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層金屬複合對焊管件的製作方法
2023-09-18 08:07:20 2
專利名稱:一種雙層金屬複合對焊管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雙層金屬複合對焊管件。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通過特殊工藝複合而成既能防腐蝕又能保證輸送高壓流體要求的雙層金屬複合管,應用於高溫、高壓、強腐蝕環境的石油、化工、工藝管道系統,比使用純不鏽鋼、耐蝕合金管道價格減低2/3,性價比高,將會在此領域有所作為。雙層金屬複合管道採用對焊連接,連接用管件目前仍採用純不鏽鋼、耐蝕合金對焊管件,由於純不鏽鋼、耐蝕合金對焊管件價格昂貴,造成製造成本過高,對雙層金屬複合管的推廣應用造成一定的影響。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與缺陷,提供一種雙層金屬複合對焊
管件,該雙層金屬複合對焊管件通過在管件本體的內壁設置耐蝕層,由於雙層金屬複合對
焊管件既能防腐蝕又能保證輸送高壓流體的要求,且與雙層金屬複合管的材料相同,可直
接與雙層金屬複合管進行對焊連接,其使用性能與純不鏽鋼、耐蝕合金對焊管件相當,但性
價比則比純不鏽鋼、耐蝕合金對焊管件高很多,降低了生產成本,節約了能源。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一種雙層金屬複合對焊管件,主要由
管件本體構成,所述管件本體的內壁上設置有耐蝕層。 所述耐蝕層為不鏽鋼或耐蝕合金製成。 所述管件本體的管口處設置有坡口 。 所述耐蝕層突出管件本體的坡口形成鈍邊。 所述雙層金屬複合對焊管件為彎頭管件或三通管件。 為了保證對焊質量,使焊縫牢固,對焊管件在焊接前需要對焊接處進行加工,本實用新型採用的加工方法為將管件本體的管口加工為坡口,耐蝕層突出管件本體的坡口形成鈍邊,坡口通過切削加工而成。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管件本體的內壁設置耐蝕層形成雙層金屬複合對焊管件,由於雙層金屬複合對焊管件既能防腐蝕又能保證輸送高壓流體的要求,且與雙層金屬複合管的材料相同,可直接與雙層金屬複合管進行對焊連接,其使用性能與純不鏽鋼、耐蝕合金對焊管件相當,但性價比則比純不鏽鋼、耐蝕合金對焊管件高很多,降低了生產成本,節約了能源。
圖1為本實用新型為彎頭管件時的結構示意圖;[0012] 圖2為本實用新型為三通管件時的結構示意圖;[0013] 圖3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標記及相應的零部件名稱l-管件本體;2-耐蝕層;3-坡口 ;4_鈍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的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
實施方式不限於此。
實施例1 : 如圖1、3所示的一種雙層金屬複合對焊管件可知,該雙層金屬複合對焊管件主要由管件本體1構成,所述管件本體1的內壁上設置有耐蝕層2 ;耐蝕層2為不鏽鋼或耐蝕合金製成;管件本體1的管口處設置有坡口 3 ;耐蝕層2突出管件本體1的坡口 3形成鈍邊4。[0018] 由於採用了上述結構,通過彎管機將內壁設置有耐蝕層2的管件本體1加工成型為彎頭管件,然後與同樣留有坡口 3和鈍邊4的雙層金屬複合管道組對焊接,先對耐蝕層2的鈍邊4進行根焊,再進行過渡填充焊和蓋面焊接,從而完成管道的連接。[0019] 實施例2: 如圖2、3所示的一種雙層金屬複合對焊管件可知,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將內壁設置有耐蝕層2的管件本體1加工成型為三通管件,其他實施部分與實施例1相同。本實用新型不局限於彎頭管件或三通管件,也可以根據客戶的需要自行設計。[0021] 如上所述,便可較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
權利要求一種雙層金屬複合對焊管件,主要由管件本體(1)構成,其特徵在於,所述管件本體(1)的內壁上設置有耐蝕層(2)。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雙層金屬複合對焊管件,其特徵在於,所述耐蝕層(2)為不鏽鋼或耐蝕合金製成。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雙層金屬複合對焊管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管件本體(1)的管口處設置有坡口 (3)。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雙層金屬複合對焊管件,其特徵在於,所述耐蝕層(2)突出管件本體(1)的坡口 (3)形成鈍邊(4)。
5.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雙層金屬複合對焊管件,其特徵在於,所述雙層金屬複合對焊管件為彎頭管件或三通管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雙層金屬複合對焊管件。該雙層金屬複合對焊管件主要由管件本體(1)構成,所述管件本體(1)的內壁上設置有耐蝕層(2)。本實用新型通過在管件本體的內壁設置耐蝕層形成雙層金屬複合對焊管件,由於雙層金屬複合對焊管件既能防腐蝕又能保證輸送高壓流體的要求,且與雙層金屬複合管的材料相同,可直接與雙層金屬複合管進行對焊連接,其使用性能與純不鏽鋼、耐蝕合金對焊管件相當,但性價比則比純不鏽鋼、耐蝕合金對焊管件高很多,降低了生產成本,節約了能源。
文檔編號F16L41/02GK201462209SQ20092008014
公開日2010年5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10日 優先權日2009年4月10日
發明者王莘 申請人:王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