二區域內,則新增一虛擬觸控點於具有輸出座標邊界的一邊界線上,並使該觸控軌跡的開頭為該虛擬觸控點所在之處。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觸控軌跡估算方法,其特徵在於,還包括: 將該第一區域中的該些原始觸控點的座標轉換為該第二區域中相應的多個轉換觸控點的座標;以及 以該第二區域中的該些轉換觸控點之間的距離,做為該些原始觸控點中相對應的相鄰二者的位置差異,並據以計算該平均延伸速度。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軌跡估算方法,其特徵在於,根據該平均延伸速度,判斷是否將該觸控軌跡延伸到該第一區域之外,包括: 判斷該些原始觸控點是否從該第一區域的中心往該第一區域的邊緣延伸;以及 若該些原始觸控點是從該第一區域的中心往該第一區域的邊緣延伸,則延伸該觸控軌跡的末端。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觸控軌跡估算方法,其特徵在於,判斷該些原始觸控點是否從該第一區域的中心往該第一區域的邊緣延伸,包括: 當該些原始觸控點延伸接近該第一區域的一特定邊緣時,決定該些原始觸控點是從該第一區域的中心往該第一區域的邊緣延伸。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觸控軌跡估算方法,其特徵在於,若該些原始觸控點是從該第一區域的中心往該第一區域的邊緣延伸,則延伸該觸控軌跡的末端,包括:以該些原始觸控點中最晚出現者為基準,順著該平均延伸速度的方向與數值,估算在該些原始觸控點中最晚出現者之後一個該感測時間間隔的時間點所對應的一預測觸控點的位置;以及 若該預測觸控點的位置在該第一區域外且在涵蓋該第一區域的一第二區域內,則新增一虛擬觸控點於具有輸出座標邊界的一邊界線上,並使該觸控軌跡的末端為該虛擬觸控點所在之處。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觸控軌跡估算方法,其特徵在於,還包括: 將該第一區域中的該些原始觸控點的座標轉換為該第二區域中相應的多個轉換觸控點的座標;以及 以該第二區域中的該些轉換觸控點之間的距離,做為該些原始觸控點中相對應的相鄰二者的位置差異 ,並據以計算該平均延伸速度。
【文檔編號】G06F3/041GK103984440SQ201410197967
【公開日】2014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12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27日
【發明者】張勝雲, 莊庚翰, 潘仁傑, 周信國, 許育民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