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讀後感【精選】
2023-10-17 00:23:19 2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一段視頻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
安妮日記讀後感【篇一】
最珍貴的東西是免費的。
信念、希望、意志、夢想所有這一切都是免費的,只要想要都可以得到。
還有春風、細雨、皎潔的月華、還有燦爛的星輝……世間多少滋潤心靈的美好風物,都是免費的。包括我在《安妮日記》中讀到的——從頭至尾,充斥著「愛」、緩緩沁入我的心脾。
文章開頭就流露出作者對這本日記的愛。「我要這日記當我的朋友,還要為這位朋友取一個名字,叫吉蒂。」安妮對自己的一本小小的日記如此珍惜,把自己感動的、感觸的每一件事情都告訴這位朋友,可見這本日記對於安妮是一位知己、一位無話不談的知己。
同樣地,安妮對他最要好的同學也充斥著愛,她的名字是漢妮莉。文章中有一段的描寫特別生動不得不迫使我把它摘抄下來。「我看見她衣服破爛,面容消瘦憔悴。她注視著我、大大的眼睛裡帶著那樣的哀傷和責備、我看出裡面的意思,哦安妮,你為什麼拋棄我?救救我,救我離開這個地獄!我卻救不了她。」那種極度的悲痛的心情凝結在安妮的心裡。愛和拋棄使安妮產生了強烈的內疚之情。這種痛苦比熱鍋上的螞蟻還要燙,比火山爆發還要劇烈。它是一種無法表達的疼痛,但是我們都能理解。只有心中存愛,才會因此產生無比的痛。
安妮還愛寫。寫作使她擺脫所有的俗慮、使他的精神鮮活振奮!同大部分人一樣安妮曾經也抱怨過。哀嘆自己不會畫畫,但她終於意識到自己至少還能寫。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不要去抱怨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因為自己也擁有很多而恰巧是別人所沒有的。安妮認識到了這點,她珍惜自己的這一優點,寫了好幾篇童話。她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作家,對夢想的愛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但是我們不是每一個人都像安妮那樣付諸於行動的,不是嗎?
安妮還愛自然。她嚮往藍天、鳥鳴、月光、正在綻放的花朵。我們可能也愛自然但一定沒有她那麼深刻。因為只有失去了、我們才會珍惜。那時安妮住在密室裡,要看到藍天、聽到鳥鳴已經成為夢想了,不可能做到,所以才會有這種感覺。作為幸福的我們應該珍惜這一權利,溶於大自然的權利。
安妮還愛很多很多,寫也寫不完。但是從上文已經可以看出安妮的心靈被愛滋潤了。她充滿了愛。整篇安妮日記無時無刻都散發的濃鬱的愛。
安妮日記使我們懂得很多很多,體會到了人間無處不在的愛。讓我們打開發現愛的眼睛。去看見、去感受、去珍惜那免費而又珍貴的愛。
安妮日記讀後感【篇二】
安妮是一名與我們同齡的小女孩,她天真、活潑,但是卻要忍受"逃兵"般的生活,而一切只是因為他們一家都是猶太人。
那是一段並不美好的日子,剛過完13歲生日的女孩安妮跟隨家人躲藏在父親公司的頂樓上。為了不驚動別人,安妮做什麼事都是小心翼翼的,連上廁所和用水的時間都被控制,還常常擔驚受怕。在這樣的環境下安妮拿起筆記錄頂樓內每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的關係、自然、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漸由一個任性的女孩變為成熟的少女。
讀完這本書後,我的心中漾起了莫名的感動,有為安妮的不幸而感到悲傷,也有被頑強的猶太人民的鬥爭精神的感動,更多的是對那種黑暗獨裁統治的憎惡、不屑與鄙視。我悲憤,為什麼有人在製造不幸,難道在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戰爭是維護利益的僅有手段嗎?我悵惘,為什麼我們不能生活在一個和平的世界,就像桃花源一樣,蒙太奇也好,烏託邦也罷,但那兒沒有硝煙,沒有戰爭,男女老少平等博愛,愉快地生活在一個寧靜的世界,但這可能嗎?是的,我敢說可能。因此,我希冀,希冀我們的世界停止戰爭!希冀白色的和平鴿在這方樂土拋下橄欖枝,希冀我們的人生色彩斑斕。
我發現了安妮的生活告訴我們:要珍惜生命,熱愛生活。
因為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你所能做的,只有珍惜現在的自己,和生活,活出生命的精彩!!!!
安妮日記讀後感【篇三】
不是每個猶太人都能像安妮這樣積極向上,樂觀開朗地面對生活的。當時納粹排猶浪潮規模巨大,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被抓捕。生活在密室中的安妮,內心嚮往著和平,期待著見到黑暗以外的世界。美好的憧憬與幻想是她生活中的動力。在最艱難的歲月中,安妮用筆記錄下生活的點滴。《安妮日記》純粹是一個小女孩內心的真實寫照。它全無憂愁傷感,怨天尤人的感覺。有人曾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安妮卻用自己眼中快樂的一二,寫出了她的精神世界。令人對她樂觀積極的態度所震撼。正是她細膩的筆觸,引起了後人的共鳴。安妮能夠直面人生中的風浪,樂觀向上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追求自由,追求幸福。這一切,正是人性光輝的閃現
這本書是出自世界少年文學精選,共有五十篇。原作者是德國的安妮.法蘭克。這本日紀是猶太女孩安妮.法蘭克十三歲到十五歲的真實生活紀錄。
這本書從一九三三年開始談起,當時納粹黨領袖希特勒執政,下令取消德國境內所有猶太人的國籍。安妮的父親立刻透過公司安排,全家人便遷居到荷蘭。一九三八年,也就是安妮九歲的那一年,希特勒開始屠殺境內的猶太人,但兩年後,戰火延及荷蘭,使得安妮全家人又開始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不久,歐洲許多國家也相繼被德國併吞,從此,歐洲境內的猶太人在希特勒恐怖屠殺的陰影下生活,終日惴慄不安!
這本書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部分就是安妮在十三歲時收到的生日禮物-一本日記。這個思想早熟的孩子,因時局不靖,自由受限制,一直苦於找不到一個能談心的知己,因此心靈感到很空虛。而有了這本日記後,他決定把周遭的人、事、物真實的紀錄在日記中。她把日記當成好朋友,經常對它傾吐心聲。
而她有自己人生的目標,不同於普通人的偉大理想,她只是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來感染周圍的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理想看似很小,卻可能是最偉大的理想。「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密室中的安妮並未被完全禁錮。因為她的堅持與努力,她的理想現在已成為現實。而她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