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外科術後傷口感染的藥物的製作方法
2023-09-10 09:58:35 2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外科術後傷口感染的藥物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治療外科術後傷口感染的藥物。
背景技術:
手術切口感染是外科手術患者最常見的手術併發症之一,手術切口感染容易造成患者傷口癒合不良,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嚴重的甚至可能會帶來生命危險。臨床上常從術前準備、手術中無菌操作、手術後換藥這這三個方面來降低手術切口的感染率。手術切口感染分為化膿性感染和特異性感染,化膿性感染由一般化膿菌所致,特異性感染由特異的病菌所致,具有特殊的臨床特點。治療原則是要消除感染的病因,清除膿液和壞死組織,增加病人的抗感染與修復能力。現有臨床治療外科感染的藥物主要是抗生素藥物和中藥,服用抗生素對劑量和療程均有一定要求,服用時間不宜過長,效果差、毒副作用大,乃至無法痊癒。現有的治療外科感染的中藥成分複雜、見效比較遲緩,效果不夠明顯。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活血化瘀、促進肉牙組織生長、抗菌生肌,補氣益血的治療外科術後傷口感染的藥物,其組方嚴謹、療效顯著、能更大限度的發揮藥物作用,且製備方法簡單、使用安全可靠、無任何毒副作用。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的實施如下—種治療外科術後傷口感染的藥物,其特徵在於製成所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蜈蚣草40 60份當歸40 60份象皮20 45份鳳凰衣30 50份珍珠粉25 50份血餘35 55份川大黃15 30份元參15 30份三七30 50份赤石脂15 25份沒藥10 20份冰片5 12份製成上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蜈蚣草45 55份當歸45 55份象皮25 40份鳳凰衣35 45份珍珠粉30 45份血餘40 50份川大黃20 25份元參20 25份三七35 45份赤石脂18 22份沒藥12 18份冰片7 10份製成上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蜈蚣草50份當歸50份象皮32份鳳凰衣40份珍珠粉38份血餘45份川大黃22份元參22份三七40份赤石脂20份沒藥15份冰片8份上述治療外科術後傷口感染的藥物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工藝步驟(I)將蜈蚣草、當歸、象皮、鳳凰衣、珍珠粉、血餘、川大黃、元參八味藥粉碎,研細,過50目細粉,備用。
(2)將香油放入鍋中燒沸後,將步驟(I)製備的備用藥倒入香油中攪拌均勻,繼續用慢火加熱維持沸騰狀態I小時 2小時,同時要不間斷攪拌鍋中藥粉,待藥粉完全和油液溶合後停火。(3)待步驟(2)中的藥油溫降到常溫後,再把三七、赤石脂、沒藥、冰片四味藥研細倒入其中,繼續攪拌均勻,得膏劑。(4)將步驟(3)中製得的膏劑在攪拌均勻的狀態下按35 40克/瓶,分裝入玻璃瓶中密封保存得產品。上述治療外科術後傷口感染 的藥物,根據傷口大小及嚴重程度取適量的膏劑攤在藥棉或紗布上,敷於患處包紮固定,每天換藥一次。本發明所用中藥的藥性如下蜈蚣草性溫,味淡辛,無毒;入肝、腎、胃、小腸經。清熱、利溼、消腫、解毒。當歸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脾經。補血、活血、調經、散寒、止痛。象皮味甘、氣平、無毒;入脾經。止血斂瘡、活血止痛、祛風勝溼。鳳凰衣性溫,味甘、無毒;入脾、胃、肺三經。斂瘡、消翳。珍珠粉甘、鹹、寒。安神定驚,明目消醫,解毒生肌。血餘性苦澀、微溫、味苦;入心、肝、腎經。消瘀、止血、煎膏長肉。川大黃味苦而微澀,氣清香;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化瘀止血。元參味苦鹹、性微寒,無毒;清熱涼血、瀉火解毒、軟堅散結。三七味甘、微苦、性溫;歸肝、胃經。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消腫散瘀、合營通脈。赤石脂性甘、澀、酸、溫、無毒;歸脾、胃、心、大腸經。外用斂瘡生肌、收澀,涼血止血。沒藥性苦、辛、平;入脾、肝、心、腎經。活血止痛、消腫生肌、行氣舒筋。冰片性辛、苦、微寒;入心、肺經。開竅醒神,清熱消腫止痛,通諸竅,散鬱火。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明的藥性平和、確切,取材方便,製備工藝簡單,無毒副作用,價格低廉,治療速度快,療效可靠,組方緊扣化腐提毒,活血化瘀,生肌收口,益氣補血,不留後遺症,能改善傷口的血運情況,能有效控制外科術後傷口感染並加速創面修復,加快傷口痊癒,解決了用中藥治療外科術後傷口感染久治不愈的問題。用法用生理鹽水將傷口瘡面局部清洗、消毒,根據瘡面或傷口的大小,取適量的膏劑攤在藥棉或紗布上,敷於患處包紮固定,每天換藥一次,直至痊癒。一般療程為7 8天,重症患者為8 10天。注意事項只能外用,嚴禁口服。副作用至今未發現明顯副作用。禁忌症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補充,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明。實施例I本發明的藥物由下述的重量配比的原料製成
蜈蚣草40 60份當歸40 60份象皮20 45份鳳凰衣30 50份珍珠粉25 50份血餘35 55份川大黃15 30份元參15 30份三七30 50份赤石脂15 25份沒藥10 20份冰片5 12份本發明上述藥物製備方法的工藝步驟為(I)將蜈蚣草、當歸、象皮、鳳凰衣、珍珠粉、血餘、川大黃、元參八味藥粉碎,研細,過50目細粉,備用。(2)將香油放入鍋中燒沸 後,將步驟(I)製備的備用藥倒入香油中攪拌均勻,繼續用慢火加熱維持沸騰狀態I小時 2小時,同時要不間斷攪拌鍋中藥粉,待藥粉完全和油液溶合後停火。(3)待步驟⑵中的藥油溫降到常溫後,再把三七、赤石脂、沒藥、冰片四味藥研細倒入其中,繼續攪拌均勻,得膏劑。(4)將步驟(3)中製得的膏劑在攪拌均勻的狀態下按35 40克/瓶,分裝入玻璃瓶中密封保存得產品。實施例2本發明的藥物由下述的重量配比的原料製成蜈蚣草45 55份當歸45 55份象皮25 40份鳳凰衣35 45份珍珠粉30 45份血餘40 50份川大黃20 25份元參20 25份三七35 45份赤石脂18 22份沒藥12 18份冰片7 10份本實施例的藥物製備方法工藝步驟同實施例I。實施例3本發明的藥物由下述的重量配比的原料製成蜈蚣草50份當歸50份象皮32份鳳凰衣40份珍珠粉38份血餘45份川大黃22份元參22份二七40份赤石脂20份沒藥15份冰片8份本實施例的藥物製備方法工藝步驟同實施例I。實施例4本發明的藥物由下述的重量配比的原料製成蜈蚣草48份當歸48份象皮30份鳳凰衣42份珍珠粉42份血餘42份川大黃24份元參24份二七38份赤石脂21份沒藥17份冰片9份本實施例的藥物製備方法工藝步驟同實施例I。臨床資料作為抗感染的藥物,經100例臨床觀察,選擇手術之後感染為標準,手術之後創口感染、發炎、化膿、瘡口不癒合。如上症狀,即可確診。在確診觀察的對象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無其它嚴重疾病,年齡為18 60歲,平均年齡42. 8歲。療效判定I、顯效創口發炎明顯緩解,發燒消退;紅腫潰爛明顯減輕;用肉眼可見肉牙生成,傷口癒合,疼痛明顯減輕。2、有效創口發炎有所緩解,疼痛稍有減輕。
3、無效創口痛疼不減,傷口經久不見好轉。臨床實驗時,停服其它藥物和保健營養品。敷用本發明的中藥膏劑,觀察10天,為一個療程,3天後症狀有所緩解,10天後,症狀明顯改善。臨床實驗的100人中,顯效72人,有效20人,無效8人,總有效率92%以上結果顯示,使用本發明藥物能夠快速消除術後感染,加快傷口痊癒,減輕 了患者經濟負擔,解除了患者因術後傷口感染、組織壞死帶來的痛苦。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外科術後傷口感染的藥物,其特徵在於製成所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蜈蚣草40 60份當歸40 60份象皮20 45份鳳凰衣30 50份 珍珠粉25 50份血餘35 55份川大黃15 30份元參15 30份 三七30 50份赤石脂15 25份沒藥10 20份冰片5 12份。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治療外科術後傷口感染的藥物,其特徵在於製成所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蜈蚣草45 55份當歸45 55份象皮25 40份鳳凰衣35 45份 珍珠粉30 45份血餘40 50份川大黃20 25份元參20 25份 三七35 45份赤石脂18 22份沒藥12 18份冰片7 10份。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治療外科術後傷口感染的藥物,其特徵在於製成所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蜈蚣草50份當歸50份象皮32份鳳凰衣40份 珍珠粉38份血餘45份川大黃22份元參22份 三七40份赤石脂20份沒藥15份冰片8份。
4.一種治療外科術後傷口感染的藥物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以下工藝步驟 (1)將蜈蟻草、當歸、象皮、鳳凰衣、珍珠粉、血餘、川大黃、元參八味藥粉碎,研細,過50目細粉,備用。
(2)將香油放入鍋中燒沸後,將步驟(I)製備的備用藥倒入香油中攪拌均勻,繼續用慢火加熱維持沸騰狀態I小時 2小時,同時要不間斷攪拌鍋中藥粉,待藥粉完全和油液溶合後停火。
(3)待步驟(2)中的藥油溫降到常溫後,再把三七、赤石脂、沒藥、冰片四味藥研細倒入其中,繼續攪拌均勻,得膏劑。
(4)將步驟(3)中製得的膏劑在攪拌均勻的狀態下按35 40克/瓶,分裝入玻璃瓶中密封保存得產品。
5.一種治療外科術後傷口感染的藥物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根據傷口大小及嚴重程度取適量的膏劑攤在藥棉或紗布上,敷於患處包紮固定,每天換藥一次。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外科術後傷口感染的藥物,由蜈蚣草、當歸、象皮、鳳凰衣、珍珠粉、血餘、川大黃、元參、三七、赤石脂、沒藥、冰片12味中藥配伍,相得益彰,共湊扶正培本,藥性確切,無毒副作用,取材方便,製備工藝簡單,價格低廉,治療速度快,療效可靠,組方緊扣化腐提毒,活血化瘀,生肌收口,益氣補血,不留後遺症,能改善傷口的血運情況,製備方法簡單易行,能有效控制外科術後傷口感染並加速創面修復,加快傷口痊癒,解決了用中藥治療外科術後傷口感染久治不愈的問題。
文檔編號A61K36/808GK102631465SQ20121008408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19日
發明者劉慶蘭, 王有春 申請人:王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