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黃磷分離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9-23 00:04:00

本實用新型涉及磷化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黃磷分離裝置。
背景技術:
在黃磷電爐生產中,隨著物料一起進入電爐的分散度很高且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的粉塵和揮發份,在電爐內又會隨著磷爐氣一起進入冷凝系統,磷蒸汽冷凝在粉塵表面,就會形成穩定的泥磷,很難用簡單的機械分離方法將單質磷從泥磷中分離出來。目前國內外通常採用的以下兩種工藝進行磷分離提純:一是靜置沉澱工藝、一是過濾分離工藝,第一種工藝較為簡單但耗時長、耗水量大,第二種工藝則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致力於提供一種成本低同時分離效果較好的黃磷分離裝置。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黃磷分離裝置,用於從泥磷中分離出黃磷,包括:分離釜,分離釜上部與一進料管相連通,分離釜在底部中心位置與第一出料管相連通,分離釜下部與一第二出料管連通;設置在分離釜內的攪拌裝置,包括朝下豎直設置的攪拌軸、固定在攪拌軸中部的攪拌頭、及固定在攪拌軸下端的攪盤;套設在攪拌軸上且位於攪拌頭與攪盤之間的套筒,套筒與第二出料管相連通,套筒底部側壁上開設有多個第一吸料口;及一出料泵,出料泵的進口一端與第二出料管連通。
優選地,套筒中部側壁上開設有多個第二吸料口。
優選地,攪拌軸的上端通過皮帶與一驅動電機相連。
優選地,驅動電機與固定在分離釜外側壁上的固定支架上。
附圖說明
圖1為一優選實施例黃磷分離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分離釜; 22、攪拌頭; 6、套筒;
11、進料管; 23、攪盤; 60、第一吸料口;
12、第一出料管; 3、驅動電機; 7、第二出料管。
2、攪拌裝置; 4、皮帶;
21、攪拌軸; 5、固定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正對地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黃磷分離裝置,用於從泥磷中分離出黃磷,包括:分離釜1,分離釜1上部與一進料管11相連通,分離釜1在底部中心位置與第一出料管12相連通,分離釜1 下部與一第二出料管7連通;設置在分離釜1內的攪拌裝置2,包括朝下豎直設置的攪拌軸21、固定在攪拌軸21中部的攪拌頭22、及固定在攪拌軸21下端的攪盤23;套設在攪拌軸21上且位於攪拌頭22與攪盤23之間的套筒6,套筒6與第二出料管7相連通,套筒底部側壁上開設有多個第一吸料口60;及一出料泵(未示出),出料泵的進口一端與第二出料管7連通。其中,攪拌軸21的上端通過皮帶4與一驅動電機3相連,驅動電機3與固定在分離釜1外側壁上的固定支架5上。其中,從進料管11進入分離釜1內的原料最好打在攪拌頭22上。
本實施例的黃磷分離裝置通過上部的攪拌頭對從進料管進入分離釜內的泥磷進行打散和攪勻,通過底部的攪盤對第一出料管處的雜質與黃磷的混合物重新打散使其重新沉澱,且通過吸料口、出料泵將攪盤上方沉積的黃磷進行出料。這樣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較高純度的黃磷,其分離較為徹底,其黃磷利用率最高可達74%。
在其他的一些實施例中,優選地,套筒6中部側壁上開設有多個第二吸料口(未示出)。這樣可以根據實際的沉澱情況靈活地調整吸料口的數量和高度。
本實用新型中其他未詳述部分均屬於現有技術,故在此不再贅述。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