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韓再芬黃梅戲選段,韓再芬資料介紹

2023-10-13 02:01:44

  相信好多朋友都看過黃梅戲,現如今一般都是以劇場的形式來表演不像早前,是流動性的,在黃梅戲文化中有著許多的代表人物,如韓再芬、嚴鳳英、王少舫、張雲風、潘璟琍等那麼今天在這裡我們來了解一下曾畢業於安徽黃梅戲二團的韓再芬。

  韓再芬,出生於1968年3月20號,祖籍安徽潛山,中國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安徽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韓再芬現任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院長、安徽韓再芬黃梅藝術基金會理事長、安徽再芬黃梅藝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共青團中央委員、安徽省政協常委。1980年進入安慶地區黃梅戲劇團學員隊學藝。1984年因主演黃梅戲電視連續劇《鄭小姣》一舉成名。韓再芬多次登上央視春晚及各大型晚會,在黃梅戲的藝壇上深受官方、文藝界和公眾的肯定。韓再芬傾力戲曲改革,作品逐漸形成了「再芬黃梅」品牌特色。

  為什麼會愛上黃梅?是因為生長在「出門三五裡,處處聽黃梅」的安慶潛山縣?是因為母親就是黃梅戲演員出身?或者,那黃梅情緣本就在韓再芬生命的脈絡裡?為什麼愛上黃梅?韓再芬沒有問過自己。30多年前,家鄉潛山,父親單位的家屬院中。韓再芬還是個扎著羊角辮的小伢子,在那個八億人民八部戲的年代,愛好文藝的她從樣板戲中找到了樂趣。南方的夏夜潮溼而悶熱,在院子裡的大柳樹下,在搖著扇子納涼的人群中,小小的韓再芬演著《沙家浜》中的胡傳魁,雖然聲音稚嫩,卻是有模有樣。也許,命運在這個時候已經埋下伏筆。

  如果說自小耳濡目染在她心裡播下了黃梅的種子,那麼她所在的安慶市黃梅戲二團則給了這顆種子發芽成長的沃土,韓再芬說:「劇團裡有一百多個人,每一家我都去串門,每一家的飯我都吃過。那裡像一方淨土,讓我自由自在地成長。」「我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這成了韓再芬常掛在嘴邊的話,因為正是這「百家飯」給了韓再芬心靈的溫暖和豐富的藝術營養,而那份最初的對領導對老師對長者的感激演變成了她對黃梅的感恩之情。

  在韓再芬的思想裡,傳承黃梅戲不是把它放在博物館裡保存起來,不是扮相俊美原封不動地去表現成名前輩的唱腔,而是把黃梅戲質樸、自然、真誠的演唱狀態,把黃梅戲與生俱來的親和力,帶到現代生活中來,培植它的市場,培植它的觀眾,而要做到這樣的傳承卻唯有不斷去創新。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戲曲日趨衰落,經費不足,人才斷檔,許多傳統劇種生存環境惡化。戲曲界有的人隨著市場的萎靡而沉寂,有的人則轉行、經商,而再芬選擇了守候,守候在她10歲就來到的黃梅戲之鄉,安慶。

  下面我們來看看她都在哪些作品中出現過吧。


  舞臺劇集
  1980年:《女駙馬》
  1981年:《莫愁女》
  1984年:《鄭小姣》、《香魂》
  1987年:《血狐帕》
  1988年:《桂小姐選郎》
  1990年:《楊玉環》
  1992年:《西施》
  1995年:《孔雀東南飛》
  2000年:創意、策劃並主演《徽州女人》
  2003年:創意、策劃並主演《公司》
  2008年:創意、策劃並主演《美人蕉》
  2012年-2013年:主演《徽州往事》

  電視劇集
  1984年《鄭小姣》(五集)
  1984年《天仙配》(四集)
  1986年《桂小姐選郎》(三集)
  1987年《女駙馬》(四集)1988年《小辭店》(上下集)
  1988年《挑花女》(四集)1990年《桃花扇》(五集)
  1992年《孟麗君》(九集)
  1995年《李師師與宋徽宗》(四集)。
  1995年《秋》(四集)。
  1998年《龍鳳奇緣》(三集)。


  2002年《潘張玉良》(六集)。

  電影作品
  《香魂》1986年。
  《徽商情緣》1996年。
  《生死擂》2001年
  《六尺巷》2010年

  其他參演
  韓再芬《疾風勁草》(單本劇)1980年。
  《溫州女人》(十四集)1994年。
  《監獄風雲》(十六集)(年份不詳)
  《清明上河圖》(三十集)1998年。飾:肖蘭(張擇端之妻)
  《紅粉鬚眉》(二十集)2000年。飾:琴姨
  《大龍郵票》(二十集)2000年。飾:慈禧太后
  《走向共和》(五十集)2001年。飾:沈玉英
  《塵埃落定》(二十八集)2002年。飾:茸貢土司
  《遠去的村莊》(三十集)2004年。
  《貞觀長歌》(八十二集)2005年。飾:長孫皇后
  《血濃於水》(二十集)2005年。飾:陳愛華
  《船政風雲》(三十二集)2006年。飾:慈禧太后
  《新天仙配》(三十五集)2006年:飾:王母娘娘
  《李清照》(又名《清風明月佳人)(二十集)2007年:飾:李清照

  話劇演出
  《白門柳》2006年。

  春晚經歷
  1990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觀燈》
  1994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
  1995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戲曲晚會
  1996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戲曲晚會《路遇》
  1997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戲曲晚會《四季美人圖》
  1998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打豬草》
  1999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戲曲晚會《遊春》
  2000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王昭君》
  2002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戲曲晚會《西施浣沙》
  2003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戲曲晚會《天女散花》
  2004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戲曲晚會、《採蓮》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都市外鄉人》(小品)
  2006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文化部春節晚會《新五女拜壽》、《樓臺會》
  2007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及春節戲曲晚會、文化部春節晚會《天上人間共和諧》、《風花雪月》
  2008年:文化部元宵晚會
  2010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文化部元宵晚會《紅樓贊花》、《女駙馬》選段

  【結束語】2010年:她還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稱號。並出任安徽省消防形象大使。率再芬劇院赴美訪演,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演講,接受美國國家民俗中心訪問紀錄,其演藝資料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永久收藏。

你可能也喜歡:
黃梅戲唱腔特點有什麼,獨特的黃梅戲唱腔
黃梅戲的發源地,有什麼好看的黃梅戲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滿族有多少人口,滿族的分布情況

同类文章

湖南衛視2020片單出爐 流量和實力齊頭並進

  湖南衛視向來都是衛視臺的領軍人物,推出了不少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好劇,而最近,湖南衛視2020招商大會舉行,2020年的影視劇片單也出爐了。從這份片單來看,既有新進的流量小生的劇,也有頗具爆款的實力劇,可謂是流量和實力兩頭抓,顯示出湖南衛視的野心!下面我們一起去戲劇文化那裡看看這份片單吧!  金鷹

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是很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又有紹興文戲之稱,以唱為主,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劇目。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瞧一瞧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又名紹興戲,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

廬劇文化之《五女拜壽》劇情簡介

  廬劇《五女拜壽》講述的是楊繼康被株連削職為民後,爭先恐後拜壽的五個女兒只有被嫌棄的養女願意收留題目,後楊繼康沉冤得雪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廬劇文化中具體看看《五女拜壽》的劇情吧。  明代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嚴嵩專橫擅權深為不滿,欲告老還鄉。在他六十壽誕之期,眾女兒女婿均奉厚禮進

廬劇文化之《老先生討學錢》唱詞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接下來,廬劇文化要介紹的是《老先生討學錢》的唱詞,一起去看看吧。  老先生:巍巍乎啊欠起身蕩蕩乎走出門庭  一路走來一路行來來往往都是人  家家都把那年來過小

戲曲文化說,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本期的為大家介紹下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

眉戶戲文化傳承:刺目勸學的劇情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考取狀元的典故不少,其故事情節或讓人深受鼓舞,或讓人義憤填膺,或唏噓不已。今天,要介紹的眉戶戲劇目之一《刺目勸學》,也與考取狀元相關,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刺目勸學》也叫《曲江歌女》又名《曲江打子》。故事發生在唐代曲江池畔,見文於唐白行簡李娃傳。  唐、常州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且看本期的。  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

蘇州彈詞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有些事,有機會做的時候,就去做,別等沒機會了,再去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有機會珍惜的時候,就去珍惜,別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沒意義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蘇州評彈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小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漢族傳統彈撥樂器,其他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也

一步一個腳印,淮海戲發展歷程

  淮海戲,江蘇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淮海戲的發展歷程吧,看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1、正式定名  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

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當然在不可替代的價值裡,就有創造價值的人,本期梆子戲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卡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戲劇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二、三、四屆理事,山西分會二屆理事、三屆副主席、四屆名譽主席,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二、三、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