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承內圈上料防錯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8-13 10:38:06
專利名稱:軸承內圈上料防錯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機械加工裝置,具體是防止滾動軸承的內圈在自動裝配線上錯誤上料的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軸承自動裝配線內圈的上料,是用穿料棒01的前端A穿入整齊放置在料盤中的內圈02的內孔而將內圈套在穿料棒01上,見圖1、圖2。然後將穿料棒01帶有卡槽11 的後端B卡到掛料板03的掛料槽中,穿料棒01上的內圈02就向下經出料口 04落到工作檯面05上,由推料板06按工作節拍逐一推出,見圖3。在實際生產中,內圈存在漏加工的可能,尤其是內徑漏加工時會導致內徑較小,現有的穿料棒無法識別和阻止內徑漏加工的內圈,這些漏加工的內圈進入裝配過程會造成設備損傷和內徑小的不良產品的流出。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和提出的技術任務是克服現有穿料棒無法識別內徑漏加工的內圈而導致內圈進入裝配過程造成設備損傷和內徑小的不良產品的流出的缺陷,提供一種軸承內圈上料防錯結構。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軸承內圈上料防錯結構包括一個穿料棒,所述穿料棒的一端具有卡槽,其特徵是所述穿料棒的具有卡槽的一端設有通規,所述通規的外徑大於漏加工內圈的內徑且不大於正常加工內圈的內徑。作為優選技術措施所述的通規可直接在所述的穿料棒上製成,也可裝配在所述的穿料棒上。所述的通規可位於所述卡槽的外側,也可位於所述卡槽的內側。所述通規的圓度及圓柱度< 0. 003mm。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對由於漏工序而尺寸過小的產品起防錯作用,防止內徑過小尺寸的產品進入裝配過程造成設備損傷和內徑小的不良產品的流出。
圖1為現有穿料棒的示意圖。圖2為現有穿料棒穿料時的示意圖。圖3現有穿料棒穿料後掛到掛料板上的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穿料棒的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穿料棒穿料時的示意圖。圖6本實用新型穿料棒穿料後掛到掛料板上的示意圖。圖中標號說明01-穿料棒,11-卡槽,12-通規,A-穿料棒的前端,B-穿料棒的後端,02-內圈,03-掛料板,04-出料口,05-工作檯面,06-推料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軸承內圈上料防錯結構,如圖4所示,其包括一個穿料棒01,穿料棒 01的一端(後端B)具有卡槽11且該端設有通規12,通規12的外徑大於漏加工內圈的內徑且不大於正常加工內圈的內徑。進一步的,通規直接在穿料棒上製成(也可裝配在穿料棒上),通規位於卡槽的外側(也可位於卡槽的內側)。通規的圓度及圓柱度< 0.003mm。使用本實用新型的穿料棒01穿內圈時,用穿料棒01帶有通規12的後端B將整齊放置在料盤中的內圈02穿到穿料棒01上,當有不能穿進去的內圈時,即可將該內圈(內徑小)取出,見圖5。大於或等於通規外徑的內圈能順利穿到了穿棒上。這就防止漏加工產品流入到後面的工序中去。將穿好內圈02的穿料棒01有卡槽11的後端B卡到掛料板03的掛料槽中,穿料棒01上的內圈02就自然向下由前端A經出料口 04落到工作檯面05上,再由推料板06按工作節拍逐一推出。
權利要求1.軸承內圈上料防錯結構,其包括一個穿料棒(01),所述穿料棒(01)的一端具有卡槽 (11),其特徵是所述穿料棒(01)的具有卡槽(11)的一端設有通規(12),所述通規(12)的外徑大於漏加工內圈的內徑且不大於正常加工內圈的內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承內圈上料防錯結構,其特徵是所述的通規(12)直接在所述的穿料棒(01)上製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承內圈上料防錯結構,其特徵是所述的通規(12)裝配在所述的穿料棒(01)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承內圈上料防錯結構,其特徵是所述的通規(12)位於所述卡槽(11)的外側。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承內圈上料防錯結構,其特徵是所述的通規(12)位於所述卡槽(11)的內側。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承內圈上料防錯結構,其特徵是所述通規(12)的圓度及圓柱度< 0. 003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軸承內圈上料防錯結構,屬於機械加工裝置,現有穿料棒無法識別內徑漏加工的內圈而導致內圈進入裝配過程造成設備損傷和內徑小的不良產品的流出,本實用新型的軸承內圈上料防錯結構包括一個穿料棒,所述穿料棒的一端具有卡槽,其特徵是所述穿料棒的具有卡槽的一端設有通規,所述通規的外徑大於漏加工內圈的內徑且不大於正常加工內圈的內徑。對由於漏工序而尺寸過小的產品起防錯作用,防止內徑過小尺寸的產品進入裝配過程造成設備損傷和內徑小的不良產品的流出。
文檔編號F16C43/00GK202176624SQ20112028974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0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0日
發明者汪凱, 汪燮民 申請人:浙江五洲新春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