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聯諧振點火電路的製作方法
2023-09-18 21:32:05 2
專利名稱:並聯諧振點火電路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並聯諧振點火電路。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諧振點火電路的結構都較為複雜,例如在2007年10月3曰公 開的中國專利,公告號為CN101049052A的專利中公開了一種諧振點火器電路, 使用了開關點火分支和諧振點火分支。開關點火分支包括與開關節點(Nl)串聯 連接的兩個點火開關(M1、 M2)。諧振點火分支包括點火線圈(L2)和點火變壓器 (T2)。點火線圈(L2)與開關節點(N1)和點火變壓器(T2)的初級繞組串聯連接。 這樣的點火升壓機構採用耦合變壓的方式,這不僅使得諧振點火電路結構複雜, 而且使其重量較重,體積大。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體積小巧、重量輕且 具有很高諧振電壓的並聯諧振點火電路。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該並聯諧振點火電 路至少包括電感L1和電容C1,所述電感L1和電容C1串聯,該並聯諧振點火電 路還包括電感L2和電容C2,所述電感L2和電容C2之間串聯後並聯在電容Cl 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該並聯諧振點火電路還包括壓敏電阻RYM,所述壓 敏電阻RYM並聯在電感Ll和電容Cl上。諧振點火方式容易使點火電壓串入全 橋電路,損壞開關器件的現象,有了壓敏電阻RYM就可以吸收浪湧電流,將高 電壓脈衝尖峰電壓限制在規定範圍。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該並聯諧振點火電路還包括電感L3和電感L4,所 述電感L3和電感L4串接在電感Ll和電容Cl的兩端。這樣就可以吸收串入全 橋迴路的高頻電流成分。
本實用新型採用上述技術方案該並聯諧振點火電路採用兩級並聯諧振點 火方式,電感L1和電容C1諧振後在電容C1處產生高壓,然後電感L2和電容 C2諧振,在電容C2處輸出更高的啟動電壓,由此達到了點火啟動的目的,同時 結構上得到簡化,使得並聯諧振點火電路體積小、重量輕。由於電感L1和電感 L2之間的耦合,使得該並聯諧振點火電路輸出電壓比單級並聯點火方式產生的 電壓提高(n+l)倍以上。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開關頻率與諧振頻率相差 較大時,產生的諧振電壓不足以使燈啟動的問題。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具體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並聯諧振點火電路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述,該並聯諧振點火電路包括了電感L1、電感L2、電感L3、電感 L4,電容C1、電容C2,以及壓敏電阻RYM。電感L1、電感L3、電感L4和電容 Cl串聯在一起,在電感L3的一端作為輸入端VS1,在電感L4的一端作為輸入 端VS1。壓敏電阻RYM的一端與電感L1的一端以及電感L3的另一端連接,它的 另一端與電容Cl的一端以及電感L4的另一端連接,這樣壓敏電阻RYM並聯在 電感L1和電容C1上。電感L2和電容C2之間串聯後並聯在電容C1上,電容C2 的兩端作為輸出端。
本實用新型並聯諧振點火電路採用兩級並聯諧振點火方式,在點火之前, 等效為一個無窮大電阻,即開路狀態,電感L1和電容C1諧振,在電容C1產生高壓,然後,電感L2和電容C2,在電容C2的兩端輸出更高的啟動電壓。由於 電感Ll和電感L2之間的耦合,使得該並聯諧振點火電路輸出電壓比單級並聯 點火方式產生的電壓提高(n+l)倍以上。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開關頻率 與諧振頻率相差較大時,產生的諧振電壓不足以使燈啟動的問題。
針對諧振點火方式容易使點火電壓串入全橋電路,損壞開關器件的現象, 因此必須採用一定的措施,針對高電壓脈衝,本實用新型採用壓敏電阻RYM吸 收浪湧電流,並將輸入端VS1和VS2的高脈衝尖峰電壓限制在規定範圍。同時, 在VS1和VS2兩端串聯電感L3、電感L4,從而吸收串入全橋迴路的高頻電流成 分。
權利要求1、一種並聯諧振點火電路,它至少包括電感L1和電容C1,所述電感L1和電容C1串聯,其特徵在於該並聯諧振點火電路還包括電感L2和電容C2,所述電感L2和電容C2之間串聯後並聯在電容C1上。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並聯諧振點火電路,其特徵在於該並聯諧振點火 電路還包括壓敏電阻RYM,所述壓敏電阻RYM並聯在電感Ll和電容Cl上。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並聯諧振點火電路,其特徵在於該並聯諧振 點火電路還包括電感L3和電感L4,所述電感L3和電感L4串接在電感Ll和電 容C1的兩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並聯諧振點火電路,該並聯諧振點火電路採用兩級並聯諧振點火方式,電感L1和電容C1諧振後在電容C1處產生高壓,然後電感L2和電容C2諧振,在電容C2處輸出更高的啟動電壓,由此達到了點火啟動的目的,同時結構上得到簡化,使得並聯諧振點火電路體積小、重量輕。
文檔編號H05B41/14GK201409251SQ20092011674
公開日2010年2月17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27日 優先權日2009年3月27日
發明者勇 吳, 應建軍, 趙和昌 申請人:杭州海康藍博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