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操冰潔之張玉娘
2023-08-13 03:29:02 1
原以為,梁山伯和祝英臺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只存在於文學作品中,沒想到,歷史上真的出現過一個類似梁祝式的經典愛情傳奇。故事中的女主角,是宋代才女張玉娘。
張玉娘,字若瓊,自號一貞居士,南宋浙江松陽人,出身於仕宦之家,祖輩世代為官,父張懋曾任提舉官。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裡,玉娘受到詩書禮樂的薰陶,自小就飽學多才,聰慧過人,她的芳名也隨著家中來往的親友,遠播四方。時人以東漢班昭比之。
優越的家世,培養了玉娘開朗活潑的性格,她這樣的大小姐,常在丫鬟的陪同下,登山舒嘯,臨水賦詩,玩得好開心。
花樣年華的女孩,總是對未來有許多的嚮往,其中尋覓一個如意的郎君,攜手相牽,共度一生,大概是所有少女共同的夢想吧。玉娘在美好的憧憬中,等來了自己想要的那份姻緣。
玉娘15歲時和與她同歲的書生沈佺訂婚,沈佺是宋徽宗時狀元沈晦的七世孫。沈張兩家有中表之親,兩人青梅竹馬。沈佺為玉娘的才貌所傾倒,對她愛慕有加,玉娘也欣賞沈佺非凡的氣質和才學。雖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玉娘對沈佺是十分滿意的。
那個時代,非到嫁娶的時候,男女是很少見面的,所以,訂婚後,玉娘和沈佺以詩傳情,互訴心曲,開始了浪漫的戀愛之旅。玉娘親手做了一個香囊,並繡上一首《紫香囊》詩送給沈佺。詩云:
珍重天孫剪紫霞,沉香羞認舊繁華。
紉蘭獨抱靈均操,不帶春風兒女花。
在古代,香囊是男女傳情的信物,因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玉娘把詩繡於香囊之上,既表明了她對沈佺的愛慕思念之情,也可以看出她非凡的詩才和高雅的情趣。這樣的女子,沈佺豈能不愛?
然而命運偏偏弄人,沈佺家道日漸衰落。父母豈肯把一個如花似玉、才情卓絕的女兒,嫁給一個破落戶?所以,玉娘的父母有了悔婚之意。「生是沈家的人,死是沈家的鬼」,她堅決不同意父母退婚。
在痛苦中,玉娘寫下《雙燕離》詩,表達姻緣受挫時的愁悶心理:
白楊花發春正美,黃鵠簾低垂。燕子雙去復雙來,將雛成舊壘。
秋風忽夜起,相呼渡江水。風高江浪危,拆散東西飛。
紅徑紫陌芳情斷,朱戶瓊窗侶夢違。憔悴衛佳人,年年愁獨歸。
玉娘父母迫於無奈,託親友捎信給沈家說:「欲為佳婿,必待乘龍。」沈佺知曉玉娘的心意,他對玉娘更加情意彌堅,於是發憤苦讀,希望功成名就,娶佳人玉娘為妻。
沈郎進京趕考去了,把玉娘的心也帶走了。山高水遠,割不斷相思的離愁;白晝交替,阻隔不了玉娘的詩情。兩個人離別後,玉娘寫了大量相思愁苦的詩詞,寄託她對沈佺的愛戀和牽掛。
像「玉關愁,金屋怨,不成眠。粉郎一去,幾見明月缺還圓」,「竊取長生藥,人月兩嬋娟」,「強起推殘繡褥,獨對菱花,瘦減精神三楚」,「數新鴻、欲傳佳信;閣兔毫、難寫悲酸。到黃昏、敗荷疏雨,幾度銷魂」,「關山一夜愁多少,照影令人添慘悽」。這些字字愁聲聲怨的詞句,是玉娘心淚的泣訴啊!
痴情的玉娘用一首首情感凝成的詩詞,向沈佺表明自己的心跡。沈佺進京趕考,雖金榜題名,可是積勞成疾,再加上染上傷寒,病入膏肓。當他讀到玉娘寄給他的情詩時,更是肝腸寸斷,他的心早已飛到了玉娘的身邊,和她一起共此明月光。
當玉娘得知沈佺重病的消息,憂心如焚,十分悲慟,於是,寫信給沈生表露自己貞潔的愛戀:「不偶於君,願死以同也!」她多想飛到沈郎的身邊,為他端飯倒茶,服侍湯藥,可是未婚的她又怎能如願呢?
沈佺見了玉娘的詞作,心碎欲裂,也於病榻上回復一首詩:
隔水度仙妃,清絕雪爭飛。
嬌花羞素質,秋月見寒輝。
高情春不染,心境塵難依。
何當飲雲液,共跨雙鸞歸。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高潔的情愛不染纖塵,今生不能相守,只能寄望於來生了。「何當飲雲液,共跨雙鸞歸」,他希望和玉娘共跨鸞鳥,同奔月宮。
詩寄出後不久,沈佺便帶著不能與玉娘重聚的遺憾和深深的愛戀,憂鬱地閉上了眼睛,時年22歲。
玉娘聽到沈郎死去的噩耗,悲慟欲絕,茶飯不進,心如槁木。她整日以淚洗面,憔悴不堪,於悲憤中吟就一詩《哭沈生》:
中路憐長別,無因復見聞。
願將今日意,化作陽臺雲。
沈佺走了,玉娘的心也死了,她的愛情之門關閉了,從此再也不會有花開。
玉娘整日淚溼羅衫,長籲短嘆。「任釵橫鬢亂,慵自起來偷整」,她鬢髮凌亂,懶於梳理。「愁未休、窗外又敲黃葉」,愁苦依舊,黃葉飄零,觸動了玉娘多少感傷!「細思算、從前舊事,總為無情,頓相孤負」。舊事溫柔,可沈郎已去,海誓山盟都被無情辜負。
父母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想為她另擇佳婿,給她衝喜,可是玉娘堅決不從。一些富貴和官宦之家的子弟為玉娘的才華和美貌所傾倒,想娶她為妻,可他們哪裡懂得玉娘的心呢?玉娘被父母催急了,眼淚漣漣地說:「女所未亡者,為有二親耳!」
沈郎已經死了,可是她卻以好女不嫁二夫為由拒絕了父母,並寫一首詩表達自己的貞節: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海可枯,石會爛,但那份真情永不變。玉娘在短暫的生命裡,尋找愛的永恆。
就這樣,玉娘拒絕再婚,為沈佺守節,懨懨獨守空樓,度過5年悲痛的日子。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5年,她燃盡了愛情的絲線,流盡了相思的淚滴後,只有一死。
一代才女就這樣香消玉殞,年僅27歲。
玉娘矢志忠貞的行為感動了張沈兩家,她的父母徵得沈家同意,將玉娘與沈佺合葬於西郊楓林之地。玉娘有霜娥和紫娥兩個侍女,玉娘待二女如同姊妹,與她倆感情篤厚。玉娘離世後,霜娥悲痛而死,紫娥也不願獨活,「自盡而殞」,玉娘生前蓄養的鸚鵡也「悲鳴而降」。張家便把這「閨房三清」(即霜娥、紫娥和鸚鵡)陪葬在沈佺、玉娘的墓旁,這便是松陽有名的「鸚鵡冢」。
有情人難成眷屬,這確是人生的憾事。
一代文壇閨秀張玉娘雖然生命短暫,卻給歷史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她一生作詩117首,詞16闋,收集在《蘭雪集》裡,有人稱之為李清照《漱玉集》後第一詞集。蘭即蘭花,幽香彌散;雪即白雪,潔白無瑕,此集收入清朝《四庫全書》別集類存目。世人以其詩才傑出,推舉她是「宋代四大女詩人之一」。
玉娘訂婚前的詩詞格調昂揚歡快,悔婚後因相思愁苦詩詞具有深沉纏綿的婉約色彩。她的愛國詩詞寫得豪放大氣,呈現出另一種風格。她在當時很有才名,據說,她的詩作《山之高》三章盛傳於京師,深受人們喜愛。但因封建時代女子地位低下,她死後沒人整理她的詩詞,也沒人給她作傳,這位「情獨鍾於一人,而義足風於千載」的非凡女子,不被後世所知,所著的《蘭雪集》兩卷,也長期默默無聞。
三百多年後,明代的邑人王昭為之作傳表彰,她的事跡才始顯於世。清代順治間,著名劇作家孟稱舜任松陽教諭時,為其事跡所感動,被其詩詞所折服。於是發動鄉紳為張玉娘修墓擴祠,刊印《蘭雪集》,並為她創作了著名的35折傳奇劇本《張玉娘閨房三清鸚鵡墓貞文記》。從此,玉娘的事跡和作品才得以流傳。但因印數不多,流傳不廣,知者甚少。
一位集才情和痴情於一身的奇女子,差點被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真的為玉娘扼腕嘆息,學高而未盡其才,情鍾而含恨早逝,一生充滿了痛苦與坎坷。假如沈佺不死,才子佳人兩相依,該多好;假如,玉娘不那麼早地逝去,她該能寫出多少驚世之作。可惜,她滿腹的文才都付與了滾滾的東江水。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