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組合式水渠的製作方法
2023-10-09 07:21:34 1
專利名稱:預製組合式水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建築領域,是一種預製組合式水渠。
背景技術:
現有的公路工程兩側水渠是採用石頭,用水泥勾縫砌築而成的,其不足之處在於,由於地形與土質受冷熱氣溫、乾濕度的變化及山坡從上向下的壓力等影響,使石砌的水渠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另外由於是石砌的水渠,公路兩側無法形成自然植被,嚴重的影響公路的自然生態環境;水渠損壞嚴重處還容易造成山體滑坡和公路基礎的損壞。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預製成型,適於工業化製造,現場組合安裝,安裝方便快捷,使用壽命長,能夠使自然植被正常生長,保持綠色生態的預製組合式水渠。
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預製組合式水渠,其特徵在於它包括渠體1,在渠體1的一端設有連接槽口3,另一端設有連接沿4,在渠體1內壁上設有凸起的若干個加強筋9和若干個小通孔11,一個預製組合式水渠的連接沿4與另一個預製組合式水渠的連接槽口3間隙配合且通過連接件連接。所述的連接件結構是,具有自緊鉚釘7,在自緊鉚釘7的孔中設有膨脹芯8。在所述的渠體1兩側均設有固定沿10。
本實用新型的預製組合式水渠,由於採用一個預製組合式水渠的連接沿與另一個預製組合式水渠的連接槽口間隙配合且通過連接件連接的結構,可增加水渠組合式的抗拉能力,防止土質冷縮熱漲的變動損壞;由於渠體內壁上設有凸起的若干個加強筋和若干個小通孔,能夠增加抵抗水渠側向壓力的能力,渠體的加強筋與加強筋之間自然存留泥沙,若干個小通孔可與渠體下面的土壤相連通,能自然恢復植被,保持綠色生態;由於渠體兩側均設有固定沿,渠體通過其上的固定沿與自然土質牢固相接觸,有利於固定水渠,防止水土流失的自然災害對水渠的損壞;由於採用預製成型,現場組合結構方式,適於工業化製造,現場組合安裝方便快捷,使用壽命長。
圖1為一個預製組合式水渠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A剖視示意圖。
圖3為圖2中膨脹自緊鉚釘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中B-B剖視示意圖。
圖中1渠體、2自然土質、3連接槽口、4連接沿、5a連接孔、6b連接孔、7自緊鉚釘、8膨脹芯、9加強筋、10固定沿、11小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4,預製組合式水渠具有渠體1,在渠體1的一端設有連接槽口3,在連接槽口3上設有若干個連接孔5a,另一端設有連接沿4,在連接沿4上設有若干個連接孔6b,在渠體1內壁上設有凸起的若干個加強筋9和若干個小通孔11。一個預製組合式水渠的連接沿4與另一個預製組合式水渠的連接槽口3間隙配合,且通過連接槽口3上設置的若干個連接孔5a與連接沿4上設置的若干個連接孔6b,用自緊鉚釘7連接,再將膨脹芯8壓入自緊鉚釘7中使自緊鉚釘7膨脹後固定。在渠體1兩側均設有固定沿10,渠體1通過其上的固定沿10與自然土質2牢固相接觸。本實用新型的預製組合式水渠採用模具一體成型,其預製組合式水渠可以採用非金屬的塑料、尼龍、玻璃鋼等材料製作,也可以採用混凝土製作。可根據水渠需要的長度採用若干個預製組合式水渠連接組成。
使用時當水渠渠體1內的容水量不超過渠體1設置若干小通孔11的滲水量時,水從小通孔11滲入渠體1的渠底土質2中,由於渠體1加強筋與加強筋9之間自然存留泥沙,能夠自然恢復植被,保持綠色生態。當水渠渠體1內的容水量超過渠體1設置若干小通孔11的滲水量時,水渠渠體1內的水可從地勢高端流向低端。
權利要求1.一種預製組合式水渠,其特徵在於它包括渠體(1),在渠體(1)的一端設有連接槽口(3),另一端設有連接沿(4),在渠體(1)內壁上設有凸起的若干個加強筋(9)和若干個小通孔(11),一個預製組合式水渠的連接沿(4)與另一個預製組合式水渠的連接槽口(3)間隙配合且通過連接件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製組合式水渠,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連接件結構是,具有自緊鉚釘(7),在自緊鉚釘(7)的孔中設有膨脹芯(8)。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製組合式水渠,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的渠體(1)兩側均設有固定沿(10)。
專利摘要一種預製組合式水渠,其特點是它包括渠體,在渠體的一端設有連接槽口,另一端設有連接沿,在渠體內壁上設有凸起的若干個加強筋和若干個小通孔,一個預製組合式水渠的連接沿與另一個預製組合式水渠的連接槽口間隙配合且通過連接件連接。所述的連接件結構是,具有自緊鉚釘,在自緊鉚釘的孔中設有膨脹芯。在所述的渠體兩側均設有固定沿。具有預製成型,適於工業化製造,現場組合安裝,安裝方便快捷,使用壽命長,能夠使自然植被正常生長,保持綠色生態等優點。
文檔編號E01C11/00GK2876179SQ20052002920
公開日2007年3月7日 申請日期2005年9月12日 優先權日2005年9月12日
發明者田樹成, 蔣新大, 劉德利, 高獻民, 龐志廣, 陳晶, 王曉珂, 韓繼國 申請人:田樹成, 吉林省交通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