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杜甫原來也是酒仙

2023-08-13 10:13:28 1

酒仙這個稱號好像是李白的專利,所以老輩兒的人喝了酒就敢說有李白的感覺,隨便一個酒樓都敢叫「太白樓」。還有很多李白喝酒的小故事,讓人稱讚喝酒的境界。比如涇川豪士汪倫,久慕李白大名,非常希望有機會一睹這位大詩人的風採。他聽說李白將要到安徽來遊玩,就修書一封,邀請李白赴涇川遊歷。其中寫道:「先生喜歡旅遊嗎?這裡有十裡桃花的美景;先生喜歡喝酒嗎?這裡有萬家酒店供您痛飲。」李白讀後,高高興興地來到了涇川,卻根本沒有看到什麼十裡桃花和萬家酒店。汪倫告訴他:「花是潭水名,並無桃花;萬家是一位店主的姓,並無萬家酒店。」李白聽了哈哈大笑,盡歡而散。其實喝酒能達到仙人級別的有的是,杜甫寫的那個《酒中八仙歌》裡面八個人都可以叫酒仙。就連詩人杜甫自己,不但是「詩聖」,也是個「酒聖」,他嗜酒的程度並不亞於李白。

  杜甫嗜酒,是從青少年時期開始的。據他自己說:「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多茫茫。」十四五歲的杜甫已經是位酒豪了。到了壯年時期,杜甫同李白交往,二人在一起有景同賞,有酒同醉,親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杜甫在長安任左拾遺,仍然和往常一樣縱酒作樂。「朝回日日典青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當時的杜甫已到了要典當衣服來換酒喝的地步了,每次都要喝得「盡醉」。沒有衣服只好賒債,而且處處都有酒債。看來杜甫並沒有指望活到七十歲,只要拼命喝酒就好了。

  杜甫窮困潦倒的時候,仍然嗜酒如命。「街頭酒價常苦貴,方外酒徒稀醉眠。徑須相就飲一鬥,恰有三百青銅錢。」「數莖白髮那拋得?百罰深杯亦不辭!……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這位白髮老人嗜酒的雄心不減當年,即使用大杯受罰百次也在所不辭,喝醉了無處歸身,只管自己獨立在蒼茫之中放聲誦詩。後來杜甫一次醉後騎馬,不料馬失前蹄,將詩聖摔下馬來。詩人臥床養傷,許多朋友前來慰問,更加夠朋友的是,他們都是帶著酒肉來的,賓主便開懷暢飲。「酒肉如山又一時,初筵哀絲動豪竹。共指西日不相貸,喧呼且覆懷中祿。」酒肉如山,又有琵琶和羌笛的合奏,賓主們歡呼痛飲,不管太陽是否西墜,詩人也完全忘記了傷痛。

  進入暮年的杜甫,嗜酒的欲望愈強。「酒酣耳熱忘白頭,感君意氣無所惜。」杜甫靠貴人和朋友的接濟,還要拼命痛飲。直到他喝了過多的酒,衰弱的身體實在承受不了,就在一個晚上與世長辭了。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統計杜甫現存詩文1400首,寫飲酒的300首,佔總數的21%。

同类文章
暮江吟

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古時候,有位大詩人名叫白居易,一次,他去一位很久不見的朋友家做客。白居易發現,這位以前很愛好旅行的朋友已經好多年不出遠門了。   「哈哈,你變了,變得不愛旅遊了,美麗的風景對你沒有吸引力了嗎?」白居易
讀唐詩聽故事

讀唐詩聽故事

 山行 杜 牧(唐)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從前,有個小孩兒,她特別喜歡花。   寒冷的冬天,她聞到淡淡的香味,找啊找,找到了長在牆角的一株潔白的花。   孩子驚訝地問:「看哪,媽媽,這是什麼花?"媽媽笑著說:「這是梅花
憫農

憫農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夏天,爸爸帶著兩個孩子在鄉下做客,孩子們在屋裡一邊吃著西瓜,一邊說著玩什麼遊戲。   忽然,小妹妹看見有人在外面幹活。「瞧,」小妹妹趕緊報告哥哥,「那人不怕熱嗎?」   「是呀!」哥哥說,「你看他們鋤草鋤得滿頭大汗,汗
尋隱者不遇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從前有位詩人,他有個朋友住在深山裡。一天,詩人要去拜訪他的這位朋友。詩人出發了,他走過野花盛開的草地,淌過清清的小河,穿過鬱鬱蔥蔥的樹林,進入到雲霧繚繞的深山。   「我的朋友見到我一定會特別高興!」詩人想著,不由得加
剔盡寒燈夢不成之朱淑真

剔盡寒燈夢不成之朱淑真

在宋代,和李清照比肩的才女,當屬朱淑真。只不過,李清照的愛情是華美的盛宴,有著濃鬱的芳香,而朱淑真的心卻是寂寂無色的花枝,總也找不到屬於她的那一枝愛情花開。   朱淑真一生都在尋尋覓覓中期盼著愛情。只可惜,愛成灰,心已涼,痛斷腸。   朱淑真,號幽棲居士,南宋初年時在世,相傳為朱熹侄女。她
節操冰潔之張玉娘

節操冰潔之張玉娘

 原以為,梁山伯和祝英臺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只存在於文學作品中,沒想到,歷史上真的出現過一個類似梁祝式的經典愛情傳奇。故事中的女主角,是宋代才女張玉娘。   張玉娘,字若瓊,自號一貞居士,南宋浙江松陽人,出身於仕宦之家,祖輩世代為官,父張懋曾任提舉官。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裡,玉娘受到詩書禮
古詩中的快樂兒童

古詩中的快樂兒童

近日讀到唐代詩人胡令能的一首兒童詩,題為《小兒垂釣》。詩云:「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一個「蓬頭稚子」,斜身在野草中釣魚。路人向他招手問路,他卻怕驚動了魚兒而不敢回應。詩中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但卻似一枝出水的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
「一氣之下」《陋室銘》

「一氣之下」《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是唐朝大詩人劉禹錫在和州任通判時寫下的千古名文《陋室銘》。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劉禹錫在當時是怎樣寫出這篇傳世佳作的。   資料顯示,唐貞元年間,劉禹錫任監察御史時,曾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劉禹錫、柳宗元
漢陽的樹

漢陽的樹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仕途坎坷,長期漂泊羈旅的唐代詩人崔顥在登上黃鶴樓時,看眼前鶴去樓空,望天際悠悠白雲,目睹鸚鵡洲上萋萋芳草,對岸漢陽城裡樹木蔥鬱。不覺感慨於歲月不再,人世茫茫
玉簫郎君

玉簫郎君

臘月,薄暮時分,一位文士獨自一人來到了雲翔閣。   「雲翔風月」是汀州八景之一,位於城北,遠接臥龍山,臨滔滔汀江。   彼時的雲翔閣,極為清靜,只有一位老齋公在不聲不響地清掃落葉,譁啦一聲,譁啦又一聲。   老齋公就是那些「服侍菩薩」的普通老百姓,男性。又有老齋婆,不用說是女性。現在的閩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