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疥瘡的外塗藥物的製作方法
2023-09-19 00:25:00 1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疥瘡的外塗藥物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製劑,即一種治療疥瘡的外塗藥物。
背景技術:
疥瘡是一種因接觸疥蟲而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其症狀表現為多從手指間開始,好發於手腕屈側、腋前緣、臍周及大腿內側;皮膚初發為米粒大紅色丘疹、水皰、膿皰和疥蟲隧道;瘙癢,夜間更甚;日久因搔抓可繼發化膿感染,呈溼疹樣變或苔蘚化等。目前,國內治療疥瘡的藥物較多,主要以西藥為主,存在治療費用高、 治療效果不夠滿意等缺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目前治療疥瘡使用藥物所存在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治療疥瘡的外塗藥物。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治療疥瘡的外塗藥物,該藥物是由下述原料製成的蘆薈葉、紅背葉各20-25克,露蜂房、樟腦各4-5克,蓖麻油300-350暈升。一種治療疥瘡的外塗藥物,該藥物的製備方法為將上述配比量中藥原料前3味放入配比量蓖麻油內浸泡2小時,然後以文火煎熬至藥液微黑時,再將配比量樟腦加入,續煎2分鐘停止,用紗布過濾,取藥油,即成。一種治療疥瘡的外塗藥物,藥物配方原料價格低廉,取料容易,可降低治療費用,減輕患者經濟負擔。一種治療疥瘡的外塗藥物,其治療思路是除溼散風、殺蟲解毒。在原料配方上遵循藥性經屬,偏重除溼散風,兼顧整體平衡。藥物中蘆薈葉具有瀉火、通經、殺蟲解毒作用,紅背葉具有解毒、除溼作用,露蜂房具有祛風、攻毒、殺蟲作用,樟腦具有殺蟲止痛作用,蓖麻油具有拔毒、通滯、消腫作用。上述中藥原料經辨證配伍,在作用上相輔相成,尤其將藥物直接投向病灶,從而有效地發揮出除溼散風、殺蟲解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癒疥瘡之目的。本發明具有如下特點原料配方新穎、製備簡單、使用方便、吸收快、效果好。使用方法I、本藥物為外用塗敷藥物。2、用量每日2次,上、下午各I次,每次用量視瘡面大小而定。3、方法用藥棉球蘸上藥物直接塗敷瘡面,藥物厚度1-2毫米,即可。注意事項I、治療期間,忌食生冷、辛辣、油膩、有刺激的食物。2、禁止內服。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 :一種治療疥瘡的外塗藥物的原料組合為蘆薈葉、紅背葉各20克,露蜂房、樟腦各4克,蓖麻油300毫升。該藥物的製備方法為將上述配比量中藥原料前3味放入配比量蓖麻油內浸泡2小時,然後以文火煎熬至藥液微黑時,再將配比量樟腦加入,續煎2分鐘停止,用紗布過濾,取藥油,即成。實施例2 :—種治療疥瘡的外塗藥物的原料組合為蘆薈葉、紅背葉各25克,露蜂房、樟腦各5克,蓖麻油350毫升。該藥物的製備方法為將上述配比量中藥原料前3味放入配比量蓖麻油內浸泡2小時,然後以文火煎熬至藥液微黑時,再將配比量樟腦加入,續煎2分鐘停止,用紗布過濾,取藥油,即成。臨床治療效果實驗過程2004年至2011年,採用該技術方案治療疥瘡患者共19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3例。患者年齡最小9歲,最大51歲,其中10-30歲患者1 4例,佔73%。患病時間最短者3天,最長者10天,其中15例患病時間在3-7天之間。按上述技術方案治療,10天為一療程,治療二個療程即停止。診斷標準一種治療疥瘡的外塗藥物,所治療的疾病,其症狀確定為皮膚初發為米粒大紅色丘疹、水皰、膿皰和疥蟲隧道;瘙癢,夜間更甚;日久因搔抓可繼發化膿感染,呈溼疹樣變或苔蘚化等。療效判斷標準療效判斷主要依據於該疾病症狀是否消失,具體分為以下三級痊癒一患者用藥後,疾病諸症狀完全消失;好轉一患者用藥後,疾病諸症狀大部分消失或明顯減輕;無效一患者用藥後,疾病諸症狀毫無消失。治療結果用本發明藥物治療疥瘡患者19例,用藥7天痊癒I例,用藥10天痊癒5例,用藥11-20天痊癒9例,用藥二個療程後好轉4例。一療程內治癒率為31%,二療程內治癒率為78%,有效率為100%。其中患病時間在3-7天之間的15例患者,在用藥二個療程後12例痊癒,治癒率佔80%,另3例症狀大部分消失;患病在8-10天之間的4例患者,用藥二個療程後3例痊癒,治癒率佔75%,另I例症狀呈好轉態勢。由此分析,本發明藥物對病程較短患者治療效果略好於病程較長患者。
權利要求
1. 一種治療疥瘡的外塗藥物,其特徵在於該藥物是由下述原料製成的蘆薈葉、紅背 葉各20-25克,露蜂房、樟腦各4-5克,蓖麻油300-350毫升。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製劑,即一種治療疥瘡的外塗藥物。該藥物是由下述原料製成的蘆薈葉、紅背葉各20-25克,露蜂房、樟腦各4-5克,蓖麻油300-350毫升。它具有原料配方新穎、製備簡單、使用方便、吸收快、效果好的特點。
文檔編號A61K36/896GK102764362SQ201210266090
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4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4日
發明者葉志平, 朱紅霞, 沈蕾 申請人:葉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