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讀後感800字精選
2023-10-15 00:39:10 1
《中庸》一文在極力推崇」中庸「思想之時,也看到了中庸之難行。下面是整理提供的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中庸》讀後感1:
從初中開始就已經接觸一些中庸的觀點,高中的語文填空題也經常出現四書五經,工作後,也經常聽到或看到很多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奉行中庸之道。家裡小孩上小學四年級時,老師叫家長買四書五經給孩子讀。最近幾年,到處講國學?國學是什麼?於是,在最近三年,購買了四書,《大學》、《論語》先後購買了3個版本,《中庸》記憶中購買了至少5次,先後閱讀了不下10次,都沒有什麼感覺,也沒有觸動我的心靈。前天,在機場又購買了一本海潮出版社出版的《中庸》,在一個非常安靜的地方,認真的進行了閱讀,邊讀邊對照自己的生活,認真的進行了思考。
什麼叫中庸?要給其下個定義太難,但很多人還是願意接受朱熹的定義:「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中庸》作為平民的哲學,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謂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行為準則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從而達到和諧的境界,這種境界來自於內心的「誠」,懷著「誠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進行主觀心性的修養。在修養方法上,強調「擇善而固執之心」的勤奮精神,以達到「至誠」的境界。
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個人的稟賦。任何一個人的稟賦是自然形成的,那麼明白此道理便知道當做什麼,不當做什麼,這就是道。在修行道時,強調「教化」。在教化過程中,強調「慎獨」,謹慎的修養自己,並強調「中和」。什麼叫「中」,就是不偏不倚。人都有喜怒哀樂,但發出來要有節制。在天命之節,作者開宗明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於我們天生善性,通過修養達成我們高尚的道德,以我們的德行影響、感化、勸化周圍的人們,抵達教化的至高境界。作者在文中認為,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義:純淨、透明、和諧。當我們了解了生命的本性後,家庭的薰陶與教養以及社會的影響,確定了我們的言行,形成了人格。在生活的實踐中,隨著人的成長,人要懂人情世故、學會待人處世、與人為善,並且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找到適合自己的處世方法。當我們行走在命運之路上時,面對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樂,當痛苦時,要學會節制自己的哀傷,做到「哀而不傷,樂而不淫」快樂時,也不能過度。為人處世時,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與自私。做事要遵從規律,用道來規範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經》中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麼呢?「道也者,不可須臾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在此句中,非常強調慎獨,嚴格要求自己。專注於內心的修養,凝神靜修,心存對天地神明的敬畏。正所謂:「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者,自知也」。在強調慎獨時,作者也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說話要慎重,三思而後說,說話辦事時,一定要看場合,區分對象,要說不同的話語。
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與社會發展進化的哲學。上天之大德,在於寬厚,在於包容。中庸便是博大與包容。中,「把東西放在中」「中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境界;不苛求、在厭棄、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認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學問。
這是我讀完前三章,《天命》、《時中》、《鮮能》中的一小點感悟。但是越讀越感覺自己無知,有很多東西還沒有參透。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中庸》讀後感2:
和諧是古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為強盛、民主、文化、協調的社會主義國度。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精良傳統,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精華,向眾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立場。對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感性看待問題,以中庸的態度處置問題。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進程,通過書本獲得悉識,通過常識傳遞思維,,進而到達書中請求的道德水平。通過瀏覽,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自己不樂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幸運」,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當今這個競爭劇烈的社會,壓力充斥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端抱怨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們要溫和的對待這個問題,不要將其極其化,在意識問題的基本上,一直空虛自己,是自己變的強盛,同時要堅持一顆謙遜謹嚴的心,不要戒驕戒躁,任何事件,當時有準備就會勝利,沒有預備就會失敗,不要盲目自負,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唯有博大和寬容,才幹兼容並包,使為學存在世界目光跟開放胸懷,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咱們要逐漸的進行學習的五個檔次,終極使本人適應社會,實現自己的幻想。
激動是魔鬼,在面對難題的時候,一定保持一種平和的態度,不要心急,緩緩的處理,只有這樣能力戰勝艱苦,最終達到成功的此岸。所有任性而為,不要強求,只要屬於自己的貨色,就永遠跑不了!
在《中庸》中,我領會到了知識的主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運氣。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轉變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層次。博學之,審訊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質變才能達到量變,在我們積聚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處理事情。
近多少年來,爆炸性新聞比擬多,比方說「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消息從側面反應出中國的國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確定有良多人在埋怨為什麼自己不那麼富有,認為生涯不公正。實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平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盡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們能夠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如這樣子的話,即便我們再貧困,再笨拙,也一定會靠自己的才能將生活水平進步,必定會變的堅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