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捕鼠器的製作方法
2023-10-05 08:10:54 1
專利名稱:全方位捕鼠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主要涉及全方位捕鼠裝置。
技術背景
目前捕捉老鼠的裝置有很多,但通常都是從捕鼠器的側面設置誘捕通道,在頂部和底部無法實現捕鼠。
發明內容發明目的針對上述現有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種全方位的捕鼠器,老鼠可以從各個方向被引誘進入捕鼠器的籠子實現捕鼠。技術方案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全方位捕鼠器,該捕鼠器呈倒置梯形臺設置,包括倒置梯形臺框架,該倒置梯形臺框架包括頂部框、底面框以及側壁框,所述頂部框、底面框以及側壁框的內部均鋪設若干根活動條,且底面框的四側均布置擋杆;所述側壁框內部的活動條,一端與頂部框、側壁框之間的稜邊鉸接,另一端則活動設置,且該活動條的活動端置於擋杆內側;所述頂部框內部的活動條,一端與頂部框鉸接,另一端則活動設置,且該活動條通過第一彈性連接件支撐於頂部框內;所述底面框內部的活動條,一端與底面框鉸接,另一端則活動設置,且該活動條通過第二彈性連接件支撐於底面框內。所述頂部框、底面框的外側均設置有控制相應框架內活動條開啟幅度的控制杆。所述第一彈性連接件、第二彈性連接件均為復位彈簧。所述活動條通過連接套與相應框架鉸接。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可以引誘老鼠從捕鼠器各個方向進入籠子,實施捕捉,從而具有更高的捕捉效率。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其中,側壁框I、頂部框2、底面框3、擋杆4 ;控制杆5。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實用新型,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範圍,在閱讀了本實用新型之後,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各種等價形式的修改均落於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範圍。如圖I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全的方位捕鼠器,該捕鼠器呈倒置梯形臺設置,包括倒置梯形臺框架,該倒置梯形臺框架包括頂部框、底面框以及側壁框,所述頂部框、底面框以及側壁框的內部均鋪設若干根活動條,且底面框的四側均布置擋杆;所述側壁框內部的活動條,一端與頂部框、側壁框之間的稜邊鉸接,另一端則活動設置,且該活動條的活動端置於擋杆內側;所述頂部框內部的活動條,一端與頂部框鉸接,另一端則活動設置,且該活動條通過第一彈性連接件支撐於頂部框內;所述底面框內部的活動條,一端與底面框鉸接,另一端則活動設置,且該活動條通過第二彈性連接件支撐於底面框內。所述頂部框、底面框的外側均設置有控制相應框架內活動條開啟幅度的控制杆。所述第一彈性連接件、第二彈性連接件均為復位彈簧。所述活動條通過連接套與相應框架鉸接。當老鼠從側面被引誘進入籠子時,側壁框I可以向內打開允許老鼠進入,由於有擋杆4限制,位於側壁 框I內的活動條無法從內向外打開;當老鼠從頂部翻越進入時,由於頂部框內的活動條一端與頂部框鉸接,另一端活動設置,因此老鼠會從將頂部框掉入籠子,然後在復位彈簧的作用下將相應活動條拉回到水平位置將籠子封閉起來,而且由於設有控制杆5使得該活動條翻轉的角度不會超過控制杆5。同理,底面框3實現抓捕的原理與頂部框2是一樣的。
權利要求1.一種全方位捕鼠器,其特徵在於該捕鼠器呈倒置梯形臺設置,包括倒置梯形臺框架,該倒置梯形臺框架包括頂部框、底面框以及側壁框,所述頂部框、底面框以及側壁框的內部均鋪設若干根活動條,且底面框的四側均布置擋杆;所述側壁框內部的活動條,一端與頂部框、側壁框之間的稜邊鉸接,另一端則活動設置,且該活動條的活動端置於擋杆內側;所述頂部框內部的活動條,一端與頂部框鉸接,另一端則活動設置,且該活動條通過第一彈性連接件支撐於頂部框內;所述底面框內部的活動條,一端與底面框鉸接,另一端則活動設置,且該活動條通過第二彈性連接件支撐於底面框內。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全方位捕鼠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頂部框、底面框的外側均設置有控制相應框架內活動條開啟幅度的控制杆。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全方位捕鼠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彈性連接件、第二彈性連接件均為復位彈簧。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全方位捕鼠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活動條通過連接套與相應框架鉸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全方位捕鼠器,呈倒置梯形臺設置,包括倒置梯形臺框架,該倒置梯形臺框架包括頂部框、底面框以及側壁框,頂部框、底面框以及側壁框的內部均鋪設若干根活動條,且底面框的四側均布置擋杆;側壁框內部的活動條,一端與頂部框、側壁框之間的稜邊鉸接,另一端則活動設置,且該活動條的活動端置於擋杆內側;頂部框內部的活動條,一端與頂部框鉸接,另一端則活動設置,且該活動條通過第一彈性連接件支撐於頂部框內;底面框內部的活動條,一端與底面框鉸接,另一端則活動設置,且該活動條通過第二彈性連接件支撐於底面框內。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可以引誘老鼠從捕鼠器各個方向進入籠子,實施捕捉,從而具有更高的捕捉效率。
文檔編號A01M23/08GK202773886SQ2012203608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4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4日
發明者楊明學 申請人:楊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