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識字3000字幫助寶寶快速識字(教寶寶識字應該怎麼做)
2023-09-10 02:17:19 1
聽說別人家3歲的孩子認識幾百個漢字,自己5歲的孩子還只能看圖,大字不識幾個。這時,您會怎樣想呢?著急、心慌?要不要趕緊網上買幾沓字卡,是不是考慮上個輔導班?
丁丁、朵朵是幼兒園中班的好朋友,兩個媽媽帶著孩子們相約一起乘坐地鐵去北京科學中心遊玩。坐上地鐵後,朵朵很自然地看著地鐵屏幕說:「下一站是火器……媽媽,火器什麼?」媽媽也很自然地答:「火器營,軍營的營。」丁丁則一臉茫然地看著好朋友。丁丁媽坐不住了,她有些焦慮地問朵朵媽:「你們都認識這麼多字了呀?我們還從來沒教過丁丁認字呢!」朵朵媽解釋說,其實她也沒有刻意教過朵朵識字,就是有時候在路上遇到什麼字就會給孩子讀一下,和孩子一起認一下,不知不覺,朵朵看到一些字就會主動問媽媽怎麼讀,也認識了很多字。
其實並不是我們該不該讓孩子識字的問題,反而是孩子想不想識字和如何識字的問題。其實大多數孩子從很早開始,甚至是上幼兒園之前,都曾經指著汽車牌上的數字、公園草坪上的符號、路上的標誌牌問成人:「這是什麼?」孩子對世界具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同樣他對周圍未知的文字、符號也同樣充滿了興趣。但由於父母缺乏這種意識,可能沒有把握住這些讓孩子主動識字的良好契機。
其實,我們並非反對孩子在幼兒階段識字,而是反對用機械記憶的方式訓練孩子識字。家長應該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機會引導孩子自然而然地認知文字和符號。
幫孩子自然地識字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機會,有意義識字文字在我們的生活場景中無處不在。公交和地鐵站的名稱、立交橋上的牌子、街道的指示牌、樓房上的樓號、小區裡的防火宣傳欄、公園裡的路標、菜市場和超市裡的商品標籤,都是孩子自然識字的好素材。家庭中的各種物品上,漢字也無處不在,標籤、說明書,在自己看的時候,也可以用手指著大些的字給孩子念念。
自駕遊時,車在高速上行駛,風景看膩了,孩子在車裡會覺得無聊,這時候正好可以讓孩子觀察一些路過的油罐車上的漢字,順便認識一下「爆」「毒」「腐」「熱」「燃」等字和相應的符號……這樣的場景都是讓孩子在有意義的情境下識字的好機會,既能讓孩子加深對漢字讀音的記憶,也能夠獲得對字義的理解。
漢字的讀音非常奇妙,孩子對這些讀音會特別敏感。因此家長可以利用各種機會,幫助孩子發現讀音帶來的有趣現象。比如當孩子讀到一個人的名字叫「楊聰」,就會哈哈大笑認為是「洋蔥」。當聽說一個東西叫「除溼機」的時候,會聯想到是「廚師機」,認為是做菜的機器人。
家長可以通過簡單的講解,幫助孩子發現有很多音同字和意都不同的漢字,引導孩子在發現身邊的漢字時聯想相同讀音的字。比如「公元」和「公園」,蔡老師不是「菜」老師、範老師不是「飯」老師,從而感受漢字的有趣,提升識字過程的趣味性。
探索漢字組成的規律,科學識字隨著孩子識字量的增加,他漸漸就會接觸到漢字組成的規律。而對規律的認識往往比識字本身更為重要,因為這是未來孩子迅速猜測漢字讀音和意義的重要手段。比如孩子突然發現幼兒園的「園」裡面還有一個「元」字,家長就可以及時地引導孩子發現「元」組成的漢字,引導孩子猜測一下「沅」的讀音,同時引導他們意識到,有時候這樣猜也不一定完全正確,比如「阮」就讀ruǎn。當孩子發現吵鬧的「吵」後面有個「少」的時候,就可以順便學習一下「炒菜」的「炒」或者「抄寫」的「抄」。當孩子在科普繪本上讀到「格洛納斯衛星」的時候,主動引導他發現一下「格」和「洛」的相同之處,了解字的偏旁是怎麼回事。
幼兒的識字往往是在真實的環境中,通過閱讀或生活自然而然獲得的,因此他在識字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典型的「錯誤」,比如將地鐵「亮馬橋」站讀成「月馬橋」,原因是他們將「月亮」作為一個詞組的字形記憶的,因此會出現有的孩子會將「物理」讀成「動裡」,因為他聯想到的是「動物」。這時候就要有意識地讓孩子看一下這兩個字,這樣簡單地強化後,孩子很容易迅速就掌握了字音。
此外孩子也會出現將「幼兒園」認成「動兒園」,將「山岡」說成「山風」的現象,這是因為「幼」和「動」、「岡」和「風」的字形總體相近,細微的區別不易被孩子所察覺,所以當面對這種情形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進行一下辨認,比如 「牛」和「午」、「兔」和「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