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功能健身凳的製作方法
2023-09-16 17:06:55 3

本發明涉及健身器材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多功能健身凳。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養生意識的增強,很多人會進行健身鍛鍊,如仰臥起坐、啞鈴舉重等,通過進行仰臥起坐運動,不僅可以增強腹部力量,而且可以鍛鍊心肺功能,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現有的仰臥起坐用的器材一般採用健身凳,其板面與地面呈一定角度,藉助健身凳可以達到增進訓練的目的,健身凳在經過稍加改裝後也可作為啞鈴凳使用。但是現有的健身凳的板面在調整角度時是通過改變套於支撐梁上的滑塊的位置,使與滑塊相連接的支柱支撐於板面背部的不同位置,從而使板面的角度可調,但是這樣的設計使得在每次調整板面角度時都需拆卸固定滑塊與支柱的銷子,非常不方便。另外,現有的健身凳不具備計數功能,在進行鍛鍊時需要人工進行計數,使鍛鍊者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鍛鍊中。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旨在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多功能健身凳。
本發明為實現上述目的,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多功能健身凳,其特徵在於,包括板面、坐板、前底座和支撐梁,所述前底座為U形,所述支撐梁由長段和短段組成,所述支撐梁的長段和短段呈直角使所述支撐梁呈朝下的L形,所述支撐梁的短段的末端與所述前底座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梁的長段的最高處安裝有朝上的連接板,所述板面位於所述支撐梁的長段上方,所述板面的一端通過所述連接板與所述支撐梁連接,所述板面的背部通過銷軸連接有支撐架,所述支撐架的底部設有擋杆,所述支撐梁的長段上安裝有多個直立的頂端帶有彎折的擋板,所述支撐架底部的擋杆卡於所述擋板和所述支撐梁表面形成的卡槽中,所述支撐梁的短段的最高處安裝有軸套一,所述坐板撐位於所述支撐梁的短段上方,所述坐板撐的一端連有軸套二,所述軸套一和所述軸套二通過銷子連接,所述坐板撐的一側安裝有帶孔的弧形板,所述坐板撐與所述支撐梁的短段通過所述弧形板連接,所述坐板安裝於所述坐板撐上方,所述板面的表面安裝有紅外計數裝置,所述紅外計數裝置包括紅外感應器和配套連接的計數器和藍牙數據傳輸器,所述藍牙數據傳輸器外接有計算機設備。
特別的,所述坐板的斜前下方還設有腳蹬。
特別的,所述支撐梁的長段的末端連接有後底座。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為一種多功能健身凳,板面的角度可調,可作為仰臥起坐板、啞鈴凳等進行健身鍛鍊,且通過擋板可以固定支撐架不下滑,在保證板面穩固的同時方便了板面角度的調節,在板面上設有紅外計數裝置,方便實時掌握鍛鍊情況。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支撐梁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坐板撐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板面;2-坐板;3-腳蹬;4-前底座;5-支撐梁;6-後底座;7-支撐架;8-紅外計數裝置;9-擋板;10-連接板;11-軸套一;12-軸套二;13-坐板撐;14-弧形板;
以下將結合本發明的實施例參照附圖進行詳細敘述。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2、3所示,一種多功能健身凳,其特徵在於,包括板面1、坐板2、前底座4和支撐梁5,所述前底座4為U形,所述支撐梁5由長段和短段組成,所述支撐梁5的長段和短段呈直角使所述支撐梁5呈朝下的L形,所述支撐梁5的短段的末端與所述前底座4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梁5的長段的最高處安裝有朝上的連接板10,所述板面1位於所述支撐梁5的長段上方,所述板面1的一端通過所述連接板10與所述支撐梁5連接,所述板面1的背部通過銷軸連接有支撐架7,所述支撐架7的底部設有擋杆,所述支撐梁5的長段上安裝有多個直立的頂端帶有彎折的擋板9,所述支撐架7底部的擋杆卡於所述擋板9和所述支撐梁5表面形成的卡槽中,所述支撐梁5的短段的最高處安裝有軸套一11,所述坐板撐13位於所述支撐梁5的短段上方,所述坐板撐13的一端連有軸套二12,所述軸套一11和所述軸套二12通過銷子連接,所述坐板撐13的一側安裝有帶孔的弧形板14,所述坐板撐13與所述支撐梁5的短段通過所述弧形板14連接,所述坐板2安裝於所述坐板撐13上方,所述板面1的表面安裝有紅外計數裝置8,所述紅外計數裝置8包括紅外感應器和配套連接的計數器和藍牙數據傳輸器,所述藍牙數據傳輸器外接有計算機設備。
特別的,所述坐板2的斜前下方還設有腳蹬3。
特別的,所述支撐梁5的長段的末端連接有後底座6。
本發明工作時,將板面1調整為不同的角度即可將健身凳當做仰臥起坐板和啞鈴凳使用,只需將板面1向上抬起,則支撐架7底部處於無束縛狀態,將支撐架7沿著銷軸端旋轉,將底部的擋杆放於不同位置的擋板9處,利用鍛鍊者自身的重量下壓支撐架1,可將支撐架7限位固定於擋板9與支撐梁5所形成的卡槽中。板面1表面的紅外計數裝置8,通過紅外感應器感應表面一定距離內是否有障礙物從而進行計數,將結果通過藍牙數據傳輸器傳輸於外部計算機,實現鍛鍊情況的實時監控。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發明具體實現並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採用了本發明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改進,或未經改進直接應用於其它場合的,均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