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後感

2023-09-23 08:45:45 2

  《我們仨》是楊絳在92歲時所著,該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們仨》讀後感一

  朋友的一篇楊絳著《我們仨》讀後感印起了星的閱讀興趣,於是捧書一讀再讀,真應了那句「閱讀需要引領」。此刻,星最想說的是:「感謝朋友閱讀後的直抒胸臆,一種對楊絳所描述家庭生活本真的色彩的吸引和讚嘆,一種對人間真情的感悟和提升,一種對愛的理解和透悟。」開卷有益,星獲益匪淺。

  一、大簡至樸的人生本質最真

  書中的三個主人公有著樸實的人生態度---大簡至樸,這是多少人難以企及的人生高度啊!錢鍾書、楊絳、錢媛都是不折不扣的學者,那是他們學術上、工作上的成就。他們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生存環境,從來都不會停止學習,學習已然成了他們生活中必須的一個環節,哪怕書桌上只能放下一本書一本稿紙,簡陋、艱苦都不會阻止他們學習的腳步,多麼難能可貴!

  楊絳輕描淡寫的留學時光,對書籍如饑似渴的閱讀,對友人的隨緣態度,對生活中小困難的破解,都是那麼情真意切、知足常樂。錢鍾書面對抉擇時,遵從長輩的孝心可嘉。夫妻間發生爭執後的相處之道的改變,從此之後自是相讓、相互寬容。

  二、相互關愛的人生最美

  他們仨相互關愛、快樂相處的家庭氛圍多麼讓人羨慕。那種生死相依、無限牽掛的真摯情懷讓人潸然淚下。那種腳踏實地、與世無爭的人生風格多麼真切深沉。尤其從小乖巧懂事的圓圓,熱愛學習的圓圓學習漢字竟然是從倒字認起的,外公對她的喜愛之情,爺爺驚喜發現孫女是讀書之才,尤其是圓圓與人為善、與人友好相處、顯示出特強的適應能力,讓人看到了一種堅韌的生命力。

  爸爸從來都是要求女兒保護照顧媽媽,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教育理念。所以女兒從小就學會了付出,付出成了最自然的事情。在家關愛爸爸媽媽,在外熱心幫助他人,結交了許多人生摯友。文後附錄的錢媛重病時還艱難拿起筆囑咐媽媽飲食,沒有豪言壯語,卻讓人心生無限暖意。

  三、不斷學習的人生最快樂

  他們仨筆耕不輟的學習勁頭,是一生不變的情懷。留學時期他們倆對書的痴迷,借書讀書成了他們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對博士頭銜的漠視,他們對真知的渴望讓人肅然起敬!文中幾次提到錢鍾書挑選圖書之全規格之高,不僅讓外國友人佩服,更讓晚輩受益,這非一般鑑賞能力的人可以做到的。楊絳靜心安然翻譯出的8冊《堂吉訶德》,這要付出多少的心血和時間啊?!看到錢媛重病時還起稿寫《我們仨》的手稿,那艱難的字字句句,那種傾述表達的執著,怎不令人肅然起敬?!心靈的強大,源於心靈的充實,源於能夠戰勝孤獨的充實靈魂。所以,不斷學習的人生最快樂。

  當人生走過了「我們仨」相守相助相聚的時期,只留下楊絳一個人。楊絳老人一個人思念著「我們仨」,誰能說這一個人不是「我們仨」呢?!只是「我們仨」在現世中相失而已。「我們仨」的愛在楊絳老人心中流淌,這愛的思念中沒有絲毫遺憾,只有溫情與留戀!

  《我們仨》讀後感二

  央視10套開播了《讀書》欄目,我太喜歡了。現在,幾乎每天早上都要準時收看這個節目,同時還邊做筆記,主要記錄每期介紹的書目,對其中感興趣的書打算買回家來。

  許是眼花的緣故,已經極少看紙質的書了,另外,似乎也沒有耐心再去讀大部頭的書,雖然內心覺得如果讀書還是要讀紙質的,但的確很少讀了。突然央視有了這麼個頻道,眼前為之一亮,邊做我的手工編織,邊聽《讀書》,與我真是一種享受,我太喜歡這種感覺了。

  今早,《讀書》欄目介紹的是楊絳的《我們仨》,我很感動。尤其當介紹楊絳先生將自己所有的稿費全部捐出,而自己卻過著一種再普通不過的生活的時候,眼睛為之溼潤,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呀。老公一邊發話:看看人家,你就不要再想不開了。

  事情是這樣的,自認為對什麼事都看的很開,對於此次的幹部調整,我本身也沒抱希望,因為我現在所在的單位雖然效益不是很好,但很穩定,工作氛圍我很滿意,所以自己也沒當回事,還以為自己是局外人,不曾想卻還是被人納入到了調整的範圍,因為個別單位崗位的特殊性,因此有人就分析我應該是不二人選,,於是早早地就有人放風說我有可能去哪個單位,為此事,我還受到同事責問,問我為什麼調走了沒有告訴她,我一頭的霧水,這都是怎麼被人編排出來的?然而最終結果卻出乎許多人的預料。我覺得自己挺冤的,無端的被人這麼編排了一把,覺得臉上好沒面子,我這是招誰惹誰了?真是好氣又好笑。

  《我們仨》一下子讓我輕鬆了許多,敬佩楊絳先生所擁有的高尚境界,與老人家相比,我們還有什麼放不下的?身外的東西生帶不走,死帶不去,又何必為此自尋煩惱呢?簡單而樸素的生活,是我一直嚮往的,所以自己還要繼續修煉,平平淡淡才是真。

  《我們仨》讀後感三

  《我們仨》是我在逛街的時候,在一家書店偶遇的,黃綠色的封面,簡單地以一幅家庭合影開封面,下書「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筆跡,很少從現象書中感覺「墨香」的存在,這本書便有,很多的親筆信,字跡並不是可以上書簡的那種,然而,尋常的家信卻洋溢著濃鬱的親情與愛,將我們燻醉。一開始就知道這本書是令人心傷的,楊先生將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們這些外人也不得不將自己的感情投放。

  2003年出版的《我們仨》,也許並不能說是楊絳最好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感人並發人深省的一本書。《我們仨》帶給我的感受的複雜的,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讀到開心處,我會歡笑;讀到離別時,我會心酸;讀到家常處,我則會認同。讓我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和震撼,也讓我體會到了一本好書的魅力。我想,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方才顯出情感的真摯動人;也正是因為它的真摯動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內的這麼多人的爭相傳閱吧!親情,似乎永遠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過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語便能表達出親情的溫馨和持久。一位90多歲的老人對家人的追憶,更能讓人為之動容。錢鍾書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時的相扶相幫和患難時的不離不棄,在楊絳老人的筆下一一展現開來。我隨她喜,隨她悲,隨她一路陷入對親人的思念。我敬佩他們三人的治學嚴謹;悲傷他們的坎坷人生;欣慰他們的患難於共;羨慕他們的融融親情;也心痛他們的相繼逝世。一個國學大師,一個翻譯名家,一個著名學者,耀眼的頭銜並沒有讓他們失去常人的親情。幾十年來,他們相濡以沫,讀書為樂,不去理世俗的嘈雜,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生活在他們自我設定的祥和的世界裡,不幸乎,大幸也!

  書分三部,第一、二部記述了一個夢,或許是人到老年的一些精神狀態。夢中的情境讀來令人歷歷在目,就連一些生活中的瑣事細節都清清楚楚。即讓人感受到楊女士對這個社會的恐懼和懷疑,也感知到她對家庭的珍惜和信任。一家人在古驛道上的相聚與失散,正是一個家庭真實的寫照。女兒圓圓去世了,錢鍾書走了,相親相愛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這位老人,她說:「三裡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書的第三部,只看名字就叫人心酸,「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記述了楊女士和錢鍾書結婚後的一些生活內容,從1935年婚後同去英國牛津求學,到1998年錢鍾書去世,其間女兒也在1997年因病去世,從一個家庭的組建到結束。楊女士在書中說「現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的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在懷念往日的生活,楊先生的筆觸總是平緩的,溫暖而洋溢著幸福的味道,像秋天的落葉林,像冬日禮拜天陽臺上曬到的陽光,那樣柔和而問心,即使如「文化大革命」那段年歲,在她筆下,也因家人團聚而平緩。「我們仨」不止一次用平凡打動我,仿佛我也成了他們家空氣中的塵埃,跟隨他們在流轉的年歲中浮動。

  誰都看得出,這是一部用心寫就的書。平實,自然,以感情帶動文字,溫婉平實的文字中,蘊涵著深邃和厚重,所寫的雖然都是日常的枝節,卻處處顯出濃鬱的人情味,以及真正的知識分子所特有的那股朗朗清氣。

  誰都看得出,這是一個幸福的家庭。正是這個家庭的幸福讓我感動並且在感動之餘引發我的思索。她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家庭在中國最混亂的幾十年間的風雨歷程,一家人怎樣的相濡以沫,怎樣的相親相愛。她不僅告訴了我們幸福在那裡,還告訴了我們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因為正是楊絳,讓我深深的領悟到,幸福其實是一種能力。幸福是一種不太確定的東西,因為它只是一種感覺,一種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覺體驗的東西。別人說你是幸福的,那是別人的看法,幸不幸福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而最關鍵的一點是,你有能力感知幸福嗎?而這一點正是我們現代人正在逐步缺失的。看看楊絳錢鍾書的風風雨雨吧,但是不論在怎樣的逆境中、不論在遭受著怎樣的苦難,這永遠都是一個幸福的家庭,因為「我們仨在一起」,這就是幸福的能力,它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這個家庭具備在任何環境下感知幸福的能力,所以,她們永遠都是幸福的。

  石康說「這個家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生活方式,為社會提供了一種文化,一種生活趣味,一種追求」。我認同這一點,這是楊絳女士用她一生的行動告訴我們的,但願我們能夠真正領悟到這一點,讓自己真正擁有這種能力,從而獲得自己真正的幸福。

  讀楊絳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到今天為止,我讀了三遍,我是個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於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這本書我真的要忘了錢老和他女兒圓圓離開我們已很久了。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讓我衷情,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覆覆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說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為人處事只求無悔於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真是於平凡中顯出不平凡。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餘,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裡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裡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入了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楊絳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從容而談,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採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從照片上看,楊絳不算漂亮;老年後,發現他們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簡單地從楊絳散文中知道,他們家也曾處世交,於是結成親家,不管當時是否以愛情為基礎,這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愛情是個什麼東西,終將被習慣於依靠代替,為他們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經歷了多少的苦。

  錢老是名人,而在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角色,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真的要感謝楊絳先生!

  祝願楊絳清靜地度過晚年,更祝他們仨再相聚沒有生離也沒有死別。《我們仨》我還會再讀下去,陪伴我一生。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