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有感
2023-09-23 04:01:00 2
「一切全在你自己,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無限的可能。」這是浪矢爺爺回復的最後一封諮詢信,也是東野寫給所有迷茫的人的。下面歡迎大家繼續閱讀為大家整理的小說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讀《解憂雜貨店》有感1:
解憂雜貨店,作者東野圭吾,第一次聽到作者的名字,這本書很有趣,內容也發人深思。講述了一個雜貨店老爺爺接受各種各樣的煩惱諮詢,認真的回答各種煩惱諮詢,由於某種原因,雜貨店成為了一個時間機器,成為了連接三十二年的橋梁,諮詢者的命運又何嘗不是僅僅相連的呢?有個評論說得很好,人無法獨立生存,只有相互支撐才能活下去。有時傷害,有時幫助,人們總是在不經意的時候與他人的人生緊密相連。
三個誤入歧途的青年,偷盜之後躲入雜貨店,接收到諮詢者的煩惱書信,貌似就是蝴蝶效應,一切的一切都相互影響。書中講了幾段諮詢,第一個是男友身患絕症,陪伴戀人還是堅持夢想的煩惱,第二個是堅持音樂夢想離家漂泊,卻在現實中寸步難行,第三個面臨家庭的巨變,掙扎在親情與未來的迷茫中,第四個是如何實現自己的夢想,還有一個是未婚少女是否應該生下孩子的煩惱。
浪矢爺爺對每一份來信都認真回信,考慮寫信人的處境,思索解決的辦法,幫助別人,從之前的孩子的惡作劇變成了一個真正的諮詢,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其實他又何嘗不是幫助了自己呢。人除了要考慮生存的問題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價值,哪怕只是一件小事,自己的一個無心之舉,也許就改變了很多人,三個失足青年的無心之舉改變了別人也改變了他們自己。
其實有時候,人們的諮詢並不是要你解答什麼,單單傾聽就足以讓人感到興奮,其實更是讓自己看清自己的內心。
語言有些拙劣,不足以表達我內心的震動,還是附上一段話以充實內容吧:如果把來找我諮詢的人比喻成迷途的羔羊,通常他們手上都有地圖,卻沒有去看,或是不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而你的地圖是一張白紙,所以即使想決定目的地,也不知道路在哪裡。可是換個角度,正是因為是一張白紙,才可以隨心所欲地描繪地圖,一切全在於自己,對於你來說,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有無限的可能。這可是很棒的事啊。我衷心的祈禱你可以相信自己,無悔的燃燒自己的人生。
最後,毋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自己的小小舉動也許真的可以改變整個世界!
讀《解憂雜貨店》有感2:
有一家神奇的雜貨店,能夠幫助現代人找回內心流失的東西:
只要寫下煩惱投進雜貨店捲簾門的投信口,第二天就會在店後的牛奶箱裡得到回答。
因男友身患絕症,年輕女孩靜子在愛情與夢想間徘徊;克郎為了音樂夢想離家漂泊,卻在現實中寸步難行;少年浩介面臨家庭巨變,掙扎在親情與未來的迷茫中……
他們將困惑寫成信投進雜貨店,隨即奇妙的事情竟不斷發生。
以上就是東野圭吾的小說《解憂雜貨店》的內容簡介。
東野圭吾說:如今回顧寫作過程,我發現自己始終在思考一個問題: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人究竟應該怎麼做?我希望讀者能在掩卷時喃喃自語:我從未讀過這樣的小說。
我在讀完《解憂雜貨店》之後,想對東野圭吾說:你做到了,我確實從未讀過這樣的小說。
我是第一次讀東野圭吾的書,之前對他一點都不了解。
書中講述的幾個故事,篇篇溫柔美好,個個時空交錯,似乎都可以獨立成篇,但最終都被東野圭吾通過浪矢雜貨店和丸光園兒童福利院,統一成完美的整體,吸引我一口氣讀完。
據介紹,東野圭吾是日本當代著名作家,以寫作推理小說見長,《白夜行》是他的代表作。本書故事情節沒有推理,但故事結構和情節設計一環扣一環,邏輯縝密,非常的流暢。不過,最打動我的還是文字中流淌出來的溫情和善意。
雜貨店的主人浪矢雄治老爺爺以及之後的小偷三人組,以極端認真對待的態度,對每一封信中諮詢的問題,都給予善意的解答。這種態度,既讓諮詢者明確了自己的困惑所在,也充實了自己的人生,明白了自己人生的意義。
浪矢雄治不是萬能的,他無法幫助所有的諮詢者走出困境,但卻能夠樹立諮詢者的信心,幫助他們找到癥結所在。他認為,如果自己不想積極認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麼答案都沒用。他知道,那些諮詢的人心裡早已有了答案,只是想確認自己的決定是對的。在這種情況下,認真對待並給予善意的回答往往就能給諮詢者予力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要是善意,就可以解憂。
在這裡,我還想說說書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克朗的父親健夫,因為我願意做像他這樣的父親。
健夫在書中著墨不多,但他對兒子的支持卻真正體現了一位父親的胸懷。他默默地支持兒子退學去從事音樂事業,即使祖傳的魚店沒有繼承人也在所不惜。他為了兒子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扮演了一位不近人情的嚴父,斷絕了兒子後退的一切後路,為的就是要讓兒子全力去打拼。他對兒子說,就算最後打了敗仗也無所謂,至少你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他的形象,和我們通常所看到的儘可能給孩子創造豐厚的物質財富,讓孩子坐享其成的父親形象,有著天壤之別。
健夫的愛給了兒子無窮的力量。書中說:有一個人比你更相信自己,那個人還是你深愛的人,你又怎能不相信自己呢﹖因為有父親如此深沉的愛,克朗雖然最後沒有成為音樂家,但卻在烈火中得到了重生。
總之,《解憂雜貨店》這本書說它充滿正能量也好,說它是東野圭吾式的心靈雞湯也罷,讀完之後,就猶如有甜美的甘泉緩緩地流入心田,讓內心深處的善良不斷地膨脹、放大……
讀《解憂雜貨店》有感3:
前陣子給孩子在亞馬遜買書,偶然看到推薦列表裡有東野圭吾的新書《解憂雜貨店》,習慣性地下了單。
其實最近對東野的高產出書有了些許的牴觸感,畢竟他似乎近幾年很少有令人記憶深刻的作品問世了——自從他的《嫌疑人X》讓他出夠了風頭之後。
更何況,我個人最喜歡他的一直是什麼獎都沒得到的《惡意》——一部看完令我噤若寒蟬的早期作品。
《解憂雜貨店》很快就拿到了手,看著書皮腰封上什麼「《白夜行》後,東野圭吾最受歡迎作品★不是推理小說,卻更扣人心弦★榮獲中央公論文藝獎★榮登紀伊國屋、誠品、博客來、金石堂各大排行榜第1名......」這些沒有節制的宣傳語,就令人嘆氣——作為暢銷書作者,東野一直以來都被書商們綁架得死死的,而且是越來越商業化了。
然後,就是完全不設防地翻開第一頁。
當看到三個小偷收到第一封信件,第一章節的故事才起了頭,字裡行間就顯現出了濃重的各種不確定性氛圍,令我突然意識了到這將是東野又一部令人吃驚的佳作。
暢銷小說家的轉身——讀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有感
意外的驚喜,使我幾乎是一口氣不捨得停頓地想把構成全書的既獨立又絲絲相扣的六個故事看完,但又隱隱為看完之後可能產生的失落感而焦慮。
是的,看完書後,我幾乎一宿沒睡踏實。縈繞在腦海中那瀰漫全書的的憂傷、無奈和宿命感的一直揮之不去。
這不是東野傳統習慣上的偵探推理小說,甚至可以說它是一部散文式的非現實主義童話故事。其實,東野諸多創作中,本來就已經不再單單只有純粹的偵探推理小說。寬闊的視野和深刻的人文關懷,應該是東野之所以能夠在多如牛毛的日本推理小說家中獨佔鰲頭的主要原因。
一如既往的,在《解憂雜貨店》裡,東野的筆調還是冷冷地、不緊不慢地,時不時又會露出點刻意的技巧性,然後在適當的時候解個包袱又埋個包袱,或者乾脆直白地讓讀者看到預設的一層結局但又藏起一層伏筆......東野發揮了他擅長的結構化構思和筆法上的老道,將六個故事通過五個單元章節層層遞出。每個章節從敘事性上看可以是獨立的,各自講述了精巧又樸素、平白又感人的故事,但這些章節之外東野又不動聲色地將第六個故事作為情感紐帶將五個故事貫穿了起來,從而將整本書嚴絲合縫地結為一體。
其實這種解構式的手法並沒有什麼新鮮的,無非將一條時間線打亂,加上時下流行的時空穿越甚至並行空間等噱頭,讓讀者的腦海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各種拼插圖一樣的奇妙幻象。這種手法放到影視作品就類同《低俗小說》,依託傑出的剪輯手法,一下子讓本來三流的劇情上升成一流的成品。當然與我而言,熟悉了東野的寫作套路,從最開始就感覺到了東野架構整本書的思路,但仍然不得不讚嘆於他嫻熟且不賣弄的技巧(即使他有些地方仍然不可避免地露出了刻意性),將前後每個出現的場景、人物以及衝突,還有那些似有似無的旁支末節都化散為整繼而又化整為零。
尤其讀到最後一章,東野又要繼續完整地呈現第五個獨立故事,又要將前四個以及一直貫穿全書的第六個故事線毫不生硬地融合進去。我不由得一邊讀一邊要讚嘆東野流水一般的文字駕馭技能。
回到作品本身,這樣一個寓言式的社會題材小說實在很適合改編成影視作品,事實上東野大部分作品都適合改編成影視作品而且已經被得以改編。據說這部小說13年在日本出版後就被改編成了舞臺劇。這樣時空交錯的劇情設計在舞臺呈現上一定很過癮。
自從東野圭吾05年苦媳婦熬成婆地拿下了直木獎後,在06年出版了據稱是他最後一個隨筆作品集《最後致意》。在這個隨筆集中,他將自己從58年出生到85年《放學後》獲江戶川亂步獎,一直到05年《嫌疑人X的獻身》拿下直木獎,零零總總,表達了自己的各種堅持與執著,直白地展現了作為一名職業作家在創作上的各種努力和艱辛。當然,東野之所以是東野,他區別於同時代其他作家最大的一點是:儘管自己是從寫偵探推理小說起步,但他很樂於去嘗試各種類型或題材,最終將自己定位在了一位社會型小說家,他對自己職業道路上的轉身,是同樣令人敬佩和嘆服的。
話說回來,東野圭吾的隨筆作品大都乏善可陳,文筆一般,缺少了偵探推理的懸疑設定後,他的眾多約稿式小品文章甚至不如高中生的優秀作文。
但對於一個視野開闊,善於捕捉社會問題,更善於挖掘人心善惡的聰明作家而言,東野總能在趕鴨子上架般發表了一堆水平一般的作品後異峰突起地貢獻一個特別出彩的來,似乎向人暗示前後其他作品都是為了餬口,而這個就是真正花了心思並證明自己能力的東西——從現階段看,《解憂雜貨店》算是繼《新參者》後又一個裡程碑式的作品了。
回頭過來想想,咱國內時下也出現了不少偵探推理小說家,或職業,或半職業。口碑相對不錯的,我知道的只有江蘇人周浩暉,其實周浩暉已出版的長篇中,主打都是警探羅飛的探案系列,情節構思寫作技巧都已經做到了引人入勝,在小細節處理上更是屢有創意,例如《死亡通知單》裡靠灰塵痕跡變化推理出兇手拿走哪份檔案的設計就相當令人稱絕。
但不知為何,我更願意或希望周浩暉藉助他推理能力上的優勢,去創作更多社會性視野的作品,即便像他偶爾為之的美食類中篇《鬥宴》(又名《煙花三月》)那樣,運用「偵探懸疑」的劇情推進引出「天下第一味」背後的恩怨,說的是美食但核心還是說人心和情感。
有時候,暢銷小說家們為了作品的銷量,總喜歡刻意去創作奇巧的故事,使用各種寫作技巧去迎合讀者的獵奇口味。
但如果,跳脫「暢銷小說家」這個身份,將創作回歸內心與情感,其實要比精彩推理帶來的神經刺激有味道的多。
只不過,他們總是要等到功成名就後,才能做到這個轉身,像東野圭吾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