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文化了解,茂腔發源地是哪裡
2023-10-04 08:21:44 1
茂腔,山東地方戲劇劇種之一,被譽為「膠東之花」。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關於茂腔的發源地,看看它是發源於何地,關於其名稱的不同叫法是不是也和茂腔的發展有關係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茂腔發源地:
茂腔是流行於山東省濰坊、青島、日照等地的傳統地方戲曲,最初為民間哼唱的小調,稱為「周姑調」,傳說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稱「肘子鼓」,據說是因民間藝人肘懸小鼓拍擊節奏演唱而得名。
茂腔大約代道光年間已廣泛流傳於山東半島一帶,流傳過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來的肘鼓子調,也可理解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調。
茂腔歸屬於山東地方戲曲的「肘鼓子」系列,是在傳統民間說唱形式「肘鼓子」(姑娘腔)的基礎上,吸收花鼓秧歌的劇目及表演程式,逐步形成為聲腔系統。《辭海》藝術分冊載:「茂腔約在清鹹豐、同治年間,在傳統民間小唱『周姑子』的基礎上,吸收了柳琴戲的音樂曲調和伴奏樂器而形成」,也稱為「本肘鼓」。「本肘鼓」又被稱為「哦哈吆」、「老拐調」,因其曲調而得名。
茂腔的發展歷史:
茂腔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主要活躍在山東省東部的青島、煙臺、日照、濰坊等地區的幾十個縣市,被譽為「膠東之花」,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軸棍子」、「正歌子」等名稱,發展到後期被稱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早期茂腔的唱詞完全口語化唱腔單純易學,伴奏樂器簡單,易被市民、農民所接受。
周姑子傳說:
清代初期,有一周姓還俗尼姑,聰明伶俐,能文善唱,經常以傳統民間小調演唱人間不平,並將小調與流行於高密、諸城、安丘、臨沂等地的秧歌、花鼓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聲腔廣為流傳,引起農民群眾特別是婦女的共鳴,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膾炙人口的「周姑子」調。此說曾得到研究者的承認,根據周貽白《中國戲曲論叢》記載,即認為「周姑子」是「肘鼓子」的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