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方戲曲有什麼?沿海的文化明珠
2023-10-04 06:17:16 2
泉州,東亞文化之都,有著豐富非常的歷史文化和現代社會文明。其中,泉州戲曲文化中的高甲戲和木偶戲更是獲得諸多榮譽,深受人們的喜愛。那麼,泉州的地方戲曲都有哪些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高甲戲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最初源於明末清實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它的足跡曾遍布於泉州、廈門、漳州等閩南語系地區和臺灣省,還流傳到華僑居住的南洋一帶。
高甲戲的演出劇目分為「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生旦戲較少。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大半來自京戲、木偶戲和布袋戲,小部分是吸收梨園戲的,還有一些是藝人根據歷史小說和民間傳說編而創作的。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醜,後來又先後增加了淨、貼、外、末和北(淨)、雜二色,可以演員按劇情順口溜。唱做也較自由,沒有一定的臺位,演出時間可長可短。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而以南曲為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伴奏樂器以管樂、嗩吶為主(解放後改用琵琶為主),此外還配有橫笛、二弦、三弦等。打擊樂器及其打擊方法與京劇相同,如〔衝頭〕、〔長錘〕、〔急急風〕等,但「三通」和「出將」時則與京戲不同。丑旦戲或輕鬆場面加用雙鈴、響盞等。解放後,1951年成立泉州大眾劇社(1957年改為泉州市高甲戲劇團),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桃花搭渡》、《掃秦》榮獲劇本獎和演出獎。
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臺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清末,高甲戲在泉州地區迅速崛起,歌仔戲也隨即在漳州、廈門地區廣為流傳,打城戲又以新的面貌出現,梨園戲因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日益減少,範圍日漸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也改唱歌仔戲。十九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已瀕臨消亡。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係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繡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木偶戲
泉州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1957年定名為線戲。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屬於傀儡戲。源於漢,興於唐,盛於宋。宋元以降,即流傳於泉州地區,俗稱嘉禮戲。經數百年傳承,逐漸形成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演出規制、表演線規、偶像製作工藝及豐富的演出劇目和獨特的劇種音樂——傀儡調。江總書記在泉州視察時,饒有興趣地觀看雕刻精美的泉州提線木偶。
泉州提線木偶表演難度較大,每個木偶形象都設置有16條至30餘條纖細的提線。歷代藝人憑藉精湛的傳統線規和嫻熟的表演技巧,創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角色,體現了泉州提線木偶細膩逼真、生動傳神的藝術特色。
打城戲
打城戲,流行於以福建省泉州市為中心的閩南方言區。它是由地方民間宗教儀式活動發展起來的一種宗教劇,俗稱「法事戲」、「師公戲」、「和尚戲」。打城戲的表演藝術重在武功、雜耍,這是從京劇武打程式中學來的,而音樂曲調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礎上吸收了本地梨園戲、高甲戲音樂曲牌和伴奏樂器。
打城戲早期的音樂、唱白以及科步,帶有濃厚的木偶戲表演風格。其表演動作多側重於跳躍跌打和武打雜技,有時也表演一些少林拳技。其武打的高超技藝,與傳統的南少林拳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為南少林拳術在泉州的活文物,在閩南地區傳統戲曲中獨樹一幟。後期武戲受京劇的影響,較多採用京戲的武技表演;文戲則吸收了梨園戲和高甲戲的某些科步動作來豐富自己。
該劇種的生、旦、淨上下場都要念場詩。韻白較多,唱白髮音較重,但比高甲戲輕柔,接近口語。此外,它還有其他劇種所沒有的「開大籠」,裡面裝關表演各種類型舞蹈節目的衣套,可隨演隨用,別有一番生動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