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幾月幾日習俗是什麼(今天是農曆九月初九)
2023-10-13 07:20:00 2
重陽節是幾月幾日習俗是什麼?今天是農曆九月初九,日月並陽,二九相重,故稱「九九」、「重九」,又因《易經》中「六為陰,九為陽」,所以稱為重陽又因我們的文化中有九九歸一、一元肇始這樣的說法,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個吉祥的日子,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重陽節是幾月幾日習俗是什麼?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是幾月幾日習俗是什麼
今天是農曆九月初九,日月並陽,二九相重,故稱「九九」、「重九」,又因《易經》中「六為陰,九為陽」,所以稱為重陽。又因我們的文化中有九九歸一、一元肇始這樣的說法,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個吉祥的日子。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節、菊花節等,民間在這一天有登高祈福、佩插茱萸、敬老崇老、拜祭祖先及飲宴祈壽的傳統習俗。
重九祭祖與除夕、清明、中元節合為中國傳統節日裡四大祭祖節日。中國古代屬於農耕文明,對於古代的社會而言,是極其重視敬天法祖的一種文明形態。華夏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傳統道德要求,而每個重要時間及節日總能想到祭祀祖先,體現對先祖的孝敬、不忘根本。
重陽節含有複雜多樣的內涵,其源起於天象崇拜,起自上古,戰國時期就已初步形成,經兩漢發展,到魏晉重陽節氣氛愈加濃鬱,備受歷代文人吟詠,及至唐朝唐德宗(公元780~785年間)正式被朝廷認定為民間節日,此後便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上古時代的人們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路徑,將整個天空劃分為二十八塊區域,也就是俗稱「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分為東南西北四方各分為七宿,即為「四象」: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東方蒼龍包含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而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
春天蒼龍於東方慢慢上升,夏天高懸於南方夜空,到了秋天,蒼龍七宿在西方落退。季秋時節,心宿中的大火星退隱,意味著漫漫寒冬開始到來。因此,古人會在此時舉行儀式,來祭祀大火星。大火星被古人稱為「火神」,用現代天文學知識來說就是天蠍座的主星,位於天蠍座中心,是全天最孤獨的一等星,其附近有許多明亮的二等星,也是天蠍座星區中最亮的星星。隨著時代的發展,祭祀「火神」的儀式逐漸衰落,但我們仍能從現今部分江南地區重陽祭祀灶神,也就是「家居的火神」,可以一窺古俗遺痕。
重陽節內涵中包含秋季豐收祭祀活動的原始形式及原因來源與古人的豐收祭祀。《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記載,「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敬必傷。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合諸侯,制百縣,為來歲受朔日,與諸侯所稅於民,輕重之法,貢職之數,以遠近土地所宜為度,以給郊廟之事,無有所私。」這段話就是講周天子在一年秋收之後,會在季秋九月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一方面感謝天地、祖先的恩德,同時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穀物豐收等。另一方面天子要聚集諸侯、大夫,向他們頒布來年的時令曆書,根據今年的土地產出規定來年諸侯納貢多少、諸侯大夫向百姓抽稅多少等政治安排。
重陽登高,一是表達的是古人對於山嶽的崇拜,西漢戴聖《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認為萬物有靈,自然萬化莫不有神,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社稷、五嶽、山林、川澤、河海江湖等等,這些與人類社會生活有直接關係、影響巨大的自然現象和事物,都被賦予了「神」的地位。
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認識觀念,認為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人們也就重陽登高暢享清氣。
三是重陽辭青,陽春三月,我們有春遊「踏青」的習俗,而重陽也有與其相對應的登高「辭青」的活動。農曆九月,草木黃落了,動物都開始蟄伏,藏伏在洞穴裡,百姓此時便可以登高辭青,展現古人順應自然節氣,順時而為的生活作息。
四是源於桓景登山避災的傳說,這是南朝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中記載的,傳說當時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師從費長房,費長房告訴桓景,「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在桓景照做,登高回家後,發現牛羊等家畜家禽都死了。於是傳到後世就變成了人們認為重陽當天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儘可能地去高處,才能平安,遠離瘟氣。
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經濟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時期,各地的民俗節習相互融合傳播。在《西京雜記》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這是重陽求壽的最早記錄。
魏晉時重陽有享宴高會、賞菊飲酒的習俗。魏文帝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記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民間還有曬秋、放紙鳶、吃重陽糕、佩茱萸等等習俗。
最後,重陽節又稱敬老節,俗話說「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趁此重陽佳節,我們要珍惜時光,及時行孝,珍惜眼前人。不要幹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傻事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