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三傑」之陸秀夫簡介 陸秀夫是怎麼死的?
2023-10-13 08:47:49 2
陸秀夫是南宋時期左丞相,著名的抗元名臣和民族英雄,與文天祥、張世傑二人被後人尊稱為「宋末三傑」。
宋嘉熙二年,陸秀夫在鹽城縣長建鄉長建裡出生,三歲的時候隨自己的父親一起遷居京口。陸秀夫自幼聰穎好學,在跟隨父親遷居到京口之後,就跟隨同鄉的孟先生學習。孟先生是當地有名的教書先生,所以來孟先生這兒讀書的人不少。孟先生的學生,經常達到上百人的人數。這麼多人中,他卻單單將陸秀夫提出來讚賞。
十八歲的時候。陸秀夫過省試。景定元年,陸秀夫十九歲,與文天祥一起考中了進士。當時李庭芝在淮南鎮守,聽說陸秀夫的才名,於是將他招到麾下為幕僚。
陸秀夫才思清麗,性格剛正沉穩,在李庭芝一眾幕僚中十分顯眼。當時許多大臣招收幕僚,組成「小朝廷」,其中以李庭芝為最。所以每當幕僚們到官署請見,舉行宴會,賓主共歡,好不熱鬧。但是只有陸秀夫不發一言,正襟危坐,矜持莊重。等李庭芝考察陸秀夫的工作,卻又都做的井井有條,十分優秀。因為這樣,李庭芝對他十分看重。李庭芝曾經多次調任升遷,都將陸秀夫帶在身邊,陸秀夫因此也有過三次晉升,一直坐到主管機宜文字。
鹹淳十年,李庭芝升任淮東制置使,陸秀夫被提為參議官。一年後,也就是德祐元年,南宋朝廷邊防緊急,戰事十分艱難,李庭芝府下的幕僚大部分都逃走了,只有陸秀夫等人未曾離開。
因為這件事,李庭芝對陸秀夫更加重視,直接向朝廷舉薦陸秀夫。受到李庭芝舉薦的陸秀夫,被南宋朝廷任命為司農寺丞,屢次升遷,直到任為宗正少卿兼代理起居舍人。
德祐二年,陸秀夫以禮部侍郎身份到前線講和。不過議和的使團還沒有達到約定的地點,元朝又反悔了,此事告終。
南宋都城被元朝攻破,謝太后帶著宋恭宗和南宋的宗族出城投降。雖然表面上謝太后向元朝投降,但暗地裡卻吩咐江萬帶著二帝出逃。等到二帝到溫州的時候,陸秀夫與蘇劉義,追隨二王而去,派人召回了陳宜中、張世傑等,於是大家共同擁立益王於福州。
益王被擁立為帝後,陸秀夫任端明殿學士、籤發樞密院事。後來陳宜中與張世傑存在矛盾,於是便去了佔城。陸秀夫因此被提拔為左丞相,與張世傑二人共同執掌國家朝政。
張世傑主管軍事,帶領軍隊繼續與元朝抗爭。陸秀夫則領導百官,治理文政,籌措軍費,管理各項事務,工作十分繁忙。
元朝的進攻十分猛烈,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共同託起的南宋小朝廷,日子十分艱辛,可以說是在顛沛流離中艱苦維持。小政事都疏於治理,楊太妃垂簾聽政,與臣下說話還自稱為奴。
在這樣艱辛的時候,有些時候陸秀夫上朝途中都不禁潸然淚下。但是等到上朝的時候,仍端持著手板,儼然像過去上朝一樣,讓人感到十分辛酸。
後來益王因為受不住海風,驚懼而亡。百官們都支持不下去,想要借這個機會離開。陸秀夫卻堅持道,度宗皇帝還有一個兒子,百官還在,軍隊還在,大宋還沒有亡,難道就不能憑此振興國家嗎?
在陸秀夫等人的堅持下,最終衛王被擁立為帝,就是歷史上代表著宋朝徹底滅亡的宋末帝。
宋末帝登基之後,情勢越發艱難,一行人被逼到崖山。百官軍隊,宗室皇族都在海船上生活,艱苦維持。
後來元軍趕到,崖山大戰爆發,宋軍大敗,退守崖山。因為元軍截斷水源和補給線,張世傑拼死一搏,還是失敗。陸秀夫堅持不詳,為了保持民族氣節,保持大宋皇家尊嚴,身負宋末帝跳海而亡。
陸秀夫這一跳,可以說是千古悲歌,標誌著宋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