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2016讀《青春之歌》有感600字

2023-09-24 03:42:20

  楊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以學生運動為主線,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靜這一在三十年代覺醒、成長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下面是整理的小說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篇:讀《青春之歌》有感

  讀完了《青春之歌》。

  此刻頭有些疼。倒不是因為讀書而引起的,而是中午午休沒有休息好。進入似睡非睡的狀態,結果起床後,就有些難受。說不出來的難受。疲乏沒有完全消除,再睡又不可能睡著,這樣一種夾生飯的狀態是最難受的。

  當然,也可能這並不是最難受的,但是身在這種狀態中,正在感受著它,那麼,其它的那些記憶中的難受,就無法和它相比了。等一陣子它過去了(它遲早會過去的),同樣成為記憶時,再心平氣和地做一下比較,也許它就不算什麼了。甚至也許它就已經被忘卻了。

  也許這也可以引申到我的讀後感上。讀後感一定是在讀的時候或者剛讀完才發的,就象饅頭是要趁冒熱氣的時候吃。時間一長,也就沒有什麼可感了,只有一些淡漠的印象了。

  最先湧上來的一個感想,就是生硬。這其實是參考老鬼的《母親楊沫》後的綜合印象。林道靜父親是大地主,親生母親卻是文盲兼貧農,這個村姑被大地主霸佔後生了林道靜,然後投河自盡(也不知是受了《雷雨》還是《白毛女》的影響,作者編出了這樣的故事)。於是在她身上就有了兩個階級尖銳衝突的戲劇性場面,對她的人生道路也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但實際上,林道靜的原型,也就是作者楊沫,父母親都是有產階段,一個是有名士紳兼大學校長,一個是大戶人家的受過教育的小姐。而作者童年卻仍然是悲慘和痛苦的,象小叫花子一樣長大。那麼作品中,林道靜成長過程中反映階段矛盾的事件,比如父親對她的輕視,後母要把她送給軍官當二奶等等,對應到真實的事件,恰好證明了,階級鬥爭在這裡根本說不通。根本說不通,卻還要硬說,胡編亂造,把自己的親媽說成後母,幻想出一個純潔無暇的被凌辱的村姑母親。這就讓知道真相的人覺得太生硬了。

  再一個感想,就是如果把文中的「黨」換成「主」,「黨員」換成「信徒」,也完全可以讀下來。難怪他們專門找了一個基督教徒家庭出身的小謝來演林道靜。信仰的力量真是如此之大呀。在那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自然災害時期,多少中國人餓著肚子,排隊看一場《青春之歌》,以精神食糧充飢,捱了過來。

  還有一個感想,就是對照《性與城市》中的紐約姑娘,北京小姐林道靜,實在是,唉,怎麼說呢。紐約姑娘都知道把性和愛以及金錢分開,而小林,在收了革命者江某給她的十幾元生活費後,她就半推半就地同意了江某要在她這裡過夜的要求,儘管心理上她並不愛江某。在院子裡躊躇了一會兒,她竟然用為革命獻身的理由說服了自己。可悲呀可悲。另一個革命女作家丁玲,曾吹噓說「那時候我們都很自由,想跟誰睡就跟誰睡」。而我讀了《青春之歌》後覺得,沒有經濟上的自由,其他的自由都是徒有其表。

  第二篇:讀《青春之歌》有感

  楊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1958年出版後,在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中激起了巨大的反響。作品真實地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一二·九」運動這一歷史時期愛國的青年學生為抗日救亡所進行的頑強不息鬥爭,描繪了當時知識界形形色色人物的精神面貌,展示了知識分子的人生方向和歷史歸宿。是一曲對中國共產黨、對革命的戰鬥的青春的熱情讚歌。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林道靜的典型形象,生動地勾勒出她怎樣從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艱苦歷程,有力地說明了當時的知識分子只有接受黨的領導,積極投入革命鬥爭,自覺地改造思想,將個人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才有光明的前途,也才能有真正的青春。林道靜的不幸身世決定了她要反抗,然而由於所受的是資產階級的教育,只能從個人主義的立場出發。由於倔強的性格和強烈的進取心,使她不屈服於封建包辦婚姻而毅然離家出走,逃到北戴河謀生。當企圖自立的幻想遭到破滅後,她又只能以投海自殺的方式進行抗爭。一個偶然的機緣,被北京大學的學生餘永澤救起,並且相愛同居。但她與餘的結合是以失去獨立人格和行動自由為代價的。後來在共產黨員盧嘉川、江華、林紅等的教育與引導下,林道靜如饑似渴地學習革命理論,接受共產主義思想的薰陶和哺育,從空虛、苦悶、窒息的生活中開始覺醒,並勇敢地走出家門,參加「三·一八」遊行等愛國運動,最後與餘永澤從政治和感情上實行徹底的決裂,從此變得樂觀、堅強和開朗,感到生活的喜悅和極大的幸福。在敵人的監獄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在革命的實踐中,表現出獻身共產主義事業的決心、堅貞不屈的意志和忘我工作的精神,成為無產階級的英勇戰士。

  歲月滄桑,小說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當年林道靜所走過的道路留給我們有沒有值得深思借鑑的啟示呢?筆者以為有,那就是: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和昌盛的社會主義事業為青年一代提供了施展才智、放飛理想的廣闊平臺與美好前景,但只有像林道靜一樣,在黨的領導下,確立崇高的理想和信仰,自覺地抵制錯誤思想的侵蝕和形色物慾的誘惑,掌握真才實學,才能使自己的青春煥發光彩,也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成為有用的人才。

  第三篇:讀《青春之歌》有感

  近期,我又讀了電子版楊沫所著的《青春之歌》,頗有感觸,隨筆記錄下來。

  林道靜最動人之處,莫過於那種青年特有的熱情力量,那種為實現真理而不顧一切的勇氣。就是這種力量和勇氣,鍛鑄了一個使人景仰的「女戰士」形象,而不只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女孩子。也就是在這一點上,相比之下,——用個苛刻些的詞——新月顯得「狹隘」了。我不否認新月有強烈的事業心,但她只是憑著對心愛職業的嚮往而奮鬥,沒有什麼崇高的理想。她的生活始終被各種瑣碎的情感籠罩著,從來沒有開闊自己的生命,最終還以熱愛生活的人所不能接受的病態美離開人世……而道靜不在腐化中沉淪,將一腔熱血潑灑在革命的戰線上……儘管在故事的結尾,她在遊行中身負重傷,生死未卜,但無論結果如何,她都是光輝的,美麗的,因為她是為真理奮鬥的先驅而不是生活的犧牲品。

  現代學生的作文沒有「氣魄」。原因何在呢?我們的心是對小小的生活圈敞開的。現在翻閱自己高中時的日記,我覺得那時自己是個很纖細的女孩子,心纖細使得心思有些瑣碎,這種瑣碎也恰恰反映了我的狹隘所在,而正是狹隘,阻礙著我們手中的筆揮寫波瀾壯闊的詩篇。

  一部《青春之歌》,引出聯翩浮想。我相信,在今後的成長中,多讀好書,多親近大自然,甚至也到我曾厭惡的都市繁華中看一看……見識多了,胸襟開闊了,總有一天我們能跳出生活的小圈子,讓不再狹隘的自己站在另一個高度對生活微笑。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