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可望的十八先生之獄是怎麼回事兒?孫可望為什麼會投降清朝?
2023-10-13 21:08:34 2
孫可望是明末清初時期的將領,早些年跟隨張獻忠起義,帶領起義軍推翻明朝統治。張獻忠去世之後,又與李定國一起聯合南明,成為永曆帝時期權臣。後來在與李定國爭鋒之時失敗,投降清朝,被清朝封為「義王」。
十八先生之獄,是發生在孫可望為永曆帝時期權臣之時。發生的原因,就在於孫可望迅速增長的野心。
聯明抗清的政策,最開始是李定國提出來的。雖然孫可望後來同意了這個政策,但是卻是迫於無奈。當時起義軍中的諸位將領,大多數都贊同李定國的想法,而孫可望寡不敵眾,最終只能同意。
孫可望在張獻忠死了之後,想的是偏安一隅,守住自己本來的領土。所以儘管後來只能接受聯明抗清的策略,卻並不安於現狀。他在過了很久之後才派人與南明朝廷談判,而在接受南明冊封之後,想的卻是如何篡權奪位。
孫可望後來接受幕僚的建議,準備效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於是他派人將永曆帝朱由榔迎接入貴州安隆所,改名安龍府,作為南明的行在。後來他還下令在貴陽設立了內閣六部,建立太廟和社稷,制訂朝儀。
這一切都不是為了建立南明永曆朝的秩序,而是為將來能順利篡位做準備。永曆帝不傻,很快就明白了孫可望的野心和企圖。他召來臣子,商量辦法。最後在大學士吳貞毓等人的 支持下,給李定國寫信,請求李定國護駕。
這封求助信,被宦官馬吉祥報告給了孫可望。孫可望十分生氣,於是下令將諸大臣逮捕,並嚴刑拷打。後來更是直接威迫永曆帝下詔處死吳貞毓等十八位大臣。這整件事情,就是當時著名的十八先生之獄。從這件事情的發生可以看出,孫可望作為流寇,驅逐利益,殘忍狠辣的本性。
孫可望後來投降清王朝,接受清王朝冊封,成為清王朝的「義王」。他出賣西南軍情消息,最終使得永曆帝和李定國走向了徹底的毀滅。許多人想不通,為什麼孫可望會投降清朝?因為他最後的結局實在不好,是「狡兔死走狗烹」的典範。
首先孫可望當時並沒有想那麼多,並不知道自己日後的結局。
其次,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還是在於與李定國爭權奪勢上面的失敗。孫可望作為張獻忠四養子的長子,早些年的威望高於李定國,手下的兵權也更多。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李定國以他出色的軍事才能,和忠君愛國的品質,贏得了更多人的認可和贊同,而這些都讓孫可望十分嫉妒。
當初聯明抗清政策,大多數將領都支持李定國,就可以看出在起義軍中,當時李定國的威望已經超過孫可望了。
後來與南明聯盟,為南明效力,共同抗擊清軍的時候。孫可望一心爭權奪利,而李定國則率兵奮力擊殺外敵,收復失地,建立了很多的功勳。這使得李定國的軍功和在百姓間的聲望,都遠超孫可望,孫可望心中越發不滿。
後來孫可望直接與李定國對上,想將李定國殺害,自己成為最超然的那個。但是在與李定國交鋒之時,卻屢屢失敗。到了後來,與李定國雙方交戰,己方的將領卻帶領自己的士兵,直接投靠李定國,這讓孫可望對李定國越發仇恨。
在發生部下反叛的事情之後,就當即投效清朝,希望借兵擊敗李定國。
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孫可望對權勢和名利的渴望。不管是投靠永曆帝還是投靠清王朝,孫可望想的都是能得到更大的權利,更多的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