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玻璃微電極加液接頭的製作方法
2023-10-05 01:25:24 1
專利名稱:一種玻璃微電極加液接頭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玻璃微電極加液接頭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實驗儀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玻璃微電極加液接頭。
技術背景[0002]在基礎醫學,特別是電生理學的研究中,通常會使用微電極,包括玻璃、石英 微電極或者金屬微電極對細胞的電活動進行記錄。微電極有兩種類型一類是金屬微電 極,另一類是充灌了電解質溶液的玻璃微電極。金屬微電極多採用0.3 0.5mm不鏽鋼 絲或鎢絲,經過特殊方法處理而製成,這種電極除尖端外,其它部分是絕緣的。玻璃微 電極一般選用高熔點、高電阻率和膨脹係數低的硬質毛細玻璃管,國外一般採用Pyrex毛 細玻璃管,國內一般採用GG-17毛細玻璃管,經過淨化處理後的毛細玻璃管,用已經商 業化的微電極拉制儀拉製成玻璃微電極,其內充以溶液作為電解質。[0003]玻璃微電極的尖端直徑在Iym以下,即使其較粗的一端,內徑也在0.6 2.0mm,而微量移液器的出口直徑較大,因此使用通常的微量移液器往玻璃微電極內注入 電解質時,難度很大;若使用注射器往玻璃微電極內注入電解質,加液量又不夠精確。實用新型內容[0004]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玻璃微電極加液接頭,能實現方便 快捷的往玻璃微電極內注入電解質。[0005]本實用新型的玻璃微電極加液接頭,包括管體,所述管體設有用於外套於微量 移液器出口的進液口和用於內套於玻璃微電極管口的出液口。[0006]進一步,所述管體包括粗直管段和細直管段,粗直管段和細直管段之間連接錐 形管段平滑過渡,所述粗直管段埠為所述進液口,所述細直管段埠為所述出液口;[0007]進一步,所述進液口內徑為5.0 10.0mm,所述出液口外徑為0.3 1.0mm。[000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本實用新型玻璃微電極加液接頭的一端內徑比微 量移液器出口直徑大,可以外套於微量移液器出口上,加液接頭另一端為尖端,其外徑 比玻璃微電極管口的內徑小,可以內套於玻璃微電極管口。在往玻璃微電極內注入電解 質時,只需順次連接微量移液器、加液接頭和玻璃微電極,即可實現方便快捷的加液。
[0009]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 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其中[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玻璃微電極加液接頭的結構示意圖;[0011]圖2為本實用新型玻璃微電極加液接頭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以下將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0013]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玻璃微電極加液接頭,包括管體1,所述管體1設有 用於外套於微量移液器4出口的進液口 2和用於內套於玻璃微電極5管口的出液口 3。[0014]本實施例中,所述管體1包括粗直管段和細直管段,粗直管段和細直管段之間 連接錐形管段平滑過渡,所述粗直管段埠為所述進液口 2,所述細直管段埠為所述出 液口 3。[0015]本實施例中,所述進液口 2內徑為5.0 10.0mm,所述出液口 3外徑為0.3 1.0mm ο[0016]如圖2所示,在往玻璃微電極內注入電解質時,將玻璃微電極加液接頭的進液 口 2外套於微量移液器4出口,出液口 3內套於玻璃微電極5管口,即可加液。[0017]最後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儘管 通過參照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已經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描述,但本領域的普通技術 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其作出各種各樣的改變,而不偏離所附權利要 求書所限定的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玻璃微電極加液接頭,其特徵在於包括管體(1),所述管體(1)設有用於外 套於微量移液器出口的進液口(2)和用於內套於玻璃微電極(5)管口的出液口(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微電極加液接頭,其特徵在於所述管體(1)包括粗直 管段和細直管段,粗直管段和細直管段之間連接錐形管段平滑過渡,所述粗直管段埠 為所述進液口 0),所述細直管段埠為所述出液口(3)。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玻璃微電極加液接頭,其特徵在於所述進液口O)內 徑為5.0 10.0mm,所述出液口(3)外徑為0.3 1.0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玻璃微電極加液接頭,包括管體,所述管體設有用於外套於微量移液器出口的進液口和用於內套於玻璃微電極管口的出液口;本實用新型玻璃微電極加液接頭的一端內徑比微量移液器出口直徑大,可以外套於微量移液器出口上,加液接頭另一端為尖端,其外徑比玻璃微電極管口的內徑小,可以內套於玻璃微電極管口,在往玻璃微電極內注入電解質時,只需順次連接微量移液器、加液接頭和玻璃微電極,即可實現方便快捷的加液。
文檔編號B01L3/02GK201807374SQ20102028381
公開日2011年4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6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6日
發明者李為兵, 沈文浩, 鄢俊安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