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易用新型裁剪法的製作方法
2023-08-13 23:43:46 1
專利名稱:易學易用新型裁剪法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服裝裁剪的方法,具體是一種根據人體結構的自然規律所總結出的,以前衣片套裁後衣片的簡潔快速裁剪基型法。
傳統的裁剪方法,一般是一種款式一個公式,不易記憶和掌握。日本原形的裁剪法數據採集的多,且量體和製圖不能一次成功,還需要測量淨尺寸,制緊身圖,在緊身原形圖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季節的不同款式,在原形圖的各部位加放尺寸,條規繁瑣,不易掌握與靈活運用。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傳統裁剪法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利用前衣片套裁後衣片的簡單快速裁剪法。
本發明的裁剪法是根據人體結構的自然規律,後衣片的袖籠比前衣片的袖籠長,所以後衣片的落肩線是以前衣片的落肩線為基準,從前衣片的落肩線向右量0.03的胸圍,決定出後衣片落肩線的位置。
本發明的優點在於1、製圖科學準確,速度快,特別是裁剪後衣片時,利用本發明的方法,可直接按前衣片套裁出後衣片,裁出的服裝既合體,又美觀大方。
2、特別是裁各種特體時,在基型圖上根據特體的體型特點,加以調節,可依然裁出既美觀又舒適的合體服裝。
3、對於初學者來說,更是易學易記,只需記住一個基型圖的公式,再需記住西服的特點(公式),便可裁出所有款式的服裝。
下面結合附圖詳述如下
圖1是平分式基型圖;圖2是女西服上衣繪製圖;圖3是與圖2配套的兩片袖繪製示意圖;圖4是一種裁剪褲子前片基型圖的繪製圖;圖5是用褲子前片基型圖4套裁後片的繪製圖。
下面參照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詳述
首先需測量人體所需的部位尺寸,根據不同的季節和款式進行加放尺寸,確定各部位的數據,示例規格如下淨身高160cm,衣長72cm,胸圍100cm,肩寬43cm,袖長55cm,領圍40cm。
1圖1的詳細說明首先畫出搭門線(1),然後畫下平線(2)垂直於搭門線(1),從下平線(2)沿搭門線(1)向右量衣長尺寸72cm畫上平線(3)垂直於搭門線(1),從搭門線(1)沿上平線(3)向上量0.2領圍為領寬(4),由上平線(3)沿搭門線(1)向左量0.2領圍為領深(5),領寬與領深組成一個正方形的結構,正方形對角線相連,對角線分成三等份,經過領寬點,對角線的三分之一處到領深點畫領弧線。由上平線(3)向左量0.1半胸圍+0.3cm畫落肩線(6)平行於上平線(3),從搭門線(1)沿落肩線(6)向上量0.5肩寬為前肩寬,肩寬點與領寬點相連為前肩斜線。由上平線(3)沿搭門線(1)向左量袖籠深0.2胸圍+4cm畫搭門線(1)的垂直線為前胸圍線(7),沿前胸圍線(7)從搭門線(1)向上量胸圍1/4為前胸圍肥點,從前胸圍肥點向左畫胸圍線(7)的垂直線畫到下平線(2)為前胸圍肥線(8),沿胸圍肥線(8)從下平線(2)向右量1cm(起翹)畫底邊線(9),沿胸圍線(7)從搭門線(1)向上量0.2胸圍-2cm,再向右畫胸圍線(7)的垂直線到落肩線(6)為前胸寬線(10),把前胸寬線分為三等份,1/3處為前胸寬點(11),由胸圍線(7)與胸圍肥線(8)的相交點沿前胸寬點(11)畫弧線到落肩線(6)與肩寬的相交點,此弧線為前袖籠弧線(12),前袖籠弧線(12)與前肩斜線相交成直角,由上平線(3)沿搭門線(1)向左量淨身高的1/4處畫腰節線(13)。後衣片的畫法是畫後背中線(雙摺線)(14)與搭門線(1)平行,對準前衣片的起翹畫後背中線(14)的垂直線為後片的底邊線(15),後腰節線與前腰節線(13)是一條線,後胸圍線與前胸圍線(7)是一條線,把前衣片的上平線(3)向上延長到後背中線(14),從前衣片的上平線(3)沿後背中線(14)向右量2cm畫後背中線的垂直線為後片的上平線(16),沿後片上平線(16)由後背中線(14)向下量0.2領圍為後領寬,沿後背中線(14)由後片上平線(16)向左量2.3cm畫後背中線的垂直線為後領深線(17),由後領深線(17)與後背中線(14)的交點向後領寬點畫後領弧線(18),由前片落肩線(6)垂直向右量0.03胸圍畫後片落肩線(19),由後背中線(14)沿後片落肩線(19)向下量0.5肩寬+0.3cm為後肩寬點,後肩寬點與後領寬點相連為後肩斜線(20),由後背中線(14)沿後胸圍線(7)向下量胸圍1/4為後胸圍肥點,由後胸圍肥點向左畫後胸圍線(7)的垂直線到後片的底邊線(15),為後胸圍肥線(21),由後背中線(14)沿後胸圍線(7)向下量0.2胸圍-1cm向右畫後胸圍線(7)的垂直線到後落肩線(19)為後背寬線(22),把後背寬線分成兩等份,中點再向左量0.7cm為後背寬點(23),由後胸圍肥線(21)與後胸圍線(7)的交點沿後背寬點(23)畫弧線到後落肩線(19)與後肩寬的相交點,此弧線為後袖籠弧線(24),後袖籠弧線(24)與後肩斜線成直角。後袖籠弧線(24)比前袖籠弧線(12)長2cm。
2圖2是根據西服的特點,在圖1的基型圖上加以調整,繪製出女西服前、後身片的圖型,其特徵是前片大為0.3胸圍+2cm,後片小為0.2胸圍-1cm示例規格如下淨身高160cm 衣長72cm 胸圍100cm 肩寬43cm袖長56cm 腰圍84cm 臀圍104cm先按圖1的前片畫出所需的線位搭門線(1)、下平線(2)、上平線(3)、落肩線(6)、胸圍線(7)、胸寬線(10)、腰節線(13)。
西服是在基型圖1的基礎上加以調整,其變化有以下幾點1、由搭門線(1)向下量2cm畫止口線(25)。
2、由搭門線(1)沿上平線(3)向上量0.1半胸圍+4cm為前領寬點(26),由前領寬點(26)垂直向左量4cm,在由上平線(3)沿搭門線(1)向左量9cm為前領深點,4cm與領深點9cm連線,在此線上,從4cm點向下量1.4cm,並從1.4cm點連到領寬點(26),因為西服的前領寬應比後領寬大1cm,(以防前胸出綹),還為了前肩斜線與後肩斜線吻合,所以0.5肩寬+0.6cm為前肩寬尺寸,畫法與基型圖1相同。
3、由搭門線(1)沿胸圍線(7)向上量0.3胸圍+2cm為前胸圍肥點(27),前胸圍肥線(28)與基型圖1畫法相同。
4、找出袖籠寬的中點(29),由中點(29)畫前袖籠弧線(30),與基型圖1畫法相同,從中點(29)沿胸圍線(7)向上量1cm為點(31),1cm為袖籠省的省大。從示例可以看出〔(0.3胸圍+2cm)-1cm(袖籠省)+(0.2胸圍-1cm)〕×2正好等於總胸圍100cm是正確的。那麼0.2胸圍-1cm既是基型圖1的後背寬線(22),也是西服的後胸圍肥線;從此即可看出前片的點(31)至點(27)之間正好是基型圖1的後袖孔寬,所以後胸圍肥線(22)與前胸圍肥線(28)是一條線。後片落肩線、後肩寬點、後片上平線與基型圖1畫法相同,後領寬為0.1半胸圍+3cm,後領寬、後領弧線同基型圖1畫法,後肩斜線同基型圖1畫法,後背寬點(23)與基型圖1的後背寬點是同一個點,由袖籠省大1cm的點(31)畫後袖籠弧線(32),後袖籠弧線的畫法同基型圖1。
5、起袖線是由胸圍肥點(27)沿胸圍肥線(28)(即後背寬線)向右量0.07半胸圍與胸圍線(28)的相交點畫胸圍線(7)的平行線為起袖線(33)。
6、前腰圍肥點是由搭門線(1)沿腰節線(13)向上量0.3胸圍+2.5cm+3cm(省大)與腰節線(13)的相交點為前腰圍肥點。
7、前臀圍肥是由搭門線(1)沿下平線(2)向上量0.3胸圍+3cm與下平線(2)的相交點為前臀圍肥點(34),由臀圍肥點(34)垂直於下平線(2)向右量1.5cm(起翹),畫前片的底邊線(35),前片側縫線同傳統西服的畫法。
8、後背縫線同常規畫法。
9、由後背中線裡進的後背縫線(47)沿腰節線(13)向下量0.2胸圍-2.5cm為後腰圍肥,從示例可以看出〔(0.3胸圍+2.5cm)+(0.2胸圍-2.5cm)〕×2正好等於總腰圍84cm是正確的。
10、對準前片的起翹點(34)畫後背中線的垂直線(36)。
11、由後背縫線(47)沿後背中線的垂直線(36)向下量0.2胸圍-3cm為後臀圍肥點(37),從示例可以看出〔(0.3臀圍+3cm)+(0.2臀圍-3cm)〕×2正好等於總臀圍104cm是正確的。由後背中線的垂直線(36)沿後背縫線(47)向左量0.3cm,並從0.3cm點連到後臀圍肥點(37)為後片底邊線。
12、由中腰線(13)沿搭門線(1)向左量8cm為第二粒扣位,由腰節線(13)沿搭門線(1)向右量2cm為第一粒扣位。
13、兜位、省位同傳統畫法,省大各1.5cm。
14、西服領的畫法同常規畫法。
15、抬高前肩斜線0.6cm,為抬高以後的前肩斜線(39),抬高后肩斜線0.6cm,為抬高以後的後肩斜線(40),重新畫前袖籠弧線(41),後袖籠弧線(42),分別垂直於抬高后的前肩斜線(39),後肩斜線(40)。
3圖3是與圖2配套的兩片袖的袖子繪製圖型,其繪圖方法按常規畫法。最後再加高袖山頭弧線,加高后的袖山頭弧線(46)的總長度等於前袖籠弧線(30)的長度+後袖籠弧線(32)的長度+前、後袖籠抬高數據的和(1.2cm)+2.6cm至2.8cm(袖山頭吃勢)。
4圖4是基型褲前片的詳細說明此褲子的裁剪方法是在傳統褲子裁剪方法的基礎上,作了調整,其調整的部位作以下說明圖中所畫出的上平線(2)、下平線(3)、底邊線(4)、橫襠線(5)、臀圍線(6)、中襠線(7)、前臀圍肥點(8)、前臀肥線(9)、腰口裡進1cm點(10),同傳統技術。
不同於傳統技術的部位第一、由臀圍肥線(9)沿橫襠線(5)向上量0.1半臀圍-2cm與橫襠線(5)的相交點為小襠尖點(11),小襠彎畫法同傳統技術。
第二、由水平線(1)沿橫襠線(5)向上量1cm為點(1)。
第三、從小襠尖點(11)到側縫裡進1cm點(12)之間的中點,經過中點畫水平線(1)的平行線為褲中線(13)。
第四、前腳口尺寸-1.5cm,(14)與(15)之間為前腳口尺寸,畫法同傳統技術。
第五、前中襠尺寸-2cm,(16)與(17)之間為前中襠尺寸,畫法同傳統技術。
第六、由水平線(1)沿橫襠線(5)向上量0.6cm為點(18)。
第七、連接點(14)與點(16),再由點(16)連到小襠尖點(11)並畫順為前片的裡縫線,連接點(15)與點(17),再由點(17)連到點(18)併到水平線(1)相交畫順為前片的側縫線。
第八、其餘部位同傳統技術。
5圖5是以基型褲的前片圖4套裁後片的繪製圖型(細線為前褲片圖型)。後片的上平線、臀圍線、橫襠線、中襠線、下平線、底邊線分別與前片的上平線(2)、臀圍線(6)、橫襠線(5)、中襠線(7)、下平線(3)、底邊線(4)是一條線。
第九、後片的腳口點與前片的腳口點(15)為重合點。
第十、沿中襠線(7)由前中襠點(17)向下量1cm至1.3cm為後片側縫中襠點(19)。
第十一、由臀圍線(6)與水平線(1)的相交點向下量2cm為後片側縫的臀圍點(20)。
第十二、由上平線(2)與水平線(1)的相交點向下量3cm為後片側縫的腰圍點(21)。
第十三、點(15)、點(19)、點(20)、點(21)連線並畫順為後片的側縫線。
第十四、由橫襠線(5)向左量3cm,畫橫襠線(5)的平行線為後片的落襠線(22)。
第十五、由前腰口點(10)沿上平線(2)向下量2cm為後腰圍中點(23)。
第十六、前臀圍肥點(8)與後臀圍肥點為同一點,後臀圍肥點(8)與後腰圍中點(23)連線並延長,再反向延長與後片的落襠線(22)相交於點(24),由點(24)沿落襠線(22)向上量0.1臀圍-2cm與落襠線(22)的相交點為大襠尖點(25)。
第十七、由前中襠點(16)沿中襠線(7)向上量3cm為後片中襠點(26),由前腳口點(14)沿下平線(3)向上量3cm為後片腳口點(27),連接點(27)和點(26),並與大襠尖點(25)連線畫順,為後片裡縫線。
第十八、其餘部位的畫法同傳統技術。
權利要求
1.一種易學易用的新型服裝裁剪法,其特徵在於是根據人體結構中前衣片比後衣片長的自然規律,從前衣片的落肩線向右量0.03的胸圍,以決定後衣片落肩線的位置,從而可直接按前衣片套裁出後衣片。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易學易用新型服裝裁剪法,其特徵在於在裁剪各種特體時,在基型圖上根據特體的體形特點加以調節,即可裁剪出美觀舒適的合體服裝。
全文摘要
易學易用新型服裝裁剪法,是根據人體結構的自然規律,後衣片的袖籠比前衣片的袖籠長,所以後衣片的落肩線是以前衣片的落肩線為基準,從前衣片的落肩線向右量0.03的胸圍,決定出後衣片落肩線的位置。本發明製圖科學、準確、快速,裁出的服裝既合體,又美觀大方;在裁剪各種特體時,在基型圖上根據特體的體形特點,加以調節,可依然裁出舒適合體的服裝,對於初學者來說,易學易記,只需記住一個基型圖的公式,再需記住西服的特點(公式),便可裁出所有款式的服裝。
文檔編號A41H3/00GK1258466SQ98111758
公開日2000年7月5日 申請日期1998年12月28日 優先權日1998年12月28日
發明者沙衛宏, 江永清 申請人:沙衛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