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的驚蟄(驚蟄春雷驚百蟲)
2023-10-18 06:26:54 2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新春甫驚蟄,草木猶未知。」3月5日,驚蟄時節到,伴隨著春日的一聲雷響,驚醒蟄伏於地下越冬的蟄蟲,此時春氣萌動,大自然又有了新的活力。
俗語說「春雷驚百蟲」,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記載到:「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可見驚蟄節氣,其標誌性特徵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
驚蟄是春氣萌動的標誌,在農事活動上,這一節氣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農諺說到「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中國勞動人民自古便極為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時節。驚蟄的到來,也在告訴農戶們,在這萬物生長的時節,一年中的春耕大忙已經開始了。
桃花開 圖片來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春雷響 萬物長
民諺云:「春雷響,萬物長。」可見驚蟄時節,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化生長的現象。此時是萬物生長的好時光,該種的農作物都可以開始種了,農戶們也迎來了忙碌的春耕。「驚蟄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民俗專家劉孝昌表示,「驚蟄到了,春耕大忙也開始了。」
驚蟄節氣,春意漸濃,氣溫變幻也十分大。同時隨著進入公曆3月,正好也到了「九九」之時。根據中國古代民間計算寒天與春暖花開日期的方法「數九」,冬至後的八十一天為「冬九九」。要數完九個九日,才是春暖花開之日。驚蟄雖是「九九」之時,但因冷熱空氣交替,所以天氣乍暖還寒、忽冷忽熱。「就像娃娃的臉,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的樣子。」劉孝昌打趣道。所以在這個時節,可多食用些潤燥的食物。因天氣變化大,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就讓人感到口乾舌燥,身體不舒服。因此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風俗習慣。
驚蟄食梨 圖片來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除了吃梨的食俗,作為老成都人的劉孝昌講到,舊時成都人也有在這一日給娃娃們吃炒豆的習俗。而這一習俗,來源於一則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西海龍王為救久旱不雨的農民,私自施雷布雨,因此得罪天庭,玉帝發怒將龍王鎖在了雪山下,命令道待金豆開花,才可放其歸入西海。」於是,在驚蟄一日,家家戶戶炒食黃豆、玉米,果然「金豆開花」,玉帝只能將龍王放回西海。「當然,娃娃些在驚蟄吃點黃豆和玉米花,都是很好的營養。」
北宋木刻套色版畫《蠶母》 圖據溫州博物館官網
抱蠶子 供蠶神
民諺有云:「二月驚蟄抱蠶子。」驚蟄時節,驚醒百蟲,自然包含了能夠吐絲的蠶。自古以來,成都被稱為「錦城」,從傳說蜀人嫘祖發現蠶絲開始,到蜀山蠶叢氏發展栽桑養蠶的技術,再到以蠶桑絲綢興邦,這片土地與絲織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絲織業發達的蜀地,自然也有著許多蠶農。隨著驚蟄到來,他們也開始了忙碌。
「每年農曆二月驚蟄之後,每當大地春雷初鳴,桑樹新芽吐綠時,蠶農就開始採桑哺蠶,夜夜不息。」劉孝昌說到,驚蟄之後,從蠶卵孵化成泥蠶起,蠶農不分晝夜日日採桑葉餵養蠶子,直到成熟的蠶爬到簇上去吐絲結繭。
蜀地栽桑養蠶歷史悠久,絲業發達,其織造的蜀錦聞名天下,同時祀拜蠶神之習俗十分盛行,還在上千年的時間裡,修建大大小小多處蠶神廟。「舊時在江安河的家家戶戶農戶,家中都供有馬頭娘的畫像或者小小塑像。」而馬頭娘,則是中國神話中的蠶神,相傳其是馬首人身的少女,因此得名。「在驚蟄這天,養蠶多的農家則要將自家的蠶卵,或者剛孵出來的蠶蟻,供在點燃香燭的神像面前,而點燃的香不能有味道,用刀頭、雞或魚祭祀蠶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