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調式粉塵預處理器的製作方法
2023-09-14 10:46:30 1
專利名稱:可調式粉塵預處理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環保設備中的除塵設備。
現有的除塵器有靜電除塵器、布袋除塵器等。但對含塵量較大煙氣,除塵效果就會因除塵時間的延長而除塵效果變差,有時還對布袋除塵器中的布袋被大顆粒粉塵擊穿而無法使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新型粉塵預處理設備,其可對含塵量較大的煙氣進行預處理,將大顆粒粉塵預先處理,不再進入下步除塵設備之中,使整個除塵系統變的更加合理,除塵更加徹底,根據工藝要求,對粉塵的粒度利用調節閥來有效控制。
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可調式粉塵預處理器,其特徵在於立柱筒(2)的上部安裝一蝸殼旋風筒(4),其上設有沿切線的進風口(3),立柱筒(2)與蝸殼旋風筒(4)相連通,貝字灰鬥(7)由上部的園筒形和下部的園臺形連通組成,底部安裝卸灰閥(8),貝字灰鬥(7)的園筒部分與蝸殼旋風筒(4)重疊相交,其兩軸線平行,相交點的位置在從進風口(3)開始沿蝸殼旋風筒(4)旋轉90°-270°的園周上,貝字灰鬥(7)與蝸殼旋風筒(4)沿相交線連通,在連通口處設置板式調節閥(9),該板式調節閥(9)的轉軸(6)和蝸殼旋風筒(4)與貝字灰鬥(7)相交的一相交線重合,板式調節閥(9)可在轉軸(6)的帶動下轉動,轉軸(6)可以手動,也可以機動,貝字灰鬥(7)的上部和蝸殼旋風筒(4)的上部利用迴風管(5)連通,立柱筒(2)的下部開有出風口(1)。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
圖1有俯視圖。
圖3為圖A-A視圖。
圖4為板式調節閥結構示意圖。
圖5為煙氣流動示意圖。
圖中1出風口;2立柱筒;3進風口;4蝸殼旋風筒;5迴風管;6轉軸;7貝字灰鬥;8卸灰閥;9板式調節閥。
本實用新型工作時,高壓煙氣從蝸殼旋風筒(4)的進風口(3)處沿蝸殼切線進入,在蝸殼的作用下,煙氣沿蝸殼壁開始旋轉,在旋轉的過程中,煙氣中的大顆泣粉塵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出,並沿蝸殼壁轉動,轉至蝸殼旋風筒(4)與貝字灰鬥(7)的相交處,由於兩園重疊相交,產生曲率變化,形成兩筒相連通,打開板式調節閥,大顆粒粉塵沿貝字灰鬥(7)與旋風筒(4)重疊相交而產生的連通口進入貝字灰鬥(7),在重力作用下,大顆粒粉塵在貝字灰鬥(7)中沉澱,並可從卸灰閥(8)處卸出。進入貝字灰鬥(7)中的煙氣又從蝸殼旋風筒(4)與貝字灰鬥(7)之間的連通管即從迴風管(5)處進入旋風筒(4)中,未進入貝字灰鬥(7)的煙氣和較細粉塵直接從立柱筒(2)的出風口(1)處排出並進入下一步除塵設備。在上述過程中,板試調節閥(9)開關的大小,可以利用轉軸(6)來調節,轉軸(6)的動作可以手動,也可以機動,板試調節閥(9)的主要作用是調節貝字灰鬥(7)與蝸殼旋風筒(4)的連通口的大小,同時也就調節了煙氣中的粉塵顆粒的大小。根據不同工藝要求,本實用新型可達到對煙氣粉塵的預處理。在本實施例中,貝字灰鬥(7)與蝸殼旋風筒(4)重疊相交的位置在從蝸殼旋風筒(4)的進風口(3)開始,順時針旋轉235°在蝸殼旋風簡(4)的園周上,由於兩園重疊相交,沿園周有兩條交線,轉軸(6)的位置在沿順時針旋轉時的第一交線上,即煙氣進入旋風筒後碰到第一交線。
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運行可靠,對煙氣粉塵預處理效果明顯,可廣泛應用於冶煉,水泥等行業。
權利要求一種可調式粉塵預處理器,其特徵在於立柱筒(2)的上部安裝一蝸殼旋風筒(4),其上設有沿切線的進風口(3),立柱筒(2)與蝸殼旋風筒(4)相連通,貝字灰鬥(7)由上部為園形和下部為園臺形連通組成,底部安裝卸灰閥(8),貝字灰鬥(7)的園筒部分與蝸殼旋風筒(4)重疊相交,其兩軸線平行,相交點的位置在從進風口(3)開始沿蝸殼旋風筒(4)旋轉90°-270°的園周上,貝字灰鬥(7)與蝸殼旋風筒(4)沿相交線連通,在連通口處設置板式調節閥(9),該板式調節閥(9)的轉軸(6)和蝸殼旋風筒(4)與貝字灰鬥(7)相交的一相交線重合,板式調節閥(9)可在轉軸(6)的帶動下轉動,轉軸(6)可以手動,也可機動,貝字灰鬥(7)的上部和蝸殼旋風筒(4)的上部利用迴風管(5)連通,立柱筒(2)的下部開有出風口(1)。
專利摘要一種可調式粉塵預處理器,其特徵在於蝸殼旋風筒安裝在立柱筒上,蝸殼旋風筒與貝字灰鬥重疊相交,蝸殼旋風筒與貝字灰鬥相交的連通口處設置有板式調節閥,含塵煙氣經蝸殼旋風筒旋轉,煙氣中的大顆粒粉塵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被分離到貝字灰鬥中,其它煙氣從立柱筒的出風口處排出。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實用性強等特點,應用於工業生產後使除塵系統更加合理,除塵效果更加明顯,可廣泛應用於冶金、水泥等行業。
文檔編號B04C5/00GK2334495SQ9821657
公開日1999年8月25日 申請日期1998年7月10日 優先權日1998年7月10日
發明者李玉壽, 賀義男, 劉延鴻, 李志軍, 孟繁雨, 張恩民 申請人:山川工具機鑄造廠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