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手足癬的藥物的製作方法
2023-10-07 22:38:49 2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手足癬的藥物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屬於中藥。
背景技術:
足癬(腳氣、皸裂症)、手癬(俗稱鵝掌風)是常見皮膚病之一,是癬病中 發病率最高的一種皮膚病,發病率可達40%-60%。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與體內
溼熱禽停滯,兼感外邪有著密切的關係,因脾主運化,脾運失職,則水溼內停、 內溼溫久化熱,溼熱下注、兼感外邪而誘發,多發生於春夏季節,因此時溼熱 燻蒸,素有腳溼氣的患者,常常發生感染,足趾糜爛、瘙癢滲水。甚者足趾紅 腫同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並發寒熱、乏力,引發丹毒、關節疼痛、敗血症等 病。秋冬季節由於肌膚驟受風寒溼邪,以致血脈阻滯,氣血不能營養肌膚,曰 久化燥,皮膚枯槁,皸裂,又因風熱相乘,故多做痛瘙癢,手足癬(鵝掌風、 皸裂症)此病反覆纏綿,給患者帶來生活上的諸多不便、痛苦難耐,無法言表。
目前,治療鵝掌風皸裂症藥物雖然有效,有的暫時緩解,藥力不持久、滲 透力不強、表皮癬菌雖然殺滅,但皮下菌群仍然活躍,停藥後病情又復發。
發明內容
本發明就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治癒率高的治療手足癬的藥物。
本發明採用如下技術方案,本發明以重量計含有博落回15-30克、芫花15-30 克、龍葵15-30克、苦參i5-30克、川楝皮15-30克、蛇床子15-30克、大楓 子15-30克、地膚子15-30克、金銀花15-30克、臭梧桐30-60克、百部30-60
克、白鮮皮30-60克、土槿皮30-60克、透骨草30-60克、海桐皮30-60克、 白芨30-60克、半邊連30-60克、黃柏30-60克。
黃柏味苦、性寒。歸腎、膀胱、大腸經。
功能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清退虛熱。
主治溫熱瀉痢、足膝腫痛、瘡瘍腫毒、溼疹。 海桐皮味苦、辛、性平。歸肝經。
功能祛風溼、通經絡、殺蟲、止癢。
主治風溼疼痛、疥癬、溼疹。 龍葵味苦、性寒、有小毒。
功能清熱解毒、活血消腫、平喘止癢。
主治疔瘡腫毒、跌打損傷。 大楓子味辛、有毒、歸肝、脾、腎經。
功能祛風燥溼、攻毒殺蟲、 一般外用。 主治蕁麻疹、酒糟鼻、神經性皮炎、疥癬。
以上諸藥配伍,對白色念珠菌、紅色毛癬菌、表皮癬菌、小孢子菌、石膏 樣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等,有極強的殺滅作用。藥物進入到致病病原菌內,殺 滅病原菌,同時改善和溶解增厚角質層,改善皮膚微循環,恢復皮膚組織正常 結構和功能。重現健康皮膚,對於手足癬(鵝掌風、皸裂症),藥效迅速徹底。
藥理作用本發明的藥物對感染人的白色念珠菌、紅色毛癬菌、絮狀表皮 癬菌、石膏樣癬菌、小孢子癬菌等有極強的殺滅作用。
功能與主治清熱祛風、燥溼止癢殺蟲。用於手癬(鵝掌風)、足癬(皸裂 症)、頭癬、股癬及真菌引起的皮膚病。
發明的有益效果
1、 在短時間內殺滅病原菌;
2、 滲透力強,有效殺滅皮膚深層致病菌;
3、 迅速脫皮,祛除病菌賴以生存的環境,促進新陳代謝,恢復皮膚正常結 構和生理功能,不留疤痕;
4、 重建血管網,增強皮膚抵抗力和免疫力,不再復發。
5、 本發明的藥物有效率100%,治癒率達98%。
具體實施方式
.-
實施例1:
含有博落回17克、芫花20克、龍葵18克、苦參15克、川楝皮17克、蛇 床子19克、大楓子22克、地膚子25克、金銀花24克、臭梧桐34克、百部42 克、白鮮皮30克、土槿皮40克、透骨草55克、海桐皮52克、白芨55克、半 邊連41克、黃柏51克。
實施例2:
含有博落回22克、芫花25克、龍葵23克、苦參17克、川楝皮18克、蛇 床子24克、大楓子26克、地膚子29克、金銀花19克、臭梧桐36克、百部40 克、白鮮皮31克、土槿皮32克、透骨草33克、海桐皮55克、白芨45克、半 邊連47克、黃柏59克。
實施例3:
含有博落回19克、芫花28克、龍葵26克、苦參15克、川楝皮17克、蛇 床子21克、大楓子29克、地膚子30克、金銀花30克、臭梧桐60克、百部57 克、白鮮皮34克、土槿皮40克、透骨草50克、海桐皮45克、白芨33克、半
邊連58克、黃柏44克。
病例1:
革XX,女,65歲,家住長春市綠園區內軍需大學院內,電話6758625。 初診1998年7月2曰
病史患者手足皮膚乾燥IO餘年,冬季尤甚,曾自用多種潤膚霜、皸裂油
等,只能使症狀略緩解,曾到北京、上海等地求治未見效果。
檢查雙手掌及足跟部布滿大小不等裂紋,雙足跟更甚、刺痛難忍,時有 滲血,行走不便。
治療用藥治療,每天用藥1-2次,每次30分鐘,連續用藥15天。 複診1998年7月18日,雙手及雙腳皮膚皸裂臨床治癒。 三診2000年4月5日,隨訪三年未見復發。
病例2:張XX,男,58歲,家住長春市南關區永春小區2棟4樓。 初診1995年5月9日
病史患者雙手掌面、皮膚乾裂15年餘,患者用過很多藥物和省內多家醫
院治療,病情沒有改變。
檢查雙手掌面皸裂滲膿血,波及前臂內關穴,疼痛難忍,痛苦面容。 治療用藥治療,每天用藥l-2次,每次30分鐘,連續用藥15天。 複診1995年5月20日,用藥15天,雙手皸裂症臨床治癒。 三診1999年4月1日,隨訪4年未見復發。
病例3:陸XX,男,22歲,就讀北京公安大學,家住長春市二道區吉盛 小區亞太國貿大樓,電話4946246。
初診患者在小學2年級的時候開始患病,至今手足皮膚乾燥皸裂15年餘,
多方求治未果,已失去治療信心。
檢查右手掌面比較嚴重,雙足腳掌皸裂,紋寬2釐米,膿血流出,瘙癢 鑽心。
治療用藥治療,每天用藥1-2次,每次30分鐘,連續用藥15天。 複診2000年3月21日,用藥15天,雙足、雙手皸裂病灶臨床治癒。 三診2001年3月28日隨訪,病情未見復發。
臨床中手足皸裂是常見的皮膚病之一,多發於秋冬季節,至春夏季節可自
愈或減輕,然而反覆纏綿,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諸病原候論》雲
"皸裂者,肌肉破也,言冬時,獨冒風寒、手足破、故謂之皸裂"。《外科啟玄》 名皸裂也,百姓俗稱"鵝掌風,此病反覆發作,以進行性手掌,足掌皮膚乾燥、 皸裂、角化增厚為特點"。本病症病因病理、中醫學認為是由於肌膚驟受風寒溼 邪、以致血脈阻滯、氣血不能營養肌膚、日久化燥、皮膚枯槁、皸裂、又因風 熱相乘、故多作痛。現代醫學認為冬季皮脂腺、汗腺分泌減少、皮膚乾燥、彈 性減弱再加上經常涉水、摩擦及經常使用洗滌劑等誘因,使皮膚乾裂、疼痛。
在430例鵝掌風、皸裂症治療中, 一般多在10-15天臨床治癒,僅有2例 治療時間l個月,而且治癒後隨訪8年、5年、3年和1年的患者中,無一例復 發,效果顯著,有效率100%,治癒率98%。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手足癬的藥物,其特徵在於以重量計含有博落回15-30克、芫花15-30克、龍葵15-30克、苦參15-30克、川楝皮15-30克、蛇床子15-30克、大楓子15-30克、地膚子15-30克、金銀花15-30克、臭梧桐30-60克、百部30-60克、白鮮皮30-60克、土槿皮30-60克、透骨草30-60克、海桐皮30-60克、白芨30-60克、半邊連30-60克、黃柏30-60克。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手足癬的藥物,其特徵在於含有博落回 17克、芫花20克、龍葵18克、苦參15克、川楝皮17克、蛇床子19克、大 楓子22克、地膚子25克、金銀花24克、臭梧桐34克、百部42克、白鮮皮 30克、土槿皮40克、透骨草55克、海桐皮52克、白芨55克、半邊連41克、 黃柏51克。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手足癬的藥物,其特徵在於含有博落回 22克、芫花25克、龍葵23克、苦參17克、川楝皮18克、蛇床子24克、大 楓子26克、地膚子29克、金銀花19克、臭梧桐36克、百部40克、白鮮皮 31克、土槿皮32克、透骨草33克、海桐皮55克、白芨45克、半邊連47克、 黃柏59克。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手足癬的藥物,其特徵在於含有博落回 19克、芫花28克、龍葵26克、苦參15克、川楝皮17克、蛇床子21克、大 楓子29克、地膚子30克、金銀花30克、臭梧桐60克、百部57克、白鮮皮 34克、土槿皮40克、透骨草50克、海桐皮45克、白芨33克、半邊連58克、 黃柏44克。
全文摘要
一種治療手足癬的藥物是屬於中藥。本發明就是提供一種治癒率高的治療手足癬的藥物。本發明以重量計含有博落回15-30克、芫花15-30克、龍葵15-30克、苦參15-30克、川楝皮15-30克、蛇床子15-30克、大楓子15-30克、地膚子15-30克、金銀花15-30克、臭梧桐30-60克、百部30-60克、白鮮皮30-60克、土槿皮30-60克、透骨草30-60克、海桐皮30-60克、白芨30-60克、半邊連30-60克、黃柏30-60克。
文檔編號A61P31/00GK101112566SQ20061004732
公開日2008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06年7月28日 優先權日2006年7月28日
發明者李炳官 申請人:李炳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