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途節能減碳裝置製造方法
2023-09-21 14:15:35 1
多用途節能減碳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多用途節能減碳裝置,其主要包括一外管,其具有一進入口、一出口及連通該進入口及該出口的一容置室,以及一泡棉層填充並固設於該容置室內,該泡棉層含有具微量輻射元素的天然礦石粉層,且於內部具有多個孔隙通道;藉此,反應物,例如液態燃料與氧化劑或氣態燃料與氧化劑,可經由該孔隙通道而流過本實用新型,並直接與該泡棉層內的天然輻射礦石粉層交互作用,從而促進燃燒效率,有效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
【專利說明】多用途節能減碳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增進燃燒效率的節能減碳裝置,尤其是指用更有效的方法,將燃料及氧化劑的分子團細化,使分子激發及游離,從而促進兩者相互激烈燃燒的化學反應,藉此提高燃燒效率以節能減碳。
【背景技術】
[0002]普通的節能減碳裝置如圖1及圖2所示,其為臺灣專利公告第468726號《遠紅外線省油加速器》,主要結構包括有:一外管11、一內油管12、二外蓋13及一遠紅外線陶瓷管14,其中該二外蓋13分別結合於該外管11的兩端,該內油管12穿置於該外管11內,且該內油管12的二端分別穿出該二外蓋13,該內油管12的二端可與汽車供油系統的油管連結,而該遠紅外線陶瓷管14則填充於該外管11與該內油管12間,藉此,當反應物,如汽油,流入該內油管12中時,該遠紅外線陶瓷管14可發出遠紅外線,使該汽油分子鍵直接拉長,使汽油的表面張力變大,進而使該汽油的油滴體積縮小、霧化,藉此提升汽車引擎的燃燒效率。
[0003]此外,亦有臺灣專利公告第479754號《活化燃油全燃裝置改良》,其特徵在於:由合成膠製成的管狀本體具一中空管孔,於管狀本體上設有一切槽而穿通於中空管孔,且於中空管孔內壁上形成有輻射元素層。
[0004]值得注意的是,普通的節能減碳裝置均是直接讓反應物在該內油管12中流動,反應物與遠紅外線陶瓷管14或輻射元素層間是被內油管12的管壁阻隔而只能間接接觸,因此,反應物與遠紅外線陶瓷管14或輻射元素層的交互作用較少,提高燃燒效率的能力仍有改善的空間。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多用途節能減碳裝置,讓反應物,例如液態燃料與氧化劑或氣態燃料與氧化劑,在流經節能減碳裝置時,能與節能減碳裝置內的輻射元素層直接接觸,藉以提高燃燒效率。
[0006]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多用途節能減碳裝置,包含:一外管,為一中空柱體,具有一進入口及一出口,於該進入口及該出口上均成型有一外管銜接頭,該外管內部形成一容置室以連通該進入口及該出口 ;以及一泡棉層,填充並固設於該容置室內,該泡棉層是為低密度泡棉,內部具有多個孔隙通道,且該泡棉層含有微量的天然輻射礦石粉末。
[0007]進一步地,所述外管的剖面呈圓形。
[0008]進一步地,所述外管的剖面呈方形。
[0009]進一步地,所述泡棉層與進入口及出口間均具有一穩流空間,藉由該穩流空間讓反應物進入節能減碳裝置時,將流量及壓降控制在一定要求範圍內。
[0010]本實用新型藉由將含有天然輻射礦石粉末的泡棉層填充於該外管內,並使得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反應物經由該孔隙通道而流過本實用新型的外管內,且直接與該泡棉層內的天然輻射礦石粉末交互作用,藉此促進燃燒效率,達到提高節能減碳的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普通節能減碳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0012]圖2為普通節能減碳裝置另一方向的剖面示意圖。
[0013]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縱剖面示意圖。
[0014]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橫剖面示意圖。
[0015]圖5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橫剖面示意圖。
[0016]圖6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使用狀態參考圖。
[0017]圖7為本實用新型安裝於外燃機的使用狀態參考圖。
[0018]附圖標記說明
[0019]
【權利要求】
1.一種多用途節能減碳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 一外管,為一中空柱體,具有一進入口及一出口,於該進入口及該出口上均成型有一外管銜接頭,該外管內部形成一容置室以連通該進入口及該出口 ;以及 一泡棉層,填充並固設於該容置室內,該泡棉層內部具有多個孔隙通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節能減碳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外管的剖面呈圓形。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節能減碳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外管的剖面呈方形。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節能減碳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泡棉層與進入口及出口間均具有一穩流空間,藉由該穩流空間讓反應物進入節能減碳裝置時,將流量及壓降控制在一定要求範圍內。
【文檔編號】F02M27/06GK203488282SQ201320397705
【公開日】2014年3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5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5日
【發明者】劉秀豪, 宋守正 申請人:劉秀豪, 宋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