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煙囪降塵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9-20 15:38:20 1

本實用新型屬於煙氣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煙囪降塵裝置。
背景技術:
燃煤對以霧霾為代表的大氣汙染形成都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不清潔煤炭的使用,是中國霧霾產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減少因煤炭燃燒帶來的汙染,是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現在採取的方法主要是:減少燃煤的含硫量,對燃煤單位停產。上述解決措施既影響生產又影響生活。本實用新型是一套對汙染排放最後的預防裝置,能減少因燃燒排出的粉塵對環境的汙染,同時還能對其他有害化學物質的結合解決。
本實用新型將水的降塵功能使用在所有因燃燒煙囪排出的汙染位置。把水引導汙染排出的最後一道出口,也就是主動防止汙染的最後一道關口,在煙囪的出口上方,以噴出水霧的方式,使排出的可吸入顆粒物與水霧相結合,由煙囪的附近降到地面,以減少汙染物質向空中擴散。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煙囪降塵裝置,其結構為設置在煙囪上方的噴霧裝置,所述噴霧裝置噴射出的水霧與煙氣相接觸,噴霧裝置與送水管相連通,噴霧裝置外周設有收集裝置,收集裝置通過下水管和沉澱池相連通。送水管提供噴霧裝置的水源。噴霧裝置噴射出的水霧和煙氣中的微塵相接觸,形成霧滴,使可吸入顆粒物降落到收集裝置上,減少空氣汙染。收集裝置接收降落的霧滴,收集廢水,減少廢水的汙染地面。
進一步的,所述噴霧裝置包括噴霧底座、和設置在噴霧底座上噴頭,噴霧底座和送水管相連接。噴霧底座為噴頭提供水源。
進一步的,所述噴霧底座的形狀為圓盤形、三角形或半圓形。
進一步的,所述噴霧底座上設有壓力泵,其作用在於提供壓力,提高噴霧裝置水霧的噴出的高度和密度,裹挾可吸入顆粒物。
進一步的,所述噴頭由煙囪內側到煙囪外側依次升高,其作用在於提供多層次高密度的水霧。
進一步的,所述的送水管固定設置在煙囪外周,其作用在於提高送水管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進一步的,所述送水管的數量為若干個,其作用在於為噴霧裝置提供充足的水源。
進一步的,所述的送水管的下端設有壓力泵,其作用在於,提供壓力,便於水從煙囪的下端輸送到煙囪上方的噴霧裝置上。
進一步的,噴頭上設有煙霧傳感器,噴頭、煙霧傳感器和控制設備電連接。煙霧傳感器接收煙霧信號,並將信號傳遞給控制設備,控制設備輸出控制信號來控制噴頭的開啟。
進一步的,收集裝置為盆狀,其作用在於,便於下落霧滴的收集。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原理為:以煙囪和送水管道為支撐固定,在煙囪上方或周圍架設送水管道,在管道上安裝水霧噴頭。當煙塵排出煙囪上升,需要穿過水霧,在煙塵穿過水霧的過程中,水霧起到降塵作用,也可以在水裡加入化學中和物質,最後對隨煙霧排出的有害排出物進行中和,降低其毒性。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實用性強,便於安裝,應用性廣;減輕了煙塵造成的環境汙染,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煙囪降塵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噴霧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所示:
1-噴霧裝置,11-噴霧底座,12-噴頭,13-收集裝置,2-送水管,3-煙囪,4-地面,5-沉澱池,6-下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煙囪降塵裝置,其結構為設置在煙囪3上方的噴霧裝置1,所述噴霧裝置噴射出的水霧與煙氣相接觸,噴霧裝置與送水管2相連通,噴霧裝置外周設有收集裝置,收集裝置通過下水管和沉澱池相連通。送水管提供噴霧裝置的水源。噴霧裝置噴射出的水霧和煙氣中的微塵相接觸,形成霧滴,使可吸入顆粒物降落於收集裝置,減少空氣汙染。收集裝置接收降落的霧滴,收集廢水,防止廢水的汙染地面。
進一步的,所述噴霧裝置包括噴霧底座11、和設置在噴霧底座上噴頭12,噴霧底座和送水管相連接。噴霧底座為噴頭提供水源。
進一步的,所述噴霧底座的形狀為圓盤形、三角形或半圓形。
進一步的,所述噴霧底座上設有壓力泵,其作用在於提供壓力,利用噴霧裝置水霧的噴出。
進一步的,所述噴頭由煙囪內側到煙囪外側依次升高,其作用在於提供多層次高密度的水霧,以便於燃燒後的煙囪排出汙染物降到地面。
進一步的,所述的送水管固定設置在煙囪外周,其作用在於提高送水管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進一步的,所述送水管的數量為若干個,其作用在於為噴霧裝置提供充足的水源,同時以備故障或檢修時輪換使用。
進一步的,所述的送水管的下端設有壓力泵,其作用在於,提供壓力,便於水從煙囪的下端輸送到煙囪上方的噴霧裝置上。
進一步的,噴頭上設有煙霧傳感器,噴頭、煙霧傳感器和控制設備電連接。煙霧傳感器接收煙霧信號,並將信號傳遞給控制設備,控制設備輸出控制信號來控制噴頭的開啟。
進一步的,收集裝置為盆狀,其作用在於,便於下落霧滴的收集。
以上所述實施方式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範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能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