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鞍華獨愛張愛玲(張愛玲和許鞍華的第一香爐)
2023-04-16 04:22:43 1
#頭條創作挑戰賽#
前段時間看了許鞍華導演,馬思純、彭于晏、俞飛鴻等明星主演的電影《第一香爐》。整部影片節奏舒緩又相對低沉,在始終在歡快又略顯沉重中情緒中悠悠展現張愛玲筆下的那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當晚欣賞完電影後,我破天荒地聽完音樂,一直到字幕結束,還沉浸在男女主角的愛恨情仇之中。
說句實在話,好久沒有深度沉浸在一部文藝片中不能自拔了。舒緩的音樂,長鏡頭的展示,娓娓道來的故事情節,以及導演對節奏的把控,演員對角色的深情演繹,都造就了這部電影的精彩。
但要說真正給電影注入靈魂的,還是張愛玲的原著。
張愛玲的書是出了名不好拍電影,因為她的字裡行間充滿著濃濃的意境。故事情節尚屬次要,那種文字中流淌的濃濃的深遠的意境,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受。
也正因為她的文的意境,讓無數讀者趨之若鶩,甚至讀得神魂顛倒,讀得如飲甘霖。
就拿《第一香爐》來說,原著其實講述的是個很簡單的故事。女主因為想要繼續學習,離家出走找到姑媽。姑媽卻把侄女兒當做商品估價,然後一步步腐蝕。同時男主也把女主當做賺錢的工具,一步步讓她沉淪。最終女主在腐朽的浮華的侵蝕下,出賣自己也忘記了初心更墮落了靈魂。
分析故事梗要,實際上這本書有鴛鴦蝴蝶派的影子,都是才子佳人,都是蝴蝶雙飛,都是描述民國時期腐朽墮落的生活,都是講述男歡女愛的風花雪月。雖然書中也抨擊了這種腐朽的生活會讓人墮落,間接抨擊當時社會的奢靡之風,但沒有更加深入分析研究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和如何解救靈魂墮落的人。
或許正是這種淺嘗輒止的研究,半遮半掩地描繪,發人深省的獨白,開放式的結局,詩一般的情懷,才讓讀者們趨之若鶩,才讓這本書歷經幾十年還如此流行,還如此迷人。
將《第一香爐》的原著和電影相比較,原著的意境更加深遠,文字更加優美,對白更加深沉,留給讀者的思考更多。可以說,讀張愛玲的文,就像飲一壇陳年的美酒,讓你無比沉醉而又不能自拔。
從這部電影來說,節奏的把控有張愛玲字裡行間流淌的意境,服化道方面也相當考究,基本還原了當年的場景人物,讓人無聲無息代入到民國時期。只是故事的改編成了敗筆,且不說女主成了傻白甜,一點深度都沒有,完全不像當年的進步女青年。而且根本沒有描繪出她是如何被腐朽的生活所侵蝕,如何被男主的勾引所墮落,甚至還為男主強行洗白,說什麼混血兒就是基因強大,就是對那玩意兒更加有需求,而且根本沒有負責任的態度,所以不要怪他……這都是什麼鬼邏輯。難道就憑你是混血兒,就可以隨便亂來不負責任嗎?倒是那個被趕走的女僕罵出了原著中的內在本質:他們,談的都是生意;他們,無比骯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