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達有幾個系列(明星種草價格翻4倍)
2023-09-10 09:20:16 2
近年來,膠片在年輕人間受到熱捧,除了各種復古膠片感濾鏡教程,明星同款二手膠片相機也被被炒至價格上萬。
伴隨著這波「膠片復興」熱潮,許多此前減產的膠捲供不應求,柯達一款C200膠片從25元一卷,兩年內相繼飆升到40元、97元,翻了近4倍,有時還處於斷貨狀態。
膠片愛好者董尋告訴九派財經,「我的投資比較成功,第一波漲到30多元的時候就立馬囤了一百卷,畢竟漲得嚇人,有點害怕以後沒得拍。」不過,也有許多人感到「拍不起」,紛紛賣出相機「棄坑」。
曾經的膠片巨頭柯達(Kodak),在數碼時代轉型失敗宣布破產,曾經310億美元的市值如今僅剩4億美元,早已成為許多人心中「時代的眼淚」。
近日,柯達宣布,由於近兩年來業餘愛好者對35毫米膠捲的需求急速上升,現在工廠每天24小時不停工,增加了4倍的產能,柯達已招聘350多人,但仍然沒有趕上膠片的需求。目前,還將繼續開放75個崗位招聘、擴大產能。
就在8月,柯達公司還宣布將重新利用其化學工業設備,用於製造新能源汽車電池。
這些年,柯達不斷追逐風口,相繼宣布進軍疫情製藥、虛擬貨幣領域,股價反覆「詐屍」。未來,它能憑藉哪一賽道迎來真正的「第二春」?
【1】社交平臺翻紅,柯達膠捲能否藉機「復活」
據悉,膠片機的價位範圍從從幾十到幾萬不等,熱銷的入門款價格在兩百元左右,價格不算太貴。
不過,社交平臺的熱度推動著部分機型價格水漲船高。據悉,一款Contax/康泰時T2膠片機,此前售價兩三千元,在十幾位明星曬圖同款後爆火,加上少數商家炒貨,目前成色較新的單品售價上萬元。
除此之外,大多膠片機雖然停產,但庫存量大、價格漲幅較小。真正令愛好者頭疼的,是減產後消耗性的膠捲供不應求、價格飆升。
柯達副總裁Bokinkere也表示,「業餘愛好者更經常使用的35毫米膠片,其需求增速要高於電影感120毫米膠片。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驚喜,我們將繼續投資膠片,只要有需求,我們就會繼續生產。」
董尋表示,「一枚膠捲一般含有24或36張,以前按一次快門相當於幾毛錢,現在按一次燒掉兩三塊錢,拍攝時心理很有負擔。」
與此同時,富士c200膠捲在2008年僅需9元,2018年售價16元,如今同樣漲價到96元。就在今年6月,富士官方還宣布膠捲將漲價20% 至60%。
此外,大多膠片和相機沒有官方購買渠道,也存在交易風險。董尋表示「淘寶網店一般價格更高,所以去閒魚、日本網站淘二手膠片機也是一種樂趣,就怕遇到不靠譜的賣家、隱瞞瑕疵和缺損」。甚至還有商家為了獲利,用低質量的行車記錄儀偽裝成膠片感的CCD相機出售。
「有些資深膠片玩家,一年就要花費數萬元」,董尋表示,「膠片機分為傻瓜機、單反、機械機比如萊卡,玩膠片的很大一個樂趣就是摸機,有消費能力的人會去收集摸索各種對焦方式、結構不同的相機。少數人玩到後期還想自己衝掃,造暗房、購買影投機,那費用就會更高。」
從攝影系畢業的劉景,就在做了十年攝影師後,在大連開了一家膠片衝掃店。」這兩年因為膠捲漲價,大家會根據自己消費能力來決定拍多少照片,衝洗訂單量萎縮的很厲害。」
對劉景來說,擴產顯然是好消息,「說明膠片不會消失,以後膠捲價格下降的話,那些棄坑的人也有可能會回來。」
不過,膠片已經從大眾日常需求,轉變為一門小眾愛好。曾經的上世紀90年代,一家柯達門店日銷膠片萬餘卷,如今許多網店一天也只賣幾十上百卷。
董尋表示,「膠片拍完之後不能馬上看到效果,要在淘寶上下單寄到衝洗店裡,一個多星期後才能看到成果。而且一卷膠片衝洗費用要20多元,來回運費十多元,還有丟件風險,挺麻煩的。」
【2】入局虛擬貨幣、製藥、新能源,柯達轉型之路坎坷
創立於1880年的柯達,曾經壟斷了全球攝影市場90%的利潤,被評為全球最有價值的第四大品牌,市值超過310億美元,全球員工超過12萬人。
不過,曾推出第一部大眾數位相機的柯達,在新時代轉型失敗,曾經膠片年銷售額100億美元,如今只有十分之一以下。2012年,柯達正式申請破產保護,2013年柯達退出破產保護、重新融資上市,並開始多元化布局。
2015到2019年,柯達相繼推出運動攝像機、智慧型手機、藝術雜誌、聯名服裝滑板、可以衝洗膠片的啤酒......甚至在區塊鏈爆火時推出虛擬貨幣「柯達幣」,引發股價翻倍。
2020年7月28日,柯達對外宣布已獲得了7.65億美元的美國政府貸款,以創立柯達製藥公司,用於生產因疫情而備受關注的羥氯喹等仿製藥原料。次日柯達股價暴漲,盤中13次觸發熔斷,此後多日漲逾2700%後降溫。
畢竟同樣的轉型已有成功案例,在2019年,富士膠片的生物醫療和新型材料業務,創造出全年43%的營收,而柯達也同樣擁有龐大的化學工業設施。
近幾年,被智慧型手機「淘汰」的佳能、索尼等數碼品牌,也在紛紛進軍智能駕駛領域。今年8月,柯達同樣宣布,生產膠捲所需的某些感光乳劑塗層和塗布工藝流程,可以復用到電動車電池生產過程中。
不過,多賽道布局的柯達,在營收上始終未見起色。
2017年到2021年,柯達的營收從15.31逐步下滑到11.50億美元,歸母淨利潤也一直在虧損邊緣徘徊,甚至在2020年一度虧損5.41億美元。今年上半年,柯達營業收入為6.11億美元,歸母淨利潤為1700.00萬美元,仍是同比增收不增利。
畢竟,不論是新能源電池還是仿製藥行業,實力雄厚的巨頭大有人在、競爭激烈,都需要資深積澱和產業鏈布局。對於新手「柯達」來說,如何在老本行與新賽道之間平衡投入,將是一大難題。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董尋、劉景皆為化名)
九派財經記者 夏雯琪
實習生 潘慨勤
【來源:九派財經】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