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Android系統的機器人區域網掃描方法與流程
2023-10-06 15:34:59 2

本發明涉及智慧機器人管理方法,具體涉及一種基於android系統的機器人區域網掃描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internet的普及和商用化,越來越多的人使用qq和微信。其中有一個類似雷達掃描附近好友的功能,區域網內掃描機器人的想法也源於此。比如在展覽狀態下,用戶想要體驗機器人控制的操作,可以打開手機端應用後,直接進入機器人掃描界面,查看在同一網絡下的機器人,不用進行用戶註冊,方便了用戶體驗。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於android系統的機器人區域網掃描方法,持手機的用戶在區域網內不用登錄,即可通過手機實現對機器人的簡單控制。此功能在手機端用戶不登錄的情況下即可以使用。在用戶沒有註冊的情況下提高使用的方便性。
基於android系統的機器人區域網掃描方法,該方法的硬體包含機器人端、雲平臺和手機端;
手機端的功能是:手機端在登錄或不登錄狀態下都能進入掃描界面,掃描在同一網絡下的機器人。
機器人端的功能是:機器人端登錄並通過雲平臺驗證後,機器人端才可以正常使用;
雲平臺的功能是:對機器人端的信息進行驗證;
掃描方法實現的步驟如下:
步驟一:機器人端向雲平臺登錄,驗證成功後機器人端才能正常工作;
步驟二:手機端用戶登錄或不登錄狀態下均可進入掃描界面,手動觸發並通過雲平臺發送掃描機器人廣播,向機器人端發送掃描意圖;
步驟三:機器人端接收到手機端的掃描意圖後,通過廣播向手機端發送機器人基本信息,手機端接收後顯示在界面上。
進一步地,所述掃描方法的實現流程如下:
步驟1:機器人端登錄驗證成功後啟動udp廣播服務;手機端啟動udp廣播服務;
步驟2:手機端發送掃描意圖,在同一區域網下的機器人接收到掃描意圖後,向手機端發送機器人端信息廣播;
步驟3:手機端接收到機器人端信息廣播後,將機器人端信息廣播在手機端界面上呈現。
有益效果:
本發明採用的掃描方法不需要使用外網,只需要搭建一個區域網即可實現對區域網範圍內機器人的掃描,通過手機界面找到對應型號的智慧機器人並實現控制;本方法有利於用戶體驗以及更好的實現對機器人的簡單控制,提高人與智慧機器人之間的互動。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硬體組成和掃描步驟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掃描流程實現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並舉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於android系統的機器人區域網掃描方法,該方法的硬體包含機器人端、雲平臺和手機端;
手機端的功能是:手機端在登錄不登錄狀態下都能進入掃描界面,掃描在同一網絡下的機器人。
機器人端的功能是:機器人端登錄並通過雲平臺驗證後,機器人端才可以正常使用;
雲平臺的功能是:對機器人端的信息進行驗證;
如附圖1所示,掃描方法實現的步驟如下:
步驟一:機器人端向雲平臺登錄,驗證成功後機器人端才能正常工作;
步驟二:手機端用戶登錄或不登錄狀態下均可進入掃描界面,手動觸發並通過雲平臺發送掃描機器人廣播,向機器人端發送掃描意圖;
步驟三:機器人端接收到手機端的掃描意圖後,通過廣播向手機端發送機器人基本信息,手機端接收後顯示在界面上。
如附圖2所示,掃描方法的具體實現流程如下:
步驟1:機器人端登錄驗證成功後啟動udp廣播服務;手機端啟動udp廣播服務;
步驟2:手機端發送掃描意圖,在同一區域網下的機器人接收到掃描意圖後,向手機端發送機器人端信息廣播;
步驟3:手機端接收到機器人端信息廣播後,將機器人端信息廣播在手機端界面上呈現。
該實施例的具體場景為:機器人端向雲平臺登錄,實時上報機器人狀態和位置信息。手機端進入掃描界面。當機器人端和手機端連接在同一路由器下時,機器人端即可接受到手機端發送的掃描信息,向手機端發送機器人信息。此功能在手機端用戶不登錄的情況下即可以使用。在用戶沒有註冊的情況下提高使用的方便性。
綜上所述,以上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於限定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於Android系統的機器人區域網掃描方法,該方法的硬體包含機器人端、雲平臺和手機端;掃描方法實現的步驟如下:首先,機器人端向雲平臺登錄,驗證成功後機器人端才能正常工作;其次手機端用戶登錄或不登錄狀態下均可進入掃描界面,手動觸發並通過雲平臺發送掃描機器人廣播,向機器人端發送掃描意圖;最後,機器人端接收到手機端的掃描意圖後,通過廣播向手機端發送機器人基本信息,手機端接收後顯示在界面上。持手機的用戶在區域網內不用登錄,即可通過手機實現對機器人的簡單控制。此功能在手機端用戶不登錄的情況下即可以使用。在用戶沒有註冊的情況下提高使用的方便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叢叢;柴丹蕾;王運志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青島克路德機器人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7.06.22
技術公布日: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