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裝備的武器(民兵應急裝備鳥槍換炮)
2023-09-18 02:50:46 11
民兵裝備的武器?講述人:馬雲恆現任民兵訓練基地管理員1955年12月出生,1973年12月入伍,歷任戰士、助理員、技術檢查站站長、軍務股股長、副營長等職;1996年8月轉業到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人武部工作,任民兵訓練基地教員、主任等職,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民兵裝備的武器?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民兵裝備的武器
講述人:馬雲恆
現任民兵訓練基地管理員。1955年12月出生,1973年12月入伍,歷任戰士、助理員、技術檢查站站長、軍務股股長、副營長等職;1996年8月轉業到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人武部工作,任民兵訓練基地教員、主任等職。
整理人:本報記者 王少亭
我在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民兵訓練基地當教員、主任20多年,民兵換了一茬又一茬,親眼目睹了民兵應急裝備隨著職能任務的拓展而不斷地更新換代。
上世紀60、70年代,民兵專業還沒有細分,更沒有非戰爭行動的概念。一旦突發火災、汛情等應急任務,民兵扛起鎬鍬、掃把等農用工具就往上衝。當時人們喊的最多的是,人多力量大。
記得有一年發大水,全村民兵全員出動,附近村鎮民兵有的跑步、有的騎自行車、還有的趕著馬車,從四面八方趕了過來。那天夜裡,他們手提馬燈、肩扛人抬,幹了一個通宵,手掌磨出了泡、肩膀磨破了皮,結果還是眼睜睜看著洪水,衝毀了即將成熟的莊稼地。
1997年,民兵分隊實行分類建設,全國統一民兵應急分隊編制,實行單獨編組,隊員從基幹民兵中擇優選編,應急隊伍建設邁上新臺階。
藉此東風,民兵應急裝備配備也隨之「鳥槍換炮」:通過向上申領、單位自購、政府配備等途徑,民兵分隊逐步有了制式的應急裝備,但更多的是頭盔、警棍、盾牌、鎬鍬之類的東西,雖然數量不少,但基本沒啥科技含量。
2012年,隨著全國民兵工作會議的召開,不但開創了民兵工作新局面,也促進民兵應急裝備的新變化。就在這一年,省軍區為我們配備了衝鋒舟、橡皮艇、植樁機、發電機、升降式防爆探照燈、摩託鋸、裝配式圍井等機械化程度較高的防汛器材。
近年來,隨著民兵職能任務的拓展,配備的應急裝備也越來越多。去年,人武部遷址新建,我們騰出9間房子,設置了3個民兵應急裝備庫,除了防汛器材,還有無人機、擴張器、液壓鉗、生命探測儀、風力滅火機……這麼說吧,天上飛的、水中遊的、地上跑的、地下藏的等各種高、精、尖裝備幾乎應有盡有。
真是人巧不如家什妙!去年8月份,受颱風「溫比亞」影響,我區三堡街道燕橋堤壩出現險情,人武部調集周邊9個鎮(街道)的水下偵察、水上救援、機械裝備等9支民兵分隊300餘人,第一時間奔赴災區展開救援,先後救助28名被困群眾,加固50多米堤壩,有效控制了災情。這要是在以前,千八百人上去也不一定能完成任務。
今年「五一」期間,人武部接受軍分區戰備拉動,民兵應急排在30分鐘內攜裝集結,先進配套的應急裝備也給我們完成使命任務增添了底氣。
如今,我看著不斷更新換代的民兵應急裝備,就越發地感到對民兵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以前,只要軍政素質過硬,有一副好身板就可勝任本職,現在可真得有「兩把刷子」,不但要有一技之長,而且還要「一專多能」「多專多能」,否則就跟不上時代發展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