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密度鉤子的表面搭扣的陽嚙合件的製作方法
2023-10-04 00:42:44 1
專利名稱:具有高密度鉤子的表面搭扣的陽嚙合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由一在一面上有眾多鉤子的陽嚙合件和一在一面上有眾多迴環或環圈的陰嚙合件組成的表面搭扣,具體地說涉及其中的陽嚙合件上的鉤子數比通常高得多的柔性表面搭扣。
表面搭扣的用途十分廣泛,從日用品到工業品到處都有它的蹤跡。表面搭扣基本上由兩部分組成,其中之一是陽嚙合件,其上有很多突起的嚙合鉤子或蘑菇狀的突出物,它們與作為表面搭扣的第二部分的陰嚙合件上的迴環或環圈相嚙合。該陽嚙合件是由一種環結構或雙面紡織或針織結構或一種合成樹脂材料的模製結構組成,究竟採用哪一種結構要看需要表面搭扣具有怎樣的柔軟度和嚙合強度而定。
由迴環或環圈結構或雙面紡織或針織結構組成的陽嚙合件一般用於枕套、護胃帶、尿布等等。這些日常用品都需要表面搭扣具有高度的柔性。日本專利公告昭35-522和昭47-36663揭示了其中比較典型的兩種表面搭扣。
圖3和圖4是陽嚙合件的局部立體圖,它們的結構與上述專利中的結構相同,圖中所示的相嚙合構件其迴環或環圈還沒有割開因此還沒有形成鉤子。圖3所示的織物結構中,用作鉤子的、320旦的合成樹脂單絲織進了織物的底布,而在圖4所示的織物結構中,織進織物的底布用作鉤子的是360旦的合成樹脂單絲。
在圖3和圖4中,由於底布是在針織機上織成的,底布1的緯線3用的是雙線,而經線是通常的股線。從圖中可以看出,底布1的結構是一種平紋結構。在圖3所示的例子中,每根單絲4在相鄰經線之間的第一經線空間之間延伸,交替地,在圖3中是下、上、下地穿過三根緯線3,然後移到下一個即第二個經線空間,如圖3所示向左跨越了兩條經線2而形成一環圈或迴環部分,此後,單絲4在第二經線空間之間延伸,再交替地,在圖3中是下、上、下地穿過另外三根緯線,然後再返回原來的、即第一經線空間,此時如圖3所示向右跨越兩條經線2而形成一個迴環或環圈。上述過程不斷重複,最後形成可以作為陽嚙合件的織物布。在圖4的例子中,單絲4在第一經線空間中延伸,交替地,在圖4中是依次先下後上地穿過7根緯線3,然後移到第二經線空間,此時跨越兩根經線2而形成一環圈部分或迴環部分,此後,該單絲4在第二經線空間延伸,交替地穿過另外7根緯線2,然後返回到原來的、即第一經線空間中而形成一個迴環或環圈。上述過程不斷重複最後形成可用作陽嚙合件的織物布。
底布1用合成樹脂加以處理,目的是要使環圈或迴環的基礎部分牢牢地固定在底布1上,然後把迴環或環圈割開以形成與陰件的環圈相嚙合的鉤子。
圖3和圖4的已有技術的織物布中,用於陽嚙合件的鉤子的單絲通常是320-500旦的單絲。單絲織入底布,上下交替地穿過3根或3根以上的緯線。其中每個環圈或迴環由若干緯線所扣住以防止鉤子從底布移動。
鉤子的尺寸越大,所用的線就必須越粗,因為它們是用於底布中支持鉤子的。同時,鉤子越硬,底布也就越硬,結果,底布的柔性就比較差。因為近年來表面搭扣越來越多地用於內衣之類的服裝上,所以要求陽嚙合件越軟越好。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既有良好的柔軟性又有足夠嚙合力的表面搭扣。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高密度鉤子用於表面搭扣的陽嚙合件。所述陽嚙合件包括一由經緯線紡織或針織成的紡織底布或針織底布;紡織或針織入紡織或針織底布的單絲,該單絲先通過紡織或針織在底布上形成迴環或環圈,然後通過割開迴環或環圈而形成鉤子。每根單絲紡織或針織入紡織或針織底布中時,隔一根地越過緯線以形成迴環或環圈,而單絲最好是用80-300旦的單絲。
紡織或針織入紡織或針織底布中的迴環或環圈是單絲,先穿過一根緯線,然後跳過下一根緯線,再穿過下下一根緯線而形成的。通常,每一個迴環或環圈跨越一根經線。根據這一結構,單絲的迴環或環圈每隔一根緯線形成。與已有技術每隔多根緯線才形成迴環的陽嚙合件相比,本發明的陽嚙合件上的鉤子的數目要多得多,即使本發明所用的經緯線和單絲的大小與已有技術中陽嚙合件是相同的。
根據本發明的這一結構,如果所用單絲超過300旦,即與已有技術相接近,則鉤子彼此就會靠得太近,從而使行將被陰嚙合件嚙合的鉤子數亦即鉤子的嚙合率將下降,這將使整個表面搭扣的嚙合能力下降到不能實用的程度。因此,在本發明中,所用的單絲是80-300旦的單絲。使用這種單絲,單只鉤子和單只環之間的嚙合力是小的,但由於鉤子和環的嚙合率比較高,結果,整個表面搭扣的嚙合力就有了足夠的嚙合力。此外,本發明的織物結構與已有技術相比,具有良好的柔度或柔性,具體地說,當本發明的這種嚙合件結構用於要接觸皮膚的物品或衣服,例如枕套,護胃帶或尿布等時,就可以保證柔軟的接觸而不會損傷織物的質地。
此外,當陽嚙合件與陰嚙合件分離時,鉤子趨於彎曲鬆開,因此它可以較易與陰嚙合件上的環脫開而不會有大的阻力,從而使環脫下或損壞環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較詳細的說明,附圖中
圖1是本發明表面搭扣的陽嚙合件織物結構的局部透視圖,圖中的迴環或環圈尚未割開形成鉤子;
圖2是圖1織物結構的局部且放大的截面圖;
圖3是已有技術陽嚙合件結構的局部透視圖;
圖4是另一已有技術陽嚙合件的織物結構的局部透視圖。
本發明的原理用於如圖1所示的表面搭扣的陽嚙合件中將是非常有用的。
圖1所示為表面搭扣陽嚙合件的織物結構的局部透視圖,圖中的迴環或環圈尚未割開成為鉤子。在圖1中,編號1表示織物底布;2表示經線;3表示緯線;4表示單絲,單絲是用於形成與陰嚙合件嚙合的鉤子的。表面搭扣一般用於把兩個表面固定起來,它是由一面上有許多突起的鉤子的陽嚙合件和一面上有許多突起的迴環或環圈的陰嚙合件組成的。陰嚙合件不屬於本發明範圍之內,不贅述,它通常是一種復絲堆迭紡織或針織布或者就是通常的堆迭式針織布。在圖3及圖4中,凡是與通常的陽嚙合件相同的部分或單元都用相同的編號表示。
在本發明的陽嚙合件的實施例中,紡織的底布1是像通常那樣由緯線3和經線2組成的平紋結構。緯線3用的是100旦的復絲,經線2用的是140旦的復絲。此外要求織入紡織的底布中形成鉤子的單絲,採用80-300旦的單絲。與已有技術中用以形成鉤子的320-500旦的單絲相比,本發明所用的單絲直徑要小得多。
在形成鉤子的單絲4是80-300旦的單絲的情況下,表面搭扣可以獲得足夠的柔軟度。但是如果陽嚙合件上的鉤子數與已有技術陽嚙合件的數目相同,則鉤子不能獲得足夠的嚙合強度,從而就會使制出來的陽嚙合件不能滿足使用的要求。如果陽嚙合件上鉤子的密度(數目)很大,而所用的單絲又超過300旦,則鉤子難以與陰嚙合件上的迴環或環圈相嚙合,亦即大大降低了與陰嚙合件上的迴環或環圈的嚙合率。相反,如果單絲的旦數減小,鉤子的密度增加,則陽嚙合件上的鉤子與陰嚙合件上的迴環或環圈的嚙合率就將大大提高,整個表面搭扣也就獲得了足夠的嚙合強度,從而能夠使陽嚙合件達到使用的要求。
進一步的研究和研製表明,按照本發明的陽嚙合件,其上的鉤子的密度最好在每平方釐米100-200個的範圍之內。與已有技術每平方釐米20-75個相比,這個數字是很可觀的。
為了獲得本發明的陽嚙合件,不可避免地要對已有技術的陽嚙合件的結構進行改造。本實施例中所用的單絲織入底布的結構如圖1所示。
在圖1中,底布是一種平紋結構的布,像通常那樣,它是用140旦的復絲作經線2的100旦的復絲作緯線3的。每一根緯線由兩根復絲組成。行將形成鉤子的單絲4每隔一個經線組W地沿著經線組W織入底布1,每一經線組由相鄰的一對經線2組成。從圖1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這種織物結構中,單絲4先從下面穿過一根緯線3,然後跳過下一根相鄰的緯線而形成一個迴環或環圈,接著再從下面穿過下一根緯線3,如此等等。此時,每個單絲迴環或環圈5都跨越一個經線組W。這樣,迴環或環圈5是每隔一條緯線3就形成的,因此最後形成的陽嚙合件上的迴環或環圈的密度必然增加。而已有技術的陽嚙合件上的迴環或環圈是每隔多根緯線才形成。即使所用經線和緯線2、3以及單絲4的粗細和已有技術的陽嚙合件相同,本發明的陽嚙合件上的迴環或環圈數目也比已有技術的多得多。
採用本發明的陽嚙合件,如果單絲超過了300旦,則鉤子就會彼此靠得太近,使陰嚙合件的迴環或環圈所能嚙合的鉤子數目降低,也就是使嚙合率降低,從而使整個表面搭扣的嚙合力下降到不能付諸實用的程度。因此在本發明中,所用的單絲是80-300旦的單絲。由於單絲的直徑比較小,一個鉤子和一個迴環或環圈的嚙合力比較小,但,鉤子的嚙合率比已有技術要高出很多,因此整個表面搭扣的嚙合力是很大的。此外,本發明的織物結構與已有技術的相比有良好的柔軟感。具體地說,當本發明的陽嚙合件用於諸如枕套、護胃帶、尿布之類的有可能與皮膚接觸的用品或衣服時,它就可以保證柔軟度而不會損傷織物的質地。
由於本發明的織物布是用通常的方法在紡織機上經過熱固的,所以迴環或環圈可以保持它們如圖2所示的形狀。其後又由於織物布經過樹脂處理,迴環或環圈5的底腳部分將得以牢牢地固定在織物底布1上,此後每一個迴環或環圈都被切割開而形成鉤子,從而獲得所要求的陽嚙合件。
在此實施例中,用作陽嚙合件的是紡織而成的織物布。但本發明決不限於所述的實施例。例如,也可以用針織布,而且,紡織或針織底片也可以用平紋結構以外的織物結構。此外,單絲紡織或針織入底布時,每根單絲的迴環或環圈並不跳過任何經線組而是沿著同一經線組形成的。
從上述可見,在本發明中,由於形成鉤子的單絲的直徑減小,鉤子的密度增加而提高了嚙合率,所以本發明的陽嚙合件獲得了足夠的嚙合力的同時又具有良好的柔軟度;當服裝或用品是與皮膚接觸的用品或服裝時,衣服的質地不會受到損傷。此外,由於本發明的陽嚙合件具有柔軟性,鉤子就可以不會無緣無故地與陰嚙合件的迴環或環圈脫開,從而使迴環或環圈的脫落和/或損傷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程度。
權利要求
1.一種鉤子密度很高的、用於表面搭扣的陽嚙合件,該陽嚙合件包括(a)一由經線及緯線組成的、紡織或針織的底布結構;(b)由單絲形成的鉤子,該鉤子是先通過將單絲紡織或針織入所述底布結構形成迴環或環圈,然後將迴環或環圈切開而形成的;(c)每根單絲紡織或針織入所述紡織或針織的底布結構時,單絲每隔一根緯線地越過緯線而形成所述迴環或環圈。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表面搭扣的具有高密度鉤子的陽嚙合件,其特徵在於,所述單絲是80-300旦的單絲。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表面搭扣的具有高密度鉤子的陽嚙合件,其特徵在於,所述單絲中鉤子的密度為每平方釐米100-200個。
全文摘要
一種其上具有高密度鉤子、用於表面搭扣的陽嚙合件,該嚙合件包括由經線及緯線紡織或針織成的紡織或針織底布結構,由單絲形成的鉤子,該鉤子是通過先將單絲紡織或針織入紡織或針織底布而形成迴環或環圈,然後將迴環或環圈切割開而形成的。每根單絲紡織入或針織入所述紡織或針織底布時,每隔一根緯線地越過緯線而形成迴環或環圈。
文檔編號A44B18/00GK1089814SQ9312159
公開日1994年7月27日 申請日期1993年12月28日 優先權日1992年12月28日
發明者大川光久 申請人:吉田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