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氟聚氨酯泡沫塑料噴塗發泡配方及工藝的製作方法
2023-09-23 00:11:55 2
專利名稱:低氟聚氨酯泡沫塑料噴塗發泡配方及工藝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冷庫保溫用低氟聚氨酯泡沫塑料噴塗發泡配方及工藝,屬發泡保溫技術領域。
目前,冷庫保溫用聚氨酯泡沫塑料用量大,在噴塗工藝中,聚氨酯泡沫塑料常用的發泡劑是F-11(一氟三氯甲烷)或F-113(三氟三氯乙烷),現場噴塗是在暴露大氣的環境中施工。因CFC類化學物質汙染大,造成公害,故已限制及禁用。國內外都在尋找CFC發泡劑的替代物,但不盡人意。有些替代物沸點距通常工作溫度相差太遠不適用於發泡,有些替代物易燃、安全性差(如戊烷、丁烷等),有些替代物有毒、導熱係數大、發泡效率低等缺點。用水部分替代CFC是比較理想的。經查新尚未發現與本發明的配方及工藝相類似的技術及專利報導和應用。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低氟聚氨酯泡沫塑料噴塗發泡配方及工藝,以水部分替代CFC作為發泡劑,減少CFC的用量,減少汙染,減少公害。
硬聚氨酯泡沫塑料噴塗技術歷來採用CFC類的發泡劑F11,它具有兩個優點,一是能帶走反應熱,二是所得的泡沫塑料導熱係數小,這一點對作為絕熱材料的PU是很重要的。另外,它還在物料中起稀釋作用,有利於物料反應時在極短時間內混合和流動,獲得好的製品。
本發明採用低氟配方,減少了一半F11的用量,由此帶來如下問題CO2的導熱係數明顯比F11大,由此生產的泡沫保溫性能會下降;物料粘度增大;在大面積噴塗施工時,泡沫體內因熱量積累過多而產生分解,甚至燒焦;配方中水的增加消耗了B組分異氰酸酯,而現用噴塗設備的比例泵是1∶1,不能任意調節。
針對以上情況,本發明首先採用低粘度,耐熱性能好,羥值適宜的新型MG聚醚作為A組分的主要原料,使得物料粘度增加不大,保證雙組分物料在發泡設備上極短時間內充分混合,解決了施工中的關鍵問題;所製得的泡沫機械強度高,耐熱性能好,縱使泡沫體內的反應溫度比普通泡沫稍升高也不至於產生分解。其次是本發明經調整配方,使之適用原有設備,不會給施工帶來任何困難,而且操作簡單、可靠。此外本發明還篩選了複合催化劑,使得NCO-OH和NCO-H2O二個主反應達到平衡發泡反應完成時就是鏈增長到泡沫網絡的強度達到足以使氣泡包陷在內的程度。結合本配方特點,施工時適當提高物料加溫溫度以降低粘度,每次噴塗厚度及噴塗時間控制在一定範圍以防止泡沫局部溫度太高而引起燒心現象。
本發明的配方A組分MG聚醚100g、矽油3-8g、三乙烯二胺6-12g、有機錫0.3-1.0g、磷酸酯10-30g、甲基膦酸二甲酯15-30g、水3-8g、F1110-25g。
B組分異氰酸酯本發明的工藝將本發明的配方採用現用的常規高壓發泡機(即CFC類為發泡劑的聚氨酯發泡噴塗機)現場噴塗發泡。
施工過程是先將本發明配方的A組分聚醚、催化劑、發泡劑、泡沫穩定劑、阻燃劑等在充分攪拌均勻後備用。再將B組分異氰酸酯按A∶B=1∶1比例,通過高壓發泡機在高壓無空氣下將A、B組分瞬間霧化混合發泡。噴塗時,一次噴塗厚度為15~30mm;採取局部間隔噴塗的方法,即在一面積範圍內噴塗1~3個塗層就暫停十分鐘至二十分鐘,換另一個面積施工,讓其局部泡沫溫度下降後再進行噴塗。物料溫度控制在40-60℃,發泡壓力為800-1200Psi。
本發明的優點1.大大降低了CFC帶來的汙染公害。
2.製品性能保持了原有聚氨酯優異的保溫性能。
3.阻燃性能有所提高,安全性好。
4.施工操作簡單、可靠。
實施例子配方A組分MG聚醚100g、矽油3g、三乙烯二胺8g、有機錫0.6g、磷酸酯20g、甲基膦酸二甲酯15g、水5g、F1118g。B組分異氰酸酯170g。施工工藝按上提出的要求。設備為美國Graco Foam-cat200型發泡機。
權利要求
1.一種低氟聚氨酯泡沫塑料噴塗發泡配方,其特徵在於有A、B組分。A組分MG聚醚100g、矽油3-8g、三乙烯二胺6-12g、有機錫0.3-1.0g、磷酸酯10-30g、甲基膦酸二甲酯15-30g、水3-8g、F1110-25g。B組分異氰酸酯配比A∶B=1∶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方其特徵是採用現用的常規高壓發泡機(即CFC類為發泡劑的聚氨酯發泡噴塗機)現場噴塗發泡。
3.與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方相適應的施工工藝,其特徵是施工時A、B組分通過高壓發泡機在高壓無空氣下瞬間霧化混合,以1∶1的比例進行發泡,一次噴塗厚度為15~30mm;採取局部間隔噴塗的方法,即在一面積範圍內噴塗1~3個塗層就暫停十分鐘至二十分鐘,換另一個面積施工,讓其局部泡沫溫度下降後再進行噴塗。物料溫度控制在40-60℃,發泡壓力為800-1200Psi。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低氟聚氨酯泡沫塑料噴塗發泡配方及工藝。其配方中減少50—60%的CFC類發泡劑用量而以水(即CO
文檔編號C08G18/00GK1267675SQ9911609
公開日2000年9月27日 申請日期1999年3月22日 優先權日1999年3月22日
發明者陳小霞 申請人:機械工業部廣州電器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