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粉體物料防結拱攪拌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9-27 05:25:20 2
專利名稱:一種粉體物料防結拱攪拌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攪拌裝置,特別是關於一種粉體物料防結拱攪拌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傳統工業鍋爐系統中的粉體物料儲料倉或供料倉,在下料時容易出現粉料的中心流下料,而非粉料的整體流下料,從而導致粉體儲料倉或供料倉內出現結拱現象,影響粉體下料,使下料不均勻通暢,煤粉儲料倉或供料倉內就存在這樣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煤粉儲料倉或供料倉內設置了防結拱攪拌裝置,但傳統的煤粉倉防結拱攪拌裝置由於其轉動軸與煤粉倉之間缺乏密封措施,因而導致煤粉外洩,造成浪費。
發明內容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密閉性良好的粉體物料防結拱攪拌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以下技術方案一種粉體物料防結拱攪拌裝置,其特徵在於它包括一徑向貫穿粉體物料倉底部的轉動軸,在所述粉體物料倉外的所述轉動軸兩端各設置有一油封,所述油封的外側通過螺栓連接一固件,所述固件通過軸承與所述轉動軸連接;所述轉動軸的一端通過平鍵軸向連接一蝸輪減速機,所述蝸輪減速機連接一電動機的輸出端;在所述粉體物料倉內的所述轉動軸上通過螺母緊固後徑向連接有至少兩根破拱撥杆。 所述油封為T型油封。 所述破拱撥杆採用共平面分布或沿所述轉動軸徑向間隔一定角度分布的方式。[0007] 本實用新型由於採取以上技術方案,其具有以下優點1、本實用新型通過轉動軸帶動其上的破拱撥杆轉動,可以解決或避免粉體物料倉內出現的結團、粘料、架橋、鼠洞、掛壁和斷料等問題。2、本實用新型由於在轉動軸與粉體物料倉之間設置了油封,使粉體物料
倉與轉動軸之間的連接處密閉性增強,可有效防止粉體物料倉內的粉體物料外洩。本實用新型可以廣泛應用於中小型工業煤粉鍋爐的儲供粉系統或其它儲供粉系統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地描述。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一徑向貫穿煤粉倉1底部的轉動軸2,在煤粉倉1外的轉動軸2兩端各設置有一油封3,油封3的外側通過螺栓連接一固件4,固件4通過軸承與轉動軸2連接。轉動軸2的一端通過平鍵軸向連接一蝸輪減速機5,蝸輪減速機5連接一電動機的輸出端(圖中未示出)。在煤粉倉1內的轉動軸2上通過螺母緊固後徑向連接有
3三根破拱撥杆6,三根破拱撥杆6共平面, 一側一根,另一側兩根。 上述實施例中,採用的油封3為T型油封,可有效避免煤粉外洩。 上述實施例中,破拱撥杆6的數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一般不小於兩根,並且
也可以採用沿轉動軸2徑向間隔一定角度的分布方式。 上述實施例中,煤粉倉1可以是煤粉儲倉,也可以是煤粉供料倉。 本實用新型運行時,啟動電動機,通過渦輪減速機5將電動機的高速輸入變為低
速輸入,並帶動轉動軸2的旋轉,進而帶動煤粉倉1內的三根破拱撥杆6轉動,破壞煤粉倉
1內已形成的粉拱或避免出現粉拱現象。本實用新型由於在轉動軸2與煤粉倉1之間設置
了油封3,因此可保持轉動軸2與煤粉倉1之間的密閉性,煤粉不會外洩。 本實用新型僅以上述實施例進行說明,各部件的結構、設置位置、及其連接都是可
以有所變化的,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凡根據本實用新型原理對個別部件進行
的改進和等同變換,均不應排除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外。
權利要求一種粉體物料防結拱攪拌裝置,其特徵在於它包括一徑向貫穿粉體物料倉底部的轉動軸,在所述粉體物料倉外的所述轉動軸兩端各設置有一油封,所述油封的外側通過螺栓連接一固件,所述固件通過軸承與所述轉動軸連接;所述轉動軸的一端通過平鍵軸向連接一蝸輪減速機,所述蝸輪減速機連接一電動機的輸出端;在所述粉體物料倉內的所述轉動軸上通過螺母緊固後徑向連接有至少兩根破拱撥杆。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粉體物料防結拱攪拌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油封為T型油封。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粉體物料防結拱攪拌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破拱撥杆採用共平面分布或沿所述轉動軸徑向間隔一定角度分布的方式。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粉體物料防結拱攪拌裝置,其特徵在於它包括一徑向貫穿粉體物料倉底部的轉動軸,在所述粉體物料倉外的所述轉動軸兩端各設置有一油封,所述油封的外側通過螺栓連接一固件,所述固件通過軸承與所述轉動軸連接;所述轉動軸的一端通過平鍵軸向連接一蝸輪減速機,所述蝸輪減速機連接一電動機的輸出端;在所述粉體物料倉內的所述轉動軸上通過螺母緊固後徑向連接有三根或三根以上破拱撥杆。本實用新型不僅可以解決或避免煤粉倉內出現的結團、粘料、架橋、鼠洞、掛壁和斷料等問題,還可以有效防止煤粉倉內的煤粉外洩。本實用新型可以廣泛應用於中小型工業煤粉鍋爐的儲供粉系統或其它儲供粉系統中。
文檔編號B01F3/18GK201454435SQ20092010920
公開日2010年5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10日 優先權日2009年6月10日
發明者何海軍, 冀飛, 周建明, 張帆, 王乃繼, 紀任山, 肖翠微, 範瑋 申請人:煤炭科學研究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