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2023-10-23 22:23:37 1

  《捕捉兒童敏感期》領讀者了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解兒童內心的秘密。下面是整理提供的《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供大家參考。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一:

  《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是資深幼兒教育專家孫瑞雪所編著,該書收錄了200年多個孩子敏感期的真實案例,通俗易懂,孫瑞雪針對每個不同個案均作了點評,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引領讀者了解兒童成長的規律,從而使孩子順利通過敏感期,讓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健康成長。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看起來這本書很適合幼兒園的老師看,可是該書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楚、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徵和本質。0—6歲的兒童,如果敏感期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到了6—12歲還會有彌補的機會,但是,這有個前提,那就是6—12歲期間,兒童必須有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現實是,在學習壓力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幫助和關懷非常的少。

  而且我們會發現,自己對兒童的密碼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維,成人的價值觀來判斷孩子的行為,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嚴重破壞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探索行為。有的孩子問什麼會蠻不講理,因為在執拗敏感期的那段時間裡,家長沒有耐心的疏導,認為是孩子任性,對孩子沒有很好的理解、變通……有問題的兒童,如多動的、痴呆的、焦慮的、自閉的等兒童,正是他們的探索活動被嚴重阻礙而造成的

  讀完書我們就可以發現,小學階段有些孩子出現的問題都是因為他的敏感期因為被打擾所以滯後了。關係到小學階段的有這幾個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2~4歲)

  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沒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當孩子從環境裡逐步建立起內在秩序時,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構。

  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

  忙碌的大人常會忽略周圍環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個中的奧秘。因此,如果孩子對泥土裡的小昆蟲或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正是培養孩子具有巨細無遺、綜理密微的習性的好時機。兒童對某事物感興趣的時候,如果長時間不被打擾,就能形成高度專注的品質,老師和家長不會觀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就會輕易打斷孩子的認知過程,這樣孩子很難形成專注的品質。

  社會規範敏感期(2.5~6歲)

  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群體活動有興趣。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

  書寫敏感期(3.5~4.5歲)、閱讀敏感期(4.5~5.5歲)

  孩子的書寫能力與閱讀能力雖然較遲,但如果孩子在語言、感官、肢體動作等敏感期內,得到了充分的學習,其書寫、閱讀能力就會自然產生。此時,父母可多選擇讀物,布置一個充滿書香的居家環境,即能使孩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文化敏感期(6~9歲)

  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起於3歲;而到了6~9歲則出現想探究事物奧秘的強烈需求。因此,這時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塊肥沃的土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成人可在此時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延展至關懷世界的大胸懷。

  只有錯誤的成人,沒有錯誤的兒童。因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一旦他們意識到,自己就會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師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錯誤,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然過程,有時孩子會故意犯個錯誤,用明知故犯的方式來試探老師和承認的態度,來驗證和體驗愛和寬容的感覺。兒童犯了錯誤是很難為情的,尤其是承認錯誤的時候,如果能讓孩子體面地承認錯誤並改正,那是最好的。

  家校共教,學校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是孩子建康成長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學校單方面的教育是不夠的,家長的緊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家庭是學校重要的合作夥伴,家長應該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孩子的教育工作,與老師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家校攜手共同教育,為孩子順利通過敏感期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的確是一本很好的書籍,我們從中得到了很大的啟發,並充分認識孩子的敏感期。我們作為幼兒教師看了之後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且還可以在做家長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對於家長提出的疑問也能做出正確的分析,讓孩子在充愛、充滿快樂自由的環境中成長。不過自己的經驗和學識還有點欠缺,還需進一步的閱讀分析。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二:

  這兩天又閱讀了一本書《捕捉兒童敏感期》,發現又學到不少東西,理論聯繫實際,很多知識和米的實際情況是相符的。了解一些小米的敏感期,幫助她順利按時度過每個敏感期,對她的智力水平發展是很有好處滴。以下媽媽摘抄了一些典型的幾點,給大家分享一下下: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1、兒童都有喜歡旋轉的時期,科學家的研究也同樣證明,旋轉對大腦發育很重要,它提高平衡感和協調性,對寫作、閱讀也有幫助。

  米現在正處於這個敏感期,也就是她剛會走路不久,沒人教過她旋轉啊,有天大家就發現她特別喜歡轉圈圈,奶奶有天說沒太注意,她自己轉得不停,暈了,結果不小心磕著茶几邊了,把奶奶給嚇得,警告我們以後要小心,不要讓她轉圈圈了。米媽那時並不知道旋轉的重要性,只是覺得小朋友磕磕碰碰沒關係,這次碰了,下次她就會小心了。現在知道了,原來她正處於這個敏感期,不讓她轉她越是會想轉,制止她,等她頭暈了,自然就會自己坐到地上歇著,更何況旋轉的好處大大滴,大人只能費點勁保護她咯。(媽媽還發現她偶爾會後退走,這個能力也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不用教她就會的,不過目前出現的還不是很多。)

  2、細小事物——對極小而精緻的事物感興趣,八九個月的孩子就非常喜歡抓捏軟的物體,手的活動不只是簡單的動作,而是有智性的目標。成人常常因為無知剝奪了幼兒用手的自由,也剝奪了他認識世界的機會。童年鍛鍊用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成年人不會用手或者很笨拙,不會拿筷子,不會點鈔。。。和他們童年這方面的發展受到障礙有關。

  米從很小就喜歡抓細小的東西,往往是大人根本注意不到的一根頭髮絲,一個小線頭,或者一個小碎屑,她能盯著它研究半天,最後自己抓起來,越小的東西她越抓,擺在面前的玩具她反而不一定動;自從上桌和我們一起進餐後,就更喜歡抓餐桌上的東西了,特別是米飯,最早還不會用勺子的時候,她就喜歡我們把米飯或者菜放在桌子上,然後她自己抓著往嘴裡塞。現在雖然已經會懂得用勺子了,但是這個敏感期好像還沒過去,還是喜歡用手抓所有的東西。外婆家燉的飯,一不留神,她的小手就在裡頭扒拉來扒拉去了。大人這個時候應該支持寶寶的「造反」,因為她是在感受認識這個世界,感受那種粘糊糊的感覺。等有一天,她的敏感期過了,她就不造反了。由此引出下一個問題。

  3、兒童的執拗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在建構秩序感這個特殊品質時,兒童的過分需求往往被認為是「任性」和「胡鬧」。很多家長難以理解兒童的執拗。當成人不能保證兒童的順利度過這個階段時,兒童必定受挫。解決兒童的執拗問題,一是要理解,而是要變通,三是要成功。執拗的敏感期過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來。

  米好像長期處於執拗敏感期啊~~洗澡一定要抓著媽媽化妝品的蓋蓋,或者是自己沐浴露的蓋蓋;在很小的時候,大概就七八個月吧,她有陣子非常喜歡扯衛生間的毛巾,要把所有掛著的毛巾全扯下來,媽媽和奶奶非常崩潰,跟著後面撿,爺爺和爸爸則全力支持她,抱著讓她一條條的扯,也不知道哪天,她的這項執拗突然就消失了,之後再也沒扯過了;喝完奶,她一定要蓋上蓋子,無論是奶瓶還是現在的喝水杯;喝水杯一定要立在桌子上,不能躺著放,否則她就會把瓶子扶起來放好;有次在外婆家,媽媽把吐葡萄皮的菸灰缸挪到離米進一點的地方,想好方便她扔皮,她扔完後,居然站起來把菸灰缸推回原來放的位置,然後繼續坐下吃葡萄,真令我吃驚這應該就是她的秩序感吧。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三:

  其實家中早就有孫瑞雪著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也忘了當初是為什麼買的了,放在書架上一直沒有看。那天在SINA網站上看到一個家長的讀後感,其中談到本書,猛然想起來了家中也「藏」有該書,就拿起來讀了讀。沒有想到,一讀起來,就放不下了。利用周末,一口氣讀完了。感觸頗多,記錄下來。

  兒童也各種各樣的敏感期。各種敏感期結合在一起,陪她度過了6年。這6年內,各個階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種敏感期的動作沒有被外界(家長和老師)所打擾,她就會發展得很全面。否則,孩子自身有一種修補的功能,將佔用其他時間、場合彌補。如果6年內都沒有彌補,則孩子的發展不全面(可能長大後會出現其他問題——屬於潛在的)。聯想到最近在美國發生的32人命絕槍下的慘案,那個韓國學生的身心在兒童發展階段一定是遺漏了某些階段。

  看了書,我明白了孩子以前的一些作法。以前對於她的某些作法,我還很不理解,認為她很「執拗」。比如:她堅持吃飯的時候,個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以前連爺爺奶奶坐她的座位都不行,現在好些了);上樓的時候一定是她走在最前頭,誰也不能超過她——這是「秩序」期的表現。有一次,爸爸咬了她的冰棍,她就哭了一路——這是「追求完美期」的表現。我曾經看見過家長要求特別小的孩子就與其他孩子「分享」玩具,結果造成孩子大哭,遭了一頓爆揍的現象,看了書才知道,這種作法其實是不正確的!孩子只有大於6、7歲,才能享受到「分享」的樂趣。之前都是獨立的個體的概念,還處於「佔有敏感期」。就連孩子小時候愛吃手,把手放在嘴裡,其實是到了「口的敏感期」。孩子正通過「口」來接觸、感受這個世界呢!

  作為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階段,最好的作法就是不要打擾她。孩子們遇到問題,自己有解決的辦法,好多概念,包括「秩序、規則、事先徵求同意」等都是通過與夥伴的遊戲、接觸中認識的;孩子與孩子間出現的問題,也正是孩子在試圖解決問題的過程。家長所能做的,不是以家長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而是創造各種情境,並且不打擾她!——否則,孩子還需要花費其他的時間來再次彌補!甚至錯過了某個敏感期!

  4-5歲的敏感期有:婚姻、出生、情感、人際關係、審美、數學概念、身份確認、性別、繪畫、識字。

  5-6歲的敏感期有:婚姻、書寫、數學邏輯、社會性興趣、動植物、實物、收集。(她就愛收集一些廢品,反正是我們看不上眼的東西,還說要作手工用)

  6歲以上的敏感期有:易些螺旋形狀敏感期,一直伴隨著孩子成長到12歲。如,繪畫、音樂、語言、審美、對空間的認識、人際關係、秩序、獨立、理財。

  回想當初,我對雯雯一直不會跳繩還很擔心,擔心她不能順利通過小學的入學考試。結果,不出三個月,雯雯就會了,而且跳得很好了!我想起了雯雯老師的一句話:「不用著急。到時候,她自然就會了!」比如算術,她也突然開竅了!

  最近,她們班裡好像出現了「談婚論嫁」的情況,很多女孩都喜歡「北北」,希望「北北」作她們的「白馬王子」。雯雯和我說起這些的時候,我還很擔心。雖然也認識到這是小孩的玩鬧,但也有點真怕她們當真了。看了書,才明白現在是她們這個年齡的「婚姻敏感期」,他們在試圖弄明白:自己愛的人,愛自己的人,結婚的關係呢。

  我慶幸自己沒有打擾孩子的敏感期。但與書中那些細心的,能夠記錄下來孩子成長曆程、點點滴滴小事的家長比起來,我是個「粗心」的家長!

  雯雯的語言、音樂、繪畫期應該都是很好的度過了,沒有收到幹擾,甚至還給她創造了條件呢!

  我以後也要多觀察孩子的言行,不「幹擾」她的成長。

  她的言行一定有她的道理,我要從她的角度出發多理解她。

  奉行:「只有錯誤的成人,沒有錯誤的兒童!」「快樂的孩子不生病」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