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人生讀後感1000字
2023-09-21 09:23:00 1
【篇一】在拜讀《哲學與人生》之前,我還真沒有深究過哲學的深刻意義。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說,「哲學脫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脫離哲學是盲目的。」看此書與其說是學點哲學知識,不如說是通過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將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精髓提煉了出來,並貫之以自己的思想,給我們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精深的課;在這裡,我們不但會看到歷史哲學大師的思想,而且會感悟到許多以前從未想過的東西。相信看過此書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許多事情,看淡人生許多哲學課。在這裡,我們得到的不僅是哲學的全部精華,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質和名利和挫折。
「人類的典範,應該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有著許多煩惱的人都能效法的。他們讓我們懂得:煩惱不值得擔心,因為能磨練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為何而死。」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於許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其實擁有越多並不見得就越快樂,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說,「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為擁有越多,越沒有時間做自己。」在介紹道家時又說,「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因為欲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後,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可以沒有良好的制度,卻不能沒有正確的理念」。物質的提高和科學的迅速發展是否能證明社會的進步?即使在寢食無憂的生活裡,人們是否就能快樂呢?有了一千萬想兩千萬,有了兩千萬想五千萬,人的欲望用無止境,追求不到時就永遠在沒有邊界的痛苦裡輪迴。而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不堪其憂,也不改其樂」也能更好地證明了即使在物質極為匱乏的社會裡,人也是可以快樂的。顯然,人是否快樂和物質沒有關係。經濟和科學屬於器物層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樣。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的人快樂,社會主義的人一定比封建社會的人快樂,我看不一定。
對於作者的某些觀點或許我不盡贊同,但由於此書談論的是人生,對於人生,本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說,「一個人對於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為其中充滿了許多奧秘,而這些奧秘永遠不能被解釋清楚。」既然是奧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動,更何況傅先生說的許多東西又是那么正確呢?
書中有一段話我是我最喜歡的,也在此摘錄下來,做為對自己的勉勵,也作為文章的結尾吧!「當真正用理性思考經驗之後,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知道哪一種人生更為理想,也更適合自己。理想代表針對未來,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過程中而已。」
【篇二】剛看了傅佩榮的《哲學與人生》,如何提升哲學素養?培養思考習慣、掌握整體觀點……咱也活學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對任何事情都要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見,思想也將更為圓融。」
哲學,高中時學了一點點理論,到底是該如何定義,恐怕要對不起老師了。當年的老師是個魁梧的老師,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總是用兩隻熊掌一樣的手在頭頂上比劃,「哲學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動,小數點也在教室橫飛。一上課就很忘我的老師,是個好老師,只可惜,我的智商實在不高,無法理解老師的許多話。記憶中,高二時,我還當了一年的政治課代表。這門學科我沒有任何特色,至今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是拿掉我的英語課代表的職務於心不忍,還是有別的激勵的意思?不清楚,班主任沒找我談一句話,我那時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師為什麼只照顧到急於在英語學科上要進步的同學她呢?老師有沒有想到我的感受?後來,也在一直假設,要是老師那時找我們多談談心,也許……學生時代的我多麼渴望老師給予的言或行的鼓勵啊。而今,我當老師了,我當然知道孩子們在心智上需要什麼。於是我毫不吝嗇,該付出的絕不佔有著。「生命是豐富的,但對每個人來說,都只能活在當下。」
今天讀了第十三章,《教育與自我》,收穫頗豐。
主要內容是:
教育是風格的培養:教育的三階段1、浪漫期——小學階段;2、精密期——初中高中的6年;3、展望期——上了大學以後。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人生四大領域:群體、自我、自然界、超越界
教育與自我生命的發展:自我認識、自我定位、自我成長、自我超越
我認為值得回味的語錄現在供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常說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因為它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教育是一個需要靠自己去承擔的責任。
小孩子在尚未準備好接受現實世界之前,必須先以這些浪漫題材所提供的故事情節作為他所相信的世界,然後再慢慢成長,接受真實的挑戰。若是忽略此一階段的需求,幼小的心靈將會受到傷害。
如果在中學階段沒有好好努力,那麼這一生在知識的領域中,恐怕必須放棄許多權利了。
「很多人不快樂,就是因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然而,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一個人在念中學的時候,人生的意義是要考大學;念大學的時候,人生的意義則是要順利畢業或繼續深造。這樣的意義一直往後推延,最後總是要碰到結束,而在這個關卡上,不能在以一個具體的東西作為意義了(如賺到多少錢、當到什麼官)。這個意義是一個人在生命過程中無法達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內向尋找,也就是一種對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達成一種最高的、圓滿的境界。」
與別人相處的時候,如果發現別人的意見和我們不同,不但不要生氣,反而要借這個機會反省。
所謂「最好總是要碰到結束」那就是死亡吧。一個人一生中會完成一件件有意義的事,難道當他死了後,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沒意義了麼?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你既然問了,那就一定有意義。很少人能達到圓滿的境界,但生命的意義不就是在追求圓滿的過程中麼!只有人才會有這樣的提問,才會有這樣的終極思考,動物不會,這就是動物與人最根本的區別。
更多熱門相關文章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