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中庸》讀後感800字精選

2023-10-15 00:39:10 1

  《中庸》一文在極力推崇」中庸「思想之時,也看到了中庸之難行。下面是整理提供的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中庸》讀後感1:

  從初中開始就已經接觸一些中庸的觀點,高中的語文填空題也經常出現四書五經,工作後,也經常聽到或看到很多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奉行中庸之道。家裡小孩上小學四年級時,老師叫家長買四書五經給孩子讀。最近幾年,到處講國學?國學是什麼?於是,在最近三年,購買了四書,《大學》、《論語》先後購買了3個版本,《中庸》記憶中購買了至少5次,先後閱讀了不下10次,都沒有什麼感覺,也沒有觸動我的心靈。前天,在機場又購買了一本海潮出版社出版的《中庸》,在一個非常安靜的地方,認真的進行了閱讀,邊讀邊對照自己的生活,認真的進行了思考。

  什麼叫中庸?要給其下個定義太難,但很多人還是願意接受朱熹的定義:「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中庸》作為平民的哲學,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謂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行為準則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從而達到和諧的境界,這種境界來自於內心的「誠」,懷著「誠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進行主觀心性的修養。在修養方法上,強調「擇善而固執之心」的勤奮精神,以達到「至誠」的境界。

  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個人的稟賦。任何一個人的稟賦是自然形成的,那麼明白此道理便知道當做什麼,不當做什麼,這就是道。在修行道時,強調「教化」。在教化過程中,強調「慎獨」,謹慎的修養自己,並強調「中和」。什麼叫「中」,就是不偏不倚。人都有喜怒哀樂,但發出來要有節制。在天命之節,作者開宗明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於我們天生善性,通過修養達成我們高尚的道德,以我們的德行影響、感化、勸化周圍的人們,抵達教化的至高境界。作者在文中認為,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義:純淨、透明、和諧。當我們了解了生命的本性後,家庭的薰陶與教養以及社會的影響,確定了我們的言行,形成了人格。在生活的實踐中,隨著人的成長,人要懂人情世故、學會待人處世、與人為善,並且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找到適合自己的處世方法。當我們行走在命運之路上時,面對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樂,當痛苦時,要學會節制自己的哀傷,做到「哀而不傷,樂而不淫」快樂時,也不能過度。為人處世時,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與自私。做事要遵從規律,用道來規範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經》中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麼呢?「道也者,不可須臾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在此句中,非常強調慎獨,嚴格要求自己。專注於內心的修養,凝神靜修,心存對天地神明的敬畏。正所謂:「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者,自知也」。在強調慎獨時,作者也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說話要慎重,三思而後說,說話辦事時,一定要看場合,區分對象,要說不同的話語。

  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與社會發展進化的哲學。上天之大德,在於寬厚,在於包容。中庸便是博大與包容。中,「把東西放在中」「中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境界;不苛求、在厭棄、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認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學問。

  這是我讀完前三章,《天命》、《時中》、《鮮能》中的一小點感悟。但是越讀越感覺自己無知,有很多東西還沒有參透。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中庸》讀後感2

  和諧是古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為強盛、民主、文化、協調的社會主義國度。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精良傳統,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精華,向眾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立場。對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感性看待問題,以中庸的態度處置問題。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進程,通過書本獲得悉識,通過常識傳遞思維,,進而到達書中請求的道德水平。通過瀏覽,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自己不樂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幸運」,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當今這個競爭劇烈的社會,壓力充斥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端抱怨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們要溫和的對待這個問題,不要將其極其化,在意識問題的基本上,一直空虛自己,是自己變的強盛,同時要堅持一顆謙遜謹嚴的心,不要戒驕戒躁,任何事件,當時有準備就會勝利,沒有預備就會失敗,不要盲目自負,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唯有博大和寬容,才幹兼容並包,使為學存在世界目光跟開放胸懷,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咱們要逐漸的進行學習的五個檔次,終極使本人適應社會,實現自己的幻想。

  激動是魔鬼,在面對難題的時候,一定保持一種平和的態度,不要心急,緩緩的處理,只有這樣能力戰勝艱苦,最終達到成功的此岸。所有任性而為,不要強求,只要屬於自己的貨色,就永遠跑不了!

  在《中庸》中,我領會到了知識的主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運氣。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轉變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層次。博學之,審訊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質變才能達到量變,在我們積聚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處理事情。

  近多少年來,爆炸性新聞比擬多,比方說「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消息從側面反應出中國的國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確定有良多人在埋怨為什麼自己不那麼富有,認為生涯不公正。實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平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盡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們能夠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如這樣子的話,即便我們再貧困,再笨拙,也一定會靠自己的才能將生活水平進步,必定會變的堅強起來!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