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怎麼瞬殺(殺雞儆猴怎麼才能用好)
2023-09-21 05:02:13 1
一個高明的領導者,總是能夠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管理成果。怎麼來實現這個理想目標呢?恰當地使用「殺雞儆猴」之術,就非常關鍵。關於「殺雞儆猴」式的管理藝術,下面的案例演繹得就比較精彩,若能讀懂,對咱們也是大有裨益的。
【案例原文】周主執莫多婁敬顯,數之曰:「汝有死罪三:前自晉陽走鄴,攜妾棄母,不孝也;外為偽朝戮力,內實通啟於朕,不忠也;送款之後,猶持兩端,不信也。用心如此,不死何待!」遂斬之。
【案例剖析】兵法講:「攻心為上,攻城次之。」做管理也是同樣的道理,能夠讓人「心服口服」才是最好結果。本案例中,周武帝宇文邕為了讓新佔領的北齊境內的臣民真正臣服,毫不猶豫地祭出了「殺雞儆猴」之術。那麼他使用這一招有什麼巧妙的地方呢?那是因為他教科書式展示了這一招的標準操作。
1.精心選擇對象。
誰是「猴」?誰是「雞」?領導者在最初就必須要搞清楚。只有選好恰當的對象,這個管理策略才能發揮最大作用。案例之中,北齊境內的廣大臣民無疑就是周武帝眼中的「猴」,這是毫無疑問的。而能不能選出合適的「雞」,則十分關係重大。而周武帝也確實一位精通謀略的領導者,他一出手便抓住了莫多婁敬顯這個典型案例。為什麼這麼說?第一,這個人他的身份必須是北齊人,因為要警示的對象是廣大北齊臣民,兩者必須有身份上的共同點,這是「示威」;第二,這個人必須道德敗壞,只有懲罰毫無爭議的壞人,才能大快人心,這是「施恩」。第三,這個人還必須「吃裡扒外,首鼠兩端」,懲罰這樣不忠的人,順便還能敲打現在跟隨自己的北周臣子。
2.公開揭露劣跡
一個好的領導者,也是一名好「導演」,不但能夠恰當地選取「角色」,還必須懂得「搭臺布景」,能拿捏好現場氣氛。案例中,周武帝不但「自導」,還主動「自演」,親自走到廣大觀眾面前,聲情並茂地揭露莫多婁敬顯的卑劣事跡,包括「攜妾棄母」,「吃裡扒外」以及「首鼠兩端」等多項罪名。周武帝在揭露時,十分注意有理有據,抓住北齊臣民最痛恨和最反感的部分細節「大講特講」,從而讓整個公審現場群情激奮,起到了深入人心的宣傳效果。
3.當即給予懲處
在群情激奮的時候,周武帝宇文邕當即下令處決莫多婁敬顯,這就瞬間讓整個場面到達高潮,也讓這個「十惡不赦」的罪人走到人生的終點。而這個終點,也是周武帝宇文邕開始統治北齊故地的起點。
總而言之,對於領導者來講,懲罰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推行自己意志的一種手段而已,並且還需要非常謹慎地使用才合正道。否則,一旦過分濫用,不但「法不責眾」,甚至會因為樹敵過多而眾叛親離。
高手!教科書式地演繹了馭人之術的六大絕技,難怪他能夠笑到最後
(歡迎想系統學習兵法的朋友搜索並關注今日頭條號:「謀略與兵法」,歡迎大家私信留言。不懂謀略與兵法,怎能從容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