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動雙頭排線機後剝線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11 03:49:14 2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自動化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全自動雙頭排線機後剝線裝置。
背景技術:
排線為連接線的一種,其由多根細線材粘合在一起,目前,排線已被廣泛應用於電腦、家用電器、通訊設備和數碼設備的信號傳輸或電源連接中。
現有技術中,一般在對排線外外皮進行剝離時一般採取鉗子、刀具或剪刀,在使用上述工具剝離排線外皮的時候,所有力度均由操作者憑感覺使出,很容易導致剝離力度過輕無法將其剝開,或剝離力度過重導致不需要剝離的層面也被去除,因此,次品的出現率較高;此外,對於操作者而言,由於工具的安全性低,操作不當也容易造成人員的割傷,效率低下,且剝線後的排線長度也不一樣。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全自動雙頭排線機後剝線裝置,其有效地解決了因人工剝線出現的次品率高、效率低、安全性低和長度不一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之技術方案:
一種全自動雙頭排線機後剝線裝置,包括有機座、夾線機構以及挪移機構;該夾線機構設置於機座上,夾線機構包括有上夾塊、下夾塊和驅動機構,該上夾塊和下夾塊彼此上下正對設置,該驅動機構帶動上夾塊和下夾塊彼此閉合或分開;該挪移機構設置於機座上,挪移機構帶動夾線機構側向來回活動。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夾線機構進一步包括有夾塊座,上述上夾塊可上下活動地設置於夾塊座上,下夾塊固定安裝在夾塊座上並與上夾塊彼此上下正對設置。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驅動機構為氣缸,該氣缸安裝在夾塊座並帶動上夾塊上下活動。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機座上具有基板和設置在基板上的支撐板,該挪移機構設置於支撐板的側面上,挪移機構包括有絲杆、電機和滑座,該絲杆可轉動地安裝於支撐板的側面上,絲杆水平延伸,該電機固定於支撐板的側面上,電機帶動絲杆轉動,該滑座可水平來回活動地設置於支撐板的側面上,滑座於絲杆螺合連接,前述夾線機構安裝於滑座上隨滑座水平來回移動。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支撐板的側面設置有滑軌,該滑座通過滑塊安裝於滑軌上。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
切好缺口的排線經夾線機構夾緊,夾線機構在挪移機構帶動下往後移動,從而使排線表面被切斷的外皮剝離,從而實現剝線或者半剝;本實用新型大大提高了產品的優良率和生產效率,無需人工剝線,節約了時間,且解決了安全性低和人工剝線長度不一的問題。
為更清楚地闡述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徵和功效,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立體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中隱藏基板的結構立體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中隱藏基板的另一角度結構立體示意圖。
附圖標識說明:
10、機座 11、基板
12、支撐板 13、滑軌
14、滑塊 20、夾線機構
21、上夾塊 22、下夾塊
23、驅動機構 24、夾塊座
30、挪動機構 31、絲槓
32、電機 33、滑座
40、排線。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至圖3所示,其顯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包括有機座10、夾線機構20以及挪移機構30。
該夾線機構20設置於機座10上,夾線機構20包括有上夾塊21、下夾塊22和驅動機構23,該上夾塊21和下夾塊22彼此上下正對設置,該驅動機構23帶動上夾塊21和下夾塊22彼此閉合或分開,在本實施例中,驅動機構23為氣缸,該氣缸帶動上夾塊21上下活動。
該夾線機構20進一步包括有夾塊座24,上述上夾塊21可上下活動地設置於夾塊座24上,下夾塊22固定安裝在夾塊座24底端並與上夾塊21彼此上下正對設置,所述驅動機構23安裝在夾塊座24上。
該挪移機構30設置於機座10上,挪移機構30帶動夾線機構20側向來回活動;上述機座10上具有基板11和設置在基板11上的支撐板12,該挪移機構30設置於支撐板12的側面上,挪移機構30包括有絲杆31、電機32和滑座33,該絲杆31可轉動地安裝於支撐板12的側面上,絲杆31水平延伸,該電機32固定於支撐板12的側面上,電機32帶動絲杆31轉動,該滑座33可水平來回活動地設置於支撐板12的側面上,具體而言,支撐板12的側面設置有滑軌13,該滑座33通過滑塊14安裝於滑軌13上,滑座33於絲杆31螺合連接,前述夾線機構20安裝於滑座33上隨滑座33水平來回移動。
工作時,切好缺口的排線40的被夾線機構20上的上夾塊21和下夾塊22壓緊,接著,夾緊排線的夾線機構20在挪移機構30的帶動下往後移,使得排線40外皮被剝離出來,從而實現剝線或者半剝,剝線完成後,排線40送往下一道工序。
本實用新型的設計重點在於:
切好缺口的排線經夾線機構夾緊,夾線機構在挪移機構帶動下往後移動,從而使排線表面被切斷的外皮剝離,從而實現剝線或者半剝;本實用新型大大提高了產品的優良率和生產效率,無需人工剝線,節約了時間,且解決了安全性低和人工剝線長度不一的問題。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範圍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