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式薯條盒的製作方法
2023-10-11 09:08:29
一種新式薯條盒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新式薯條盒,包括用於容納薯條的上開口式盒體和固定與所述盒體上端的遮擋蓋,其特徵在於:所述盒體的前部設有用於盛裝醬料的醬料盒,所述醬料盒底部與所述盒體固定,所述醬料盒上部打開後形成與所述盒體的前部呈45~60°傾角的三角形式醬料容納部。本發明可以採用兩種形式存放醬料,分別為手持時放在醬料盒中,或者放在託盤中時,將盒體撕開,折成相應的醬料盒用以盛裝醬料。本發明具有結構簡單,設計新穎,方便實用等優點。
【專利說明】一種新式薯條盒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包裝盒,具體地說是一種新式薯條盒。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快餐中的薯條是現代生活中人們比較愛吃的食物,然而薯條的包裝盒常常會出現易散落,手持性不好等缺點。在吃薯條時,人們常常會因為無處擠放醬料而發愁,有的人將醬料擠在餐巾紙上,有的人將醬料擠在餐盤上,這樣做既不衛生又不方便,而且還會把番茄醬蹭在手上。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可盛放醬料的包裝盒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3]根據上述提出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新式薯條盒。
[0004]本發明採用的技術手段如下:
[0005]一種新式薯條盒,包括用於容納薯條的上開口式盒體和固定與所述盒體上端的遮擋蓋,其特徵在於:所述盒體的前部設有用於盛裝醬料的醬料盒,所述醬料盒底部與所述盒體固定,所述醬料盒上部打開後形成與所述盒體的前部呈45?60°傾角的三角形式醬料容納部。
[0006]作為優選,所述盒體的前部設有用於撕開所述盒體的壓痕I和壓痕II,所述盒體的前部還設有用於摺疊所述盒體的摺痕1、摺痕II和摺痕III。
[0007]較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的兩種方式存放醬料。第一種為手持薯條盒時,將盒體前部的醬料盒打開,用來存放醬料,採用防水環保衛生的材質製作醬料盒,可以有效防止醬料打溼紙包的情況發生。第二種為放在託盤中食用時,可以沿盒體前部的壓痕I和壓痕II將盒體撕開,再沿著摺痕1、摺痕II和摺痕III將盒體折成方形小盒,用來盛裝醬料。另外,本發明提供的遮擋蓋,可以在行走過程中,確保內部的薯條不灑落。
[0008]本發明可以實現一個盒體,兩種不同盛裝醬料的方法,集方便衛生於一體,具有結構簡單,設計新穎,方便實用等優點,基於上述理由本發明可在快餐包裝等領域廣泛推廣。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10]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中:1、盒體11、醬料盒12、壓痕I 13、壓痕II 14、摺痕I 15、摺痕II 16、摺痕III 2、遮擋蓋
【具體實施方式】
[0012]如圖1所示,一種新式薯條盒,包括用於容納薯條的上開口式盒體I和固定與所述盒體I上端的遮擋蓋2,所述盒體I的前部設有用於盛裝醬料的醬料盒11,所述醬料盒11底部與所述盒體I固定,所述醬料盒11上部打開後形成與所述盒體I的前部呈45?60°傾角的三角形式醬料容納部。
[0013]所述盒體I的前部設有用於撕開所述盒體I的壓痕I 12和壓痕II 13,所述盒體I的前部還設有用於摺疊所述盒體I的摺痕I 14、摺痕II 15和摺痕III 16。
[0014]本發明提供的兩種方式存放醬料。第一種為手持薯條盒時,將盒體I前部的醬料盒11打開,用來存放醬料,採用防水環保衛生的材質製作醬料盒11,可以有效防止醬料打溼紙包的情況發生。第二種為放在託盤中食用時,可以沿盒體I前部的壓痕I 12和壓痕II 13將盒體撕開,再沿著摺痕I 14、摺痕II 15和摺痕III16將盒體I折成方形小盒,用來盛裝醬料。
[0015]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新式薯條盒,包括用於容納薯條的上開口式盒體(I)和固定與所述盒體(I)上端的遮擋蓋(2),其特徵在於:所述盒體(I)的前部設有用於盛裝醬料的醬料盒(11),所述醬料盒(11)底部與所述盒體(I)固定,所述醬料盒(11)上部打開後形成與所述盒體(I)的前部呈45?60°傾角的三角形式醬料容納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式薯條盒,其特徵在於:所述盒體(I)的前部設有用於撕開所述盒體(I)的壓痕I (12)和壓痕II (13),所述盒體(I)的前部還設有用於摺疊所述盒體(I)的摺痕I (14)、摺痕II (15)和摺痕III(16)。
【文檔編號】A47G19/03GK104510255SQ201310462427
【公開日】2015年4月15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30日
【發明者】李麗 申請人:大連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