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夏至怎麼玩(夏至農忙不停歇)
2023-10-14 11:14:38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日長長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正如這句民間諺語所言,當人們感覺到白日的時間逐漸變長時,夏天的第四個節氣——夏至,就已經來了。
古籍《恪遵憲度》中對夏至的解釋是:「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之名由此而來。6月21日,在夏至這天,北半球地區迎來白晝最長的一天。夏至的如期而至,宣告將迎來酷暑,炙熱的盛夏已經不遠了。
在古代,夏至又稱「夏節」「夏至節」,人們對夏至的重視,不低於一些傳統的節日。有趣的是,古代夏至還有一項放假的「福利」。宋代龐元英所撰寫的《文昌雜錄》有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宋代官員從夏至這天開始放假3天,回家休息。
雖說古代有夏至放假的傳統,但在田野間,卻正是夏忙之時,農家們忙得熱火朝天。「夏至時節,時逢仲夏,氣溫較高且日照充足,適合農作物生長,但田間各種雜草及病蟲害也迅速滋生。」民俗專家劉孝昌說,所以,在昔日的天府之國成都,農戶們要在此時做好農作物的田間管理,確保水稻豐產。
北宋《槐蔭消夏圖》
夏至不鋤根邊草,如同養下毒蛇咬
「春爭日,夏爭時。」到了仲夏的夏至,田地裡一派繁忙景象。因為此時,農田裡的雜草和莊稼一樣生長很快,不僅與作物爭水爭肥爭陽光,而且是多種病菌和害蟲的寄主。正如農諺所說:「夏至不鋤根邊草,如同養下毒蛇咬。」所以,這時農家們需要忙前忙後。「夏至前後,正是田裡薅二道秧的時機。」
劉孝昌解釋說,在舊時成都城郊的農村,種植水稻,薅秧一般要薅兩遍。芒種時節薅頭秧,這對水稻的生長特別重要,要費盡全力,還要認真仔細,這樣才能把土薅松,把雜草薅乾淨。「最重要的是薅頭道。頭道秧要薅得特別認真仔細,需將秧苗周圍剛長起來的雜草薅乾淨,泥土薅松,讓秧苗的根系充分生長。相比之下,到了夏至的薅二道秧,就輕鬆了些許。」
夏至時節,秧苗已經長高了不少,距離更密,稻田中一片蔥綠。薅秧子的時候,也不用彎得太低。當然,夏至時的天氣更為炎熱,雖然頭頂烈日,但對農戶來說還不算太累。「人們一邊吼著山歌,一邊熟練地薅秧子,氛圍倒是更加愉悅活躍,有說有笑。」劉孝昌補充說,當下,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發展,薅秧比較少見了,農家也能從辛苦的勞作中解放出來。
《消夏圖》元代 劉貫道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星繁愁晝熱,露重覺荷香。」氣溫逐漸升高,天氣日漸炎熱,與此同時,經過「小荷才露尖尖角」後,池塘中的荷花也迎來了開得正豔麗的時節。夏至,賞荷花成為民俗活動之一。劉孝昌回憶,舊時成都人都會在夏至前後,邀請親朋好友一同觀賞荷花。
「在城東的淺丘之地,譬如獅子山、沙河鋪、高店子、中和場等地的堰塘中栽種蓮藕,可見大片荷花。但大多地處遠郊,舊時交通十分不便,所以鮮有人去觀賞荷花。只有在城裡的寺廟的放生池中種植有荷花,在夏至前後可供觀賞。像昭覺寺、大慈寺、文殊院、武侯祠等。此外,在望江樓旁的流杯池也植有荷花,每年夏日荷花開得很好。」
據劉孝昌回憶,舊時在成都城南的城牆內,尚有三大古荷花池,成都人稱為蓮池,分別為上、中、下蓮池,故名上池街、中蓮池街、下蓮池街。他的童年時期,就在中蓮池邊度過。每年夏至前後,城牆邊的蓮池開滿荷花,滿目都是荷葉的青綠與荷花的豔紅。
「去年還是枯枝殘葉的蓮池,忽然在夏日化作一片怒放的荷花。一池碧水中,滿塘都是高低錯落的翠綠荷葉,與枝枝蓮蓬相映生輝。若逢朦朧的雨霧天,站在池塘邊的屋簷下觀荷花,細雨打在荷葉上,發出悅耳的響聲。微風輕拂面龐,夾雜著荷花、荷葉的清香……」劉孝昌說。
恣意綻放的荷花,就像是熱烈奔放的夏日中,沁入心脾的一抹清涼。雖然夏日苦悶,夏至一過,更炎熱的盛夏就要到來,真正暑熱的「三伏天」也不遠了。不妨趁「三伏」還未到來的仲夏,賞荷、吃麵、消夏,享受還略有一絲涼意的夏天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