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張經為什麼會含冤而亡?張經的詩詞
2023-10-11 00:04:49
張經,明朝中期抗倭名將,民族英雄,字廷彝,號半洲,生於公元1492年,去世於公元1555年。
正德十二年,張經進士及第,此後開始進入仕途。初授浙江嘉興知縣,嘉靖十六年進兵部右司郎,總督兩廣軍務期間,鎮壓廣西瑤族叛亂。
嘉靖三十二年,為南京戶部尚書,後改任兵部尚書。當時明朝東南一帶倭寇猖獗,給當地的百姓和往來商戶帶來極大的威脅。為了清剿倭寇,朝廷受命張經總督南、江北、浙江、山東、福建、湖廣諸軍,專辦討倭,便宜行事。
嘉靖三十四年,張經取得王江涇大捷,殺敵一千九百八十多人,對倭作戰取得極大的勝利。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取得抗倭首功的張經,等來的不是朝廷的獎賞,反而是責罰。嘉靖三十四年,嘉靖帝下詔逮捕張經,十月與李天寵、楊繼盛一起被西市問斬。
張經一案絕對是實實在在的冤案,當張經被逮捕,並且被判問斬之後,天下人都為他鳴不平。其實早在張經被問斬之前,朝中有 許多大臣對逮捕張經就表示反對。但是嘉靖帝卻不顧左右相勸,一味將張經問罪,這又是為什麼呢?
在這起大冤案中,有三位十分重要的人物,第一位是張經,第二位是趙文華,第三位則是嚴嵩。
從張經本人來看,他在前往追討賊寇之時,給奸人留下了攻訐的把柄。
張經奉命剿寇,到任之時見各軍隊軍紀鬆弛。許多將領驕傲跋扈,在多次對倭作戰中都因此而失敗。多次的失敗,直接影響到的就是整個軍隊的士氣。所以張經到任,第一個就是整頓這個軍隊士氣,嚴肅軍規軍紀,訓練士兵。另一方面,從周遭調強兵,增強對倭作戰勝利的希望。
張經此番做法是十分正確的,畢竟以當時的士兵將領貿然發動抗倭戰爭,只會像往常無數次的作戰一樣失敗。訓練士兵和調兵都需要時間,而這就給朝中某些奸人抓到了把柄。他們向嘉靖帝上書,說張經養寇不動。嘉靖帝聽聞之後,不論緣由,當即讓張經立刻開動,並且派兵部侍郎趙文華前往督師。
趙文華是權臣嚴嵩的乾兒子,不通軍事,飛橫跋扈。當他來到軍中之後,當即要求張經大軍開拔。當時張經正在等候周圍調遣的大軍,自然不肯動身。趙文華抓住這個弱點,威脅張經給他白銀萬兩,否則定會上書彈劾他。張經仗著自己比趙文華更有威望,拒絕了趙文華的索賄。張經的這一做法得罪了趙文華,而趙文華是個十足的小人,後來發生什麼事情,大家大概可以猜到。
趙文華當即上書嘉靖皇帝,言明趙文華養寇自重,多次督促都不開拔動身,有通敵之嫌。嘉靖帝停穩後,當即下令逮捕張經。儘管隨後張經大捷的捷報傳到京師,嘉靖帝也無動於衷。後來還是左右官員勸說,嘉靖帝才有些動搖,為了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他將嚴嵩召來詢問。
嚴嵩是整個事件的第三個關鍵人物,當嘉靖皇帝詢問於他的時候,他自然是站在自己乾兒子趙文華這一邊的。他不僅沒有道出事實,同時還倒打一耙。他說張經養寇不戰,完全是李文華、胡宗憲在一起謀划進剿,才取得了對倭作戰的勝利。而張經不僅沒有功勞,而且有冒功的大罪。
嘉靖帝於是不顧張經的辯解,一味聽信嚴嵩的讒言,將張經等有功之臣斬殺,寒了天下忠臣之心。
白塔題詩
燕王本意築金臺, 只謂能收濟世才。
何事荊軻終遠去, 空憐樂毅不歸來。
平沙古嶂河山在, 落日鳴琴草木哀。
三輔雲晴瞻北極, 九重宮闕自天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