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美猴王讀後感兩篇
2023-10-15 05:51:19 1
篇一:
《西遊記》是家喻戶曉的古代名著,它以大膽的想像、奇特的視角,講述了唐三藏師徒四人歷盡艱辛去西天取經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其中「真假美猴王」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真假美猴王」,故事是這樣說的:
唐僧師徒四人繼續去西天取經.一天,他們在荒山裡遇到了一群強盜,孫悟空不顧唐僧的阻攔,幾下就把強盜全打死了.唐僧非常生氣,把孫悟空趕回了花果山。可是,沒過多久,「孫悟空」又從雲裡跳下來,搶走行李,還把唐僧推下了馬。沙僧找到孫悟空,一問才發現,行李並不是孫悟空搶的。悟空猜想一定是妖怪變成了他的模樣,於是跟著沙僧回花果山查看.果然有個假悟空在那裡佔山為王了,但他也說自己是真悟空。
為了分辨出誰是真悟空,誰是假悟空,他們兩個又鬧到東海龍王、南海觀音那裡,可是龍王和觀音也沒有辦法辨出真偽,最後,只得請出佛法無邊的如來佛祖.佛祖只用手一指,假悟空就現出了原形,原來是只六耳獼猴.六耳獼猴慌慌忙忙地想逃跑,結果被悟空一棒打死了。
最後唐僧原諒了悟空,師徒四人又一起上路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不要撒謊騙人,否則只會害了自己,在學習上也是一樣,不要像那隻「六耳獼猴」,要扎紮實實的掌握知識。而作為人,在情感上有親有疏在所難免。不能否認,在很多時候,對於一個人的愛憎經常左右著我們的判斷力。我們雖然難以做到如來的毫不偏差,無愛無憎,也不能像那個富人那樣讓感情親疏左右自己的認知。所以學學諸葛先生,關鍵並不在於情感的親疏在主觀上是否影響了你,而在於如何把這種影響降到最低,儘量客觀地去看待事物和判斷問題。
篇二:
近日重複《西遊記》,感悟頗多,在此,對一些問題說些自己的看法。前些時間,有人說真正的孫悟空被六耳獼猴秘密取代了。直接原因就是在真假猴王之後,孫悟空表現的「很乖」。其實仔細讀過前後文就會發現原因。真假猴王開始就說,師徒四人當時各懷異心,但經過假猴王一事後,師徒四人成了一心。不僅孫悟空「乖」了,就連懶貨八戒也主動探路、挑擔了。而且後文中,唐僧也並非沒再念過緊箍咒,只不過孫悟空學會了心平氣和,三言兩語讓唐僧對他言聽計從而已。人都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西天取經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讓人逐步走向成熟,從這一點看,孫悟空就是在這次真假只鬥中成熟起來的。那個假悟空其實也就代表了「心魔」罷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要多方面的去思考問題,要從別人的角度看待事情。而且如果你弄虛作假,就算裝得更誘人,更逼真,最終也會有被別人識破的時候。這讓我想到了我們的學習;你上課不認真聽講,不懂裝懂,到考試的時候一塌糊塗,什麼也不會做。這還讓我想到了在生活裡,比方說,像詐騙、想騙錢的人都是壞蛋,我們不要輕易相信,一定要提高警惕,而且,更不要那種人學習,不要讓那些假的東西來影響我們。
本人通讀《西遊》只有兩遍,略有心得,望諸位不吝賜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