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髓的作用及功能(生命中樞之延髓)
2023-09-20 02:33:46 2
這是 達醫曉護的第2116 篇文章
「延髓」是腦幹的一部分,上接腦橋,下接脊髓。延髓常被稱之為「生命中樞」,主要調節內臟活動,如呼吸、循環、消化等,這些部位一旦受到損傷,常可能引起迅速死亡。
一則病例報導
女性,17歲,患者在就餐時突發呼之不應,腦血管造影示:腦幹動靜脈畸形。術後給予康復治療,目前步行困難,輪椅生活,構音障礙,飲水嗆咳。頭顱核磁共振可見「右側延髓背外側高信號」,考慮「延髓背外側症候群」。
何謂「延髓背外側症候群」
是由於小腦後下動脈及椎動脈阻塞所致延髓後、上、外側的損害,是腦幹梗死的常見類型之一。主要病因有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吸菸、肥胖等,少見有血管發育不良、血管瘤、椎動脈分離、椎基底動脈夾層形成、免疫因素、結締組織病等。症狀輕重程度差別較大,大多數症狀輕,預後好;少數症狀重,預後差。
「延髓背外側症候群」有哪些表現
經典五大症狀
1、前庭神經受損:眩暈、噁心、嘔吐伴眼震;
2、疑核受損:吞咽困難、聲音嘶啞、飲水嗆咳、病側軟顎麻痺以及該側咽反射減弱;
3、三叉神經脊束核及脊髓丘腦束受損:同側面部及對側軀體痛覺、溫度覺減退或消失;
4、交感神經通路受損:同側Horner徵(瞳孔縮小、眼球內陷、上瞼下垂及患側面部無汗);
5、小腦下腳、脊髓小腦後束受損:同側小腦性共濟失調。
「延髓背外側症候群」臨床治療
病因治療
急性期脫水減輕腦組織水腫,改善血液循環;恢復期血管擴張,營養神經細胞;
藥物治療
溶栓、抗血小板凝集、穩定斑塊、清除自由基、改善循環;
手術治療
穿刺引流術、開顱減壓術、動靜脈畸形栓塞術等;
康復治療
運動功能、平衡功能、言語功能、吞咽功能訓練;
其他治療
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
「延髓背外側症候群」如何康復
康複評定
康複評定是通過收集分析患者的各種資料,對障礙的原因、性質、特徵、範圍、部位、嚴重程度和預後做出客觀、準確額判斷,是後形成障礙的診斷結論。對於「延髓背外側症候群」患者,我們常進行以下功能障礙評定:
運動功能:包括對患者肌力、肌張力、關節活動範圍的評估,以及進行步態分析;
平衡功能:包括靜態平衡、動態平衡及反應性平衡;其中動態平衡又包括自動態平衡和他動態平衡。常用的平衡量表有Berg量表,Fugl-Meyer量表;
協調功能:此類患者小腦受損後出現共濟失調,常採用指鼻試驗、輪替試驗、跟膝脛試驗進行評估;
感覺功能:進行淺感覺(觸覺、痛覺、溫度覺)及本體感覺(位置覺、運動覺、震動覺)功能評估;
言語吞咽功能:對語言流暢性、複述、命名、理解的評定,對唇、下頜、反射、軟顎、喉、舌各部位功能評估,採用窪田飲水試驗對吞咽功能進行評定;
心肺功能:心肺功能是人體運動耐力的基礎,心電運動試驗是金標準。
康復治療
1、運動功能訓練:幫助患者在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運動控制、平衡、協調等方面進行改善。
早期防治併發症(如褥瘡、肺炎、泌尿道感染等)、廢用症候群(如骨質疏鬆、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等)和誤用症候群(如關節肌肉損傷、骨折、痙攣加重等),從床上被動活動儘快過渡到主動運動,獨立完成床-輪椅轉移,初步達到I—Ⅱ級坐位平衡,開始床上生活自理訓練;
中期抑制痙攣與共同運動模式、誘發分離運動、促進正常運動模式形成,達到Ⅲ級坐位平衡,初步達到Ⅲ級站位平衡,改善床椅、人廁轉移、室內步行、個人衛生等日常生活能力;
晚期抑制痙攣與共同運動模式、修正錯誤運動模式,改善和促進精細與技巧運動,改善和提高速度運動,提高實用性步行能力,熟練掌握日常生活能力技能,提高生活質量。
2、言語障礙訓練:根據不同類型,針對性的進行訓練,包括呼吸訓練,發音器官練習,構音訓練,朗讀訓練,表達能力訓練等。
3、吞咽障礙的康復:首先進行食物的選擇,採取糊餐→軟餐→碎餐→一般質地食物順序進食,配合使用食物增稠劑,然後進行口唇運動訓練、下頜及面部運動訓練、舌部運動訓練,咽部冰刺激提高對食物知覺的敏感度,同時輔以理療電刺激。
4、其他康復治療:包括作業治療、心理疏導、心肺功能康復。
因此,對於「延髓背外側症候群」患者在病情穩定後,及早地進行康復治療能加快肢體運動功能、言語吞咽功能的恢復,預防併發症的出現,防止關節的畸形和肌肉的攣縮,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
作者:上海市第四康復醫院康復科
沈宏華 醫師
指導: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康復醫學科
吳毅 教授
部分圖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予以刪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為化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