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火力發電鍋爐中煤泥的進料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9-17 01:04:40 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火力發電鍋爐中煤泥的進料結構,屬於火力發電裝置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煤泥是煤炭洗選過程中的主要副產品,具有水分大、灰分高、顆粒細、粘度大、持水性強、內聚力大,難以運輸等特點,給煤泥的綜合利用帶來了諸多不便。目前,為了降低燃煤發電廠的發電成本,常利用煤泥作為摻燒燃料,和原煤一起在爐體中燃燒。但是,目前火力發電鍋爐中,煤泥進料口的位置、數量設置不當,另外,現有的火力發電鍋爐中,直接採用管道將煤泥輸送至爐體內,採用此進料結構煤泥在爐膛內無法實現爆燃,導致煤泥摻燒比例低,每臺鍋爐煤泥摻燒量僅佔總耗煤量的30%,無法實現煤泥大比例摻燒。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火力發電鍋爐中煤泥的進料結構,煤泥進料口的位置和數量設置恰當,煤泥在爐膛內部可以實現爆燃,提高煤泥的摻燒比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火力發電鍋爐中煤泥的進料結構,包括爐體,在爐體的頂部對稱布置有十個煤泥入口,煤泥入口與爐體的爐膛連通,在每個煤泥入口上設置有用於將煤泥以圓柱形狀推送至爐膛內的活塞推送機構,每個活塞推送機構一側連接有輸送管道。
所述活塞推送機構包括筒體、活塞以及氣缸,活塞設置在筒體的內部,氣缸設置在筒體的頂部,活塞與氣缸杆連接,在筒體的側壁上管接頭與輸送管道連接。
在筒體側壁上還設置有壓力平衡口,相鄰活塞推送機構的筒體上的壓力平衡口通過管道連通。該結構可以平衡相鄰活塞推送機構內部、以及煤泥輸送管道內部的壓力,使得每個活塞推送機構能夠平穩順暢地煤泥以圓柱形狀推送至爐膛內。
在氣缸上設置有窗口,用於觀察氣缸杆的運動狀況,同時便於對氣缸杆進行檢修。
所述氣缸的下部與筒體的頂部採用法蘭盤進行連接。採用法蘭盤進行螺栓連接,便於安裝和拆卸,結構簡單,連接可靠。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煤泥通過輸送管道輸送至活塞推送機構時,在活塞推送機構的作用下,煤泥以圓柱形狀從爐膛頂部下落至爐膛後,圓柱形狀的煤泥團表面水分先蒸發,外表形成硬殼,在進一步下落過程中,煤泥團內部水分氣化,煤泥產生熱爆,形成更小的煤泥團,然後再次結殼,熱爆,當煤泥下落到底部時,煤泥團全部爆裂消失,在爐內燃燒。本實用新型將煤泥入口設置在爐體的頂部,並且每臺鍋爐爐體頂部煤泥入口的數量為十個,再結合活塞推送裝置的共同作用,可以使得煤泥摻燒量超過總耗煤量的80%,實現了煤泥大比例摻燒。
2、本實用新型中活塞推送機構能能夠將煤泥以圓柱形狀推送至爐膛內部進行爆燃,結構簡單,易於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或推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爐體;2、煤泥入口;3、輸送管道;4、筒體;5、活塞;6、管接頭;7、氣缸;8、氣缸杆;9、壓力平衡口;10、窗口;11、法蘭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的實施例對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介紹:
如圖1所示,一種火力發電鍋爐中煤泥的進料結構,包括爐體1,在爐體1的頂部對稱布置有十個煤泥入口2,煤泥入口2與爐體1的爐膛連通,在每個煤泥入口2上設置有用於將煤泥以圓柱形狀推送至爐膛內的活塞推送機構,每個活塞推送機構一側連接有輸送管道3。
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活塞推送機構包括筒體4、活塞5以及氣缸7,活塞5設置在筒體4的內部,氣缸7設置在筒體4的頂部,活塞5與氣缸杆8連接,在筒體4的側壁上管接頭6與輸送管道3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在筒體4側壁上還設置有壓力平衡口9,相鄰活塞推送機構的筒體4上的壓力平衡口9通過管道連通。
在氣缸7上設置有窗口10。設置該窗口10,用於觀察氣缸杆8的運動狀況,同時便於對氣缸杆進行檢修。
所述氣缸7的下部與筒體4的頂部採用法蘭盤11進行連接。採用法蘭盤11進行螺栓連接,便於安裝和拆卸,結構簡單,連接可靠。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於這些說明。對於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