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2016讀白巖松的《幸福了嗎》有感

2023-10-04 05:21:04 1

  篇1:讀《幸福了嗎》讀後感

  內心不平靜如何的幸福,以前內心焦躁不安的時候每次聽到奶奶唱的主歌,有點憂傷的旋律和歌詞,內心就會平靜下來;奶奶不在後,爺爺爸爸都去信教了,他們整日忙忙碌碌起早貪黑,但是活得很是快樂開心,這就是他們所說的喜樂。生活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加入這個高效率的工作節拍中,尤其是經濟壓力的增強,會發現內心再也無法平靜,波瀾洶湧跌宕起伏,為各種的誘惑為一些超過自己目前能力的承諾,更為一個個為之痴狂的偉大夢想。可是這一切的帶給我的除了是一些增長的收入之外,內心的不安和對金錢的貪慾之外,別的一無所得,忙完找工作是室的房子忙著裝修忙著買房子忙著做策劃主持,當獨自一人時,拾起毛筆練一練書法,聽一聽懷舊的鄧麗君小資歌曲,卻發現內心難得的平靜和祥和,這種平靜往往在過去到教會做禮拜時,聽到教會的讚美詩合唱才能感受到的,這可能就是幸福的前提---平靜吧,這也可能是目前會什麼越來越多人在遇見人生的各種過不去的坎時,最後選擇了教會的原因吧。白巖松說這世界有三種學問1.人和動物的學問2.人和人的學問3.人與內心的學問,最後一個是最難的。這說明這個世界,說一千到一萬最後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不要拿自己的人生活別人的生活,不管你是商人政客學者工人,你只要內心平靜祥和,你就是幸福者,每個幸福的人相當於擁有20萬美金,就是中國的百萬富翁。

  人生終究要到終點,為什麼人們那麼著急呢,為什麼不慢一點呢。其實慢一點,沿路的風景會欣賞的更佳。

  篇2:讀《幸福了嗎》讀後感

  因為喜歡「新聞會客廳」、「新聞周刊」,所以關注白巖松;因為天性好動,又對體育充滿熱情,所以從不放過奧運會和世界盃的每場比賽。在倫敦奧運會進行時,伴隨著「奧運1+1」,我讀起了《幸福了嗎》。

  《幸福了嗎》一半內容與奧運有關、與體育有關。雖說體育無國界,但如果有自己國家的參與,當然會讓人牽腸掛肚,使你不由自主地融入感情。記得1981年的冬天,還在大學的我們,在中國女排首次獲得世界冠軍的那一刻,歡呼聲在每座宿舍樓裡響起,男生們摔碎了暖水瓶,敲打著臉盆,女生們也穿戴整齊,衝出了大門……在那個飄雪的午夜,我們走在自由大路上、走在史達林大街上,滿眼都是歡慶的人群,年輕人在盡情地揮灑著青春,釋放著愛國的熱情。那時,除了興奮,更多的還是為祖國驕傲和自豪,幸福已經滿滿地溢出來了。

  體育是一種運動,它既健身,又娛樂,競技體育使它增添了競爭的色彩,它讓驚喜、興奮與懊悔、失望相伴生,幸福與痛苦的體驗也就凝結在這一過程當中。而作為奧林匹克精神的公平競爭的精神、永不放棄的毅力、力爭勝利的意志,更是體育價值和魅力之所在。每一位運動員在艱苦訓練和激烈競爭的同時,也在享受著運動和比賽帶給他們的快樂。作為看客的我們,更應該持有一顆平常心、一份客觀與公正,學會尊重失敗,享受那一份純粹的樂趣與幸福。

  婆婆今年78歲,奧運期間每日守在電視機前,對中國運動員的名字如數家珍,時而嘆氣,時而惋惜,時而又孩子般地笑出聲來,她為勝者高興,也為敗者鼓掌。看累了,就上床小睡,然後再回到電視機前,真是可愛之極!已到暮年的她,也曾經為工作辛勞,為柴米油鹽奔波,為生病的女兒犯愁,為在外地工作的孫兒擔憂,但現在的她更多的是享受晚年的這一份歡娛與安寧。她從來沒說過「幸福」這個詞,但她在享受著……

  看完這本書,不禁要問,幸福了嗎?從懵懵懂懂的少年、青年,不知不覺頭上生出白髮,步入了中年、老年,曾享受單純的快樂,感受簡單的幸福的我們,到如今已經不會再簡單地回答是與否,經歷了五味雜陳的人生,更多的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生命,感受幸福。每天早上,老公與我同時出門,在分手的那個路口,他都會千篇一律地說著同樣的話:手機帶了嗎?看著路,注意車……年輕時,總覺得他絮絮叨叨,恨不得他馬上住嘴,而現在的每一天,我都在享受著這份關愛,溫暖著去上班。在他出差的日子,我便會感到悵然若失。

  「人要面臨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人與物、人與人、人與內心」。此話不知是出自於梁漱溟還是季羨林,但我知道季羨林曾說過,「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這三個關係,人就能順利發展,快樂生活,社會就能闊步前進;處理不好,就會磕磕碰碰,停滯不前」。天人合一是古人早就告誡我們的,天人合一思想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要求善待自然,善待與人類共存的生物,只是在今天,當自然界開始不斷地報復人類,人們才想起「天人合一」的重要;「予人玫瑰,手留餘香」講的是給予,是付出,如果你不認同的話,還可以說「共贏」,記住「也讓別人活下去」;最後,如果能處理好人與自己,人與內心的關係,應該說是達到了一定境界,這需要用一生去修煉。

  真的不必再探討幸福的內涵,每個人對幸福都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幸福的外延正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在逐漸擴大。不必在去看望住院的同事,在去殯儀館為朋友送行時,才感到自己的幸福,不必在面對災難和廢墟,面對生命和家庭的殘缺時,才感到自己的幸福,這種在比較中感受幸福是不夠的,時過境遷,人們往往會因為淡忘而失去那種幸福感。其實,幸福可能是一次經歷,一種心境,一種感悟,幸福無處不在。年輕是幸福,健康是幸福,團聚是幸福,老人的一個微笑是幸福,孩子的一次小小的成功是幸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幸福,付出是幸福,愛與被愛都是幸福,努力與堅守是幸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幸福,甚至乘上「天路」的火車,遠遠地看一眼奔跑的藏羚羊也是幸福,知足就是幸福。幸福需要感受,需要體會,需要用心去營造,你品味到了,好好把握,好好珍惜,你就幸福了。如果你還未感受到,那就在未來的歲月裡,讓喧囂的世界安靜下來,讓浮躁的心平靜下來,心靜才能傾聽,心靜才能思考,用一顆平常心,在平淡中細細體味,樂觀一點,豁達一些,也許幸福就在那一刻如期而至。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走在尋找幸福、創造幸福、感受幸福的道路上……

  《幸福了嗎》的另一半,是白巖松從一個媒體人的視角,通過一系列新聞事件,講述了自己的成長、央視的成長和中國的成長。尤其是當代中國,經歷了1998年南北共發的洪水、2003年全國蔓延的SARS,伴隨著1993年蒙特卡洛申奧的失敗和奧運聖火在國外艱難的傳遞,更經歷了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和舟曲泥石流之痛,再經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兩岸關係由緊張對峙到交流合作的考驗,中國人民在抗爭著、感動著、奮鬥著、成長著,人與人之間的愛在回歸,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在增強。香港、澳門的回歸、北京奧運的成功舉辦、神舟飛船的上天,讓國人體會到了國家崛起的快樂與自豪。無論是以選舉民主為代表的人大,還是以協商民主為代表的政協,都在倡導民主精神,我們的國家正走在社會主義民主的道路上,走在為人民謀幸福的道路上,走在成長的道路上……

  在倫敦奧運會上,外國媒體發出的種種帶有偏見、誤解的消息和評論,讓我們不解,也讓國人憤怒。其實大可不必,當你被人評論、被人罵的時候,說明你在被別人關注,說明你的存在對世界產生了影響,說明你在長大。這是好事,是成長中的痛,就像青春期,有來自內心的矛盾,也有來自外界的紛擾。走過這一段,再回望過去,你只會莞爾一笑。

  中國的崛起著實讓那些曾經強大的國家,曾經自視高貴的人,多少有些不適應,他們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當然,前提是我們要沿著改革開放之路、沿著創新發展之路、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走下去,從容、淡定,再多點耐心,讓他們慢慢適應吧。而我們這一代人註定要為國家和民族的復興奉獻自己的忠誠和力量,做這段歷史的見證人。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學生們常用的座右銘,在今天依然適用。讓我們說,中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篇3:讀《幸福了嗎》讀後感

  拿起這本書時,看到封面上白巖松的微笑和背後深邃、嚴肅的眼神,對他將要帶給我的「幸福」的解讀感到疑惑,當我真正一字一句地讀下去的時候,才了解這位新聞工作者心中的幸福不僅僅是自己的幸福。

  從年輕時就開始追尋幸福的他,在不斷地為幸福奮鬥、思考。他決定十年一個目標,有一個深層次的提高。從他參與組辦的《東方時空》到《新聞1+1》、《新聞會客廳》等等,他夜以繼日地在第一時間向公眾報導國家的最新政策,國外的狀況、解讀最新事件的始末,撫慰人們躁動、不安、憤怒、興奮的心靈,帶給大家平安、幸福、悠遠與思考。

  白巖松其貌不揚,他曾開玩笑說,就連崔永元都到公眾面前亮相了,我就更有信心了。他說,臺裡有規定,新聞報導不要加形容詞,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辭藻,只需要如實、全面、第一時間報導最新消息。但這是很難做到的,SARS到來時,由於一些原因,讓焦急等待命令的新聞工作者不得不讓新聞變成了舊聞。白巖松很正直,充滿正義感,他在溫總理面前直言不諱,批評國務院部委領導不力。正因為有像他這樣的一些人敢於站起來說話,7年後的甲流到來時,中國才能反應迅速,措施得當,損失最小。

  他是一個感性的人,在主持汶川地震賑災晚會時,他會在主持間歇時,躲在牆角痛哭,他儘自己所能幫助人們,搜集各種救助方法,及時告知大家。他具有新聞人的敏銳性,為第一時間播報新聞分析時事,會想盡辦法。

  「說人話、關注人、像個人。」是白巖松的座右銘。他關注、關心中國的命運,他希望中國能平視美國,而不是仰視。他把自己的人生與國家的命運、國人的幸福緊密相連,他一直在追隨幸福的腳步,在思考,他也希望慢下來,看看沿途的風景,看看自己是否感受到幸福,但是他的憂患意識,他的使命讓他奮鬥不息,戰鬥不止。

  其實,他的足跡已告訴我們,他是幸福的。他的善良和睿智,他的敏銳與正直,他的雷厲風行,在他的努力下,中國新聞報導跟蹤速度之快,促動各級政府為百姓謀福利力度之大,已讓他永遠成為幸福的人了。

  讀著這本書,內心的崇敬不能言表,邊讀我也在思考,自己幸福嗎?回答是肯定的,因為從白巖松的書中我理解了幸福的真正含義,幸福不是單純的為了錢能賺多少,房子能有多大,為了地位能有多高,一己私利實現的快感並不是幸福,因為欲望永無止境。只有從心底想著「付出」才是幸福,靠真本事努力,並享受著努力的過程才是幸福。

  在教師這個崗位上,班主任、課任、管理,我都做過,一晃已經17個年頭了,一直在任勞任怨、認認真真地做著每一項工作,在工作中思考與創新,力求把工作做到最好,犧牲了很多自己的時間,別人在玩在休息的時候,自己會來到學校或從被窩裡爬起來工作,有時也會為自己的一點點自尊心而苦惱,看不清自己的位置。近幾年,慢慢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自己的孩子一天天懂事和長大,隨著自己為人母,為人妻,在家侍奉老人,在學校為孩子們和同事們服務,才終於發現不論做什麼,只要目標是「付出」,是「給予」,做什麼都是幸福的,權利、地位、金錢只是身外之物,心無雜念,只為做好老師,對得起學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件事,靠乾乾淨淨的勞動換來幸福、安寧,那麼就不會像白巖松說的那樣,一邊蠟炬成灰淚始幹,一邊為自己謀取私利,成為教師中的兩面派,我會在自己點點滴滴的生命歷程中去感受幸福。

  白巖松在書中說,一年過去,又一個新的年來了,人來人往,腳步匆匆,別忘了慢下來問自己一句:「我,幸福了嗎?」當一個送給生命的禮物,然後趕路。我的答案和白巖松的答案相同,那就是:是的。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