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節易換底鞋的製作方法
2023-09-19 12:32:00 1
專利名稱:多節易換底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涉及鞋子,尤其是一種具有活動鞋底的多節易換底鞋。
傳統的鞋子鞋底是易損部位,新鞋穿不了多久鞋底就磨損嚴重,特別是後跟部外側磨成傾斜面不便行走也影響美觀,對於不同的環境場合需要不同厚度鞋底的鞋,如雨天需要鞋底加厚避免鞋子浸在積水中,休閒又需鞋底輕薄舒適,女士參加社交活動願著高跟鞋,但活動結束走路又希望鞋底恢復常態為平跟或低跟,而傳統鞋一次製作後就無法改變,無法滿足人們對不同厚度鞋的需要。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鞋底可活動更換組合,結構簡單、實用範圍廣,延長鞋使用壽命的多節易換底鞋。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對於鞋面和鞋底組成的鞋,將鞋底分成至少上下層二節,每節之間活動連接。上述鞋底與鞋面相連的最上節的朝下與下面一節相連部分為倒「凸」型或「凹」型,與最上節相連的中間機動節向上配合面為「凹」型或倒「凸」型,機動節向下配合面形狀為倒「凸」形或「凹」型,最底節向上配合面為「凹」型或倒「凸」型;前述各節的「凸」頭有卡舌,「凹」槽底有卡口;每兩節對準凸凹端使卡舌進卡口構成鞋底。
上述鞋底另一種節面連接形狀是最上節為一排朝下的平行楔頭或楔槽,中部機動節向上對應部位是楔槽或楔頭,下連接部分是楔頭或楔槽,底節向上連接部分是楔槽或楔頭,各節順楔槽平等推進即構成鞋底。
上述鞋底跟部為高跟時,其鞋跟最上節向下連接部分為螺桿頭,中部機動節上下連接面為螺母槽,最底節向上面為螺桿頭,將各節順螺紋擰合即成鞋底。
採用上述結構後,本實用新型就能任意更換組合不同厚度的鞋底或鞋跟,使鞋子的用途更廣泛,也能更長時間的使用鞋子,延長了鞋的使用壽命,由於結構非常簡單,換底極容易。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為高跟底的結構示意圖。
在
圖1中鞋的鞋底分成三節,最上節1呈倒「凸」頭4,在凸端面有伸出的卡舌6,中間的機動節2向上配合面為「凹」槽5,凹槽5底有卡口7,機動節2向下連接面為倒「凸」頭,最底節3向上部分面「凹」槽5,各凸頭均有卡舌6,凹槽5底有卡口7,每兩節對準凸凹接口用力按壓,卡舌6進於卡口7,鞋底即構成。在圖2中,鞋底分三節,最上節1向下連接面為平行楔頭4,中部機動節2向上連接面為楔槽5,機動節2向下連接面為楔頭4,最底節3向上連接面為楔槽5,楔頭4對準楔槽5順推合攏成鞋底。在圖3所示高跟鞋底圖中,靠鞋面最上節1向下端中間是螺桿頭4,中部機動節2為朝上朝下均為螺母槽5,最底節3向上連接面為螺桿頭4,各節順螺蚊擰合構成鞋底。
權利要求1.一種多節易換底鞋,由鞋面及鞋底組成,其特徵是鞋底至少分成上下層二節,每節之間活動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節易換底鞋,其特徵是所述的鞋底連接鞋面的最上節(1)與下一節相連部分為倒「凸」頭(4),中間機動節(2)向上連接部分為「凹」槽(5),機動節(2)向下連接部分為倒「凸」頭(4),與機動節(2)相連的最底節(3)向上連接部分為「凹」槽(5),每兩節用力按壓結合一體構成鞋底。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節易拖底鞋,其特徵是上述鞋底的各節「凸」頭(4)有卡舌(6),「凹」槽(5)底部有卡口(7)。
4.如要利要求1所述的多節易換底鞋,其特徵是所述的鞋底靠鞋面最上節(1)朝下連接部分為一排平行楔頭(4),機動節(2)向上連接部分為楔槽(5),向下連接部分為楔頭(4),最底節(3)向上連接部分也為楔槽(5),楔頭(4)對準楔槽(5)順推各節構成鞋底。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節易換底鞋,其特徵是所述鞋底的鞋跟部靠鞋面最上節(1)向下端面為螺杆(4),中間機動節(2)為上下端面中間開螺母槽(5),最底節(3)亦為向上螺杆(4),各節順螺紋擰緊就構成鞋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為一種多節易換底鞋,由鞋面及鞋底組成,鞋底至少分成上下層二節,每節間活動連接,有凸頭凹槽相連型,楔頭楔槽連型,還有鞋跟中部用螺杆上下相連機動螺母節構成鞋跟型,該鞋能任意更換鞋底,延長了鞋使用壽命,擴大了鞋使用範圍,簡單而實用。
文檔編號A43B13/00GK2291810SQ9724093
公開日1998年9月23日 申請日期1997年6月13日 優先權日1997年6月13日
發明者熊剛 申請人:熊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